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980年,很多艺术家都开始创作探索如何发挥图像功能的艺术作品。沃霍尔和利希滕斯坦早在60年代就创作过此类艺术,他们挪用了大众媒体中的图像,以此来展示这些图像如何影响公众的感知。沃霍尔聚焦于令产品看来诱人的伪装,而利希滕斯坦则揭示出某种社会典型。
现在,受到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的影响,更多的艺术家就图像如何发挥功能、情境如何影响意义的问题展开探索。他们还受到另一位法国后现代哲学家或后结构主义哲学家让.鲍德里亚的影响,后者的拟像理论影响尤为重大。鲍德里亚曾这样写道,当代美国文化的基础是“超级现实”的观念,通过包含电影、电视在内的大众媒体,美国人创造了一个虚假、完美、永恒的世界,仿佛比现实本身更加“真实”。
实际上,复制品取代了真实,观看图像和通过图像体验世界成为一种真实经验的拟像或视觉替代。艺术家们现在则开始表现这种拟像的情景,挪用大众媒体的图像,分析情境如何影响意义。
实际上,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将社会环境中使用的图像进行了组构。他们通常挪用图像与设计图案,并将其放置在另外的情境之中,以披露或解构原始图像所呈现的社会、美学、政治和经济体系。最终的结果造成了对原始图像权威性的澄清,甚至破坏。通过将图像置于新情境的方法,艺术家们揭示了图像最初如何用来宣传某个群体观点的过程,而这些人的想法通常要损害他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