真正传统中医的学习方法

2024年11月23日 01:53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中医学习方法
  在《黄帝内经》这部我国现存较早的中医经典著作中,对学习中医学的方法,曾作了精辟的阐述。此即《素问·著至教论》中所谓之“诵、解、别、明、彰”。《太素》卷十六脉论注称其为习医之道。我们认为这五个方面可以作为学习中医学所需要掌握的主要方法与要求。

  (一)诵
  主要有两层意义,一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使学员对所学习的内容有一定广泛和概略的了解,这是学习的第一步。二是背诵,即对学习内容中的关键或重点必须熟读牢记。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对于学习中医学熟读经典、背诵原文警句的确十分必要,应把背诵当作是打好基本功的重要方法之一,切勿偏废。《医宗金鉴·凡例》中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可见“背诵”是为了书“熟”,书“熟”是为了理明,理明是为了识清,识清是为了准确地临床辩证。总之背诵的目的是要实用。如果药物的性能功效、方剂的组成配伍、经络的分布循行走向等等不能熟读牢记,那还能学好中医吗?当然强调背诵但要有选择有重点。前人编写的许多歌赋、口诀等正为此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不要死记硬背。同时在背诵中又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即所谓诵而能解也。附带说一下许多著名的中医专家学者,在背诵记忆上都颇具功底,例如我院的吴考教授虽已年近九旬,但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的主要内容至今仍能背诵,令人惊叹!亦足见吴老早年在背诵方面的功底之深。

  (二)解
  晓悟、理解之谓。学习中医学,必须深入理解每一门课程的中心内容,对如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基本概念要弄懂弄通。因为中医理论的形成,大多是从直观和长期的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中上升为理论的,并多以取象比类的方法作为架购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思维方式。因此中医理论的不少概念较为抽象,且其文辞多古奥、义理颇精深,所以学习时对有关内容的基本概念应深刻理解,方能解其精微、洞悉其要,并对其之难点、疑点作出分析与解释。

  为了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除了必须对教材要勤读、勤写、勤思、善思而外,还应从自学是以学生单方面活动为主的特点出发,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学会使用工具书和阅读参考书籍与资料,例如《辞源》、《康熙字典》、《简明中医辞典》及有关方面编写的自学丛书或辅导资料等。借助于这些工具书和参考资料,对深入地领会学习内容和《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的精神实质,更好地奠定学员的中医学根底大有助益。另一点是还可以通过社会助学如参加自考辅导班的学习,或求教于师友的指点及相互交流,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与分析鉴别。

  (三)别
  即分开、区别之意。自学者在对教材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可通过书写读书笔记、学习心得或阅读自学丛书或辅导资料等方法,对其主要内容加以对比、分析、综合、归纳,从而使学生做到一方面既把握它们的共性,以利于对该章节中心内容和基本概念的总体认识和全面理解;又能鉴别分析它们各自的个性,以利于抓住某一部分内容的特点。这可以用“把握共性,全面理解;分析个性,抓住特点”十六个字来概括。另一方面通过联系对比,归类鉴别,就能达到区别异同,以强化记忆的目的。总之须分辨条理,方可区别主次掌握要点,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正如《内经》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素问·至真要大论》)

  (四)明
  即在诵、解、别的基础上,能够系统掌握、深刻理解学习内容的精微,明确其义理,谓之“明”。自学成才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谈到他读书治学的经验时曾提出,读书要由“厚”到“薄”。他说:“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会感到,书是那么厚,”“但是,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以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我们认为这由“厚”到“薄”的变化,正是贯串于从诵、解、别到明的全过程。而所谓“明”就正是吃透、消化了书本的内容,并加以融会贯通领会其精神的结果和标志。

  (五)彰
  《著至教论》所谓之明而能彰,是指学员能够通过诵、解、别而明了的医学理论,用于临床医疗实践,取得显著的效果,并再进一步有所阐发,此即谓之“彰”。众所周知,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教导的:“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中医学既有系统完整的理论,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如前文所述,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古人的医疗实践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中医学是建立在临床经验基础之上的一门应用学科,对它的若干较为抽象深奥的理论经,只有结合实际,才能有较深刻的理解;第二更重要的是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不仅能有效地指导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和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而且在实践中又能更进一步丰富充实与发展中医学的理论。如果脱离实际,崇尚空谈,则既不能解除病人的疾苦于临床,亦无助于中医理论的充实与发展。甚至形成或盲目崇拜,或粗暴否定这两种错误的倾向。所以学习中医最忌纸上谈兵。正如前人所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有不少人是在职中医人员,这部分同志必须善于利用自己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中医学知识,特别是临床实践的优势,注意在用中学、学中用,使学用结合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对于未曾涉足于临床的初学者,即使在理论课程的学习阶段,亦须注意利用一切机会如随师抄方、临床见习等,使理论尽可能多地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还可以加强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

  综上所述,《素问·著至教论》所阐述的习医之道的“诵、解、别、明、彰”五个方面,又是环环紧扣密切关联的。如清代医家张隐�所说:“由诵而解,解而别,别而明,明而彰,皆渐积曰进之功。”它们的主要精神,概括言之即学习中医一方面要刻苦认真,弄懂弄通,由博反约;另一方面须理论联系实际。我们认为这一学习方法至今仍是自学中医者所应当做到的。

网友(2):

这位朋友,我不是为了拿分才来回复的。你就当成咱们在聊天吧。

看到你的问题,我也是。。。深叹一口气啊!!!
你说得很对,现在中医大学的教育方法违背了古中医的研习模式,不是学校教育的不足,而是中医学院的教育方法就有问题。现在中医学院把中医教成了药剂学,把中医当西医在讲。真的很可悲。中医治病最基本的是什么?辨证施治啊~辨证施治!!都把中医讲成药剂了,你说这中医学院还怎么上!?

若真讲古中医,就必须要学阴阳五行八卦,孙思邈有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由此可见,中医和易学是分不开的。又有“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为用”之说。学中医,需要旁通易经八卦,中医脏象之学,把人体脏器,神志,液,体,窍,归于心,肝,脾,肺,肾,皆是一易中“取类比象”而来,以五行生克,类比于脏象之中,丰富脏象之内涵,由此,阐述病机运动变化的规律。现在的学校能直接教五脏对五行么?

你说有巫医派和道教的符箓派,一看这些朋友就是读科班出生的吧?呵呵,说真的,中医的起源就是巫医。因为最早的中医出自〈祝由十三课〉,〈祝由十三课〉就是讲如何画符和写字的。是中国最古老的治病方法。画完符让病人携带,或者烧掉喝了,又或直接在水碗上画符,祝咒服下,病就好了。这!就是中医的起源!并且现在依然受用。以及跟病人说一个字就病就好了等等,这些都是古中医的精妙之道。现在学校哪能教你这些?

真正学习中医,可以旁通易学,数术学,堪舆风水等,包罗万象。所以中医学好了,大可兴邦治国,小可保家安和。如看望诊(不说摸脉,因为你知道有些病症摸脉摸不出来,而且一辈子也不一定能摸到你想摸的那种脉),看望诊,相当于你在看面相。经验丰富的中医一看到病人人的神色,形态,听病人说话叹气等信息,便可辨证病人的身体状况。更别说舌头伸出来舌质,舌形,舌苔等,舌质十几二十种,舌形,舌苔加起来几十上百种,这样相互组合,搭配,可以组合出无数种!要想锻炼成扁鹊那种隔着大殿都能看明白皇帝舌苔的神人,当今有几个呢?所以学中医若没有师父带着积累临床,很难学精。

所以得出这么一个畸形又实际的结论,上中医学院不是为了想学到真东西,而是为了毕业后有资格考医师证。那说到现在中医考医师证。。。现在中医医师证的评卷老师基本全是学西医的。胡乱随性评卷!考过的朋友就知道有多么变 态!!这就是当下中医的悲哀。

说得我都想哭。

朋友,若你真的喜爱中医,你真有是治病救人而不图人钱财的人,走向明间吧。真正的高人,都在明间。有这么一个真事,某空军医院一位德高望重的中医跑去给我一长辈说:“我们正在究出一种治百人癌症的方子。”听了都觉得寒心。。。希望你能成功,多拜访明间的中医,他们一些人中,才有真东西。

祝好。勿回。

网友(3):

如何学习中医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像是我们用设备工艺进行生产,如果设备工艺陈旧落后,那么学习的效率就低,效果当然就不好了,如果整体的学习方法不好,当然影响面就更大,甚至会影响中医药的发展。

本人自学中医多年,学习上多少有些心得,与大家探讨,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批评指正。

中医的学习首先来说是非常难的,用常规的学习方法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的,当然了,个别天赋过人的人除外,而我们原则是让普通人都学会中医,而不是只是培养几个,所以有效率的学习方法才是我们需要的。

中医是一门工具或者说技术,它是用来治疗疾病的,就像英语,它是用来说话的,我们国家为什么是哑巴英语,就是因为它不去说,中医也一样,如果你学中医,只是读书,没有实践,那是很难学会的,所以应该尽可能多多实践,那么实践的机会如果很少怎么办呢?像我一个爱好者,或者医学院里的学生,也有办法,就是一个知识点,你从正面分析,反面印证,前后延伸,侧面联想,对它进行全方位立体网络化认识,这样你对它的认识不但深入,而且灵活,如果分析不通,不要紧,分析到什么程度,可以暂时搁置一下,以后也许通过阅读其他内容,而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前后延伸侧面联想可以无限远,就像可以把一座山都钻透,只要有缝就钻,碰到大石头可以绕过,这样不停钻动,就是山也就钻塌了,而一般的学习方法,慢慢向前,很像愚公移山的方式,这样困难就大很多,毅力稍有松懈,也就失败了。

这样学习的好处就是知识有序存储,网络四通八达,应用起来非常灵活,我在论坛发帖,一般如果我想回,总会找到合适的方式,很多时候都是没有可能回旋余地,甚至都明显是死胡同了,我也照样应对,最近看错发错了帖子,也是将错就错......嘿嘿,就是没有用在正地方,我想对于临证,这样灵活运用的能力也是必须的。这种学习方法,以我看,不出两年,就绝对是个好中医。

网友(4):

要想学好只能靠背,《内经》、《伤寒》必背

网友(5):

笑死!!一帮垃圾谈论学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