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宋词的产生历史背景 :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其时,不但宫廷内设有教场,在许多城市也都有歌楼伎馆,甚至有些官僚豪绅家里也有歌伎舞女,这种社会风尚为宋词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条件。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章编的《全宋词》,含著名词人1330多家、作品19900多首。
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优厚。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社会相对安定,政局相对稳定。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色彩,几乎没有传统的政治、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所以便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了。
在历史上的影响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宋词中的“豪放派”与“婉约派”:
婉约,即婉转含蓄。词本为合乐而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间集》和李煜词为代表的香软词风。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各具风韵,自成一家,但仍未脱离宛转柔美之风。故明人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但内容比较狭窄,人们形成了以婉约为正的观念。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皆受影响。
代表作:
柳永《雨霖铃》、《八声甘州》、《夜半乐》
李清照《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一剪梅》
豪放派词作的特点是题材广阔。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豪放派内部的分派较少,仅有苏派、辛派、叫嚣派三个阶段性的细支。其风格虽然总称豪放,然而各词人风格亦有微差:苏词清放,辛词雄放,南宋后期的某些豪放词作则显粗放。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岳飞、苏轼等。
代表作:
辛弃疾《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岳飞《满江红》
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余、长短句。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
一些词牌,除了正名之外,还标有异名,或同名异调。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宋词产生的历史背景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在中国文学史上,它与唐诗齐名,领导了一代潮流,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创造了一个辉煌的时代。在当时主要分为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苏轼和辛弃疾,风格豪放跌宕,代表作《赤壁怀古》婉约派的代表是李清照和柳永,风格委婉清丽。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苏轼和辛弃疾,风格豪放跌宕,婉约派的代表是李清照和柳永,风格委婉清丽。
1 词 的 形 成 与 发 展
词 是 一 种 音 乐 文 学 , 它 的 产 生 、 发 展 , 以 及 创 作 、 流 传 都 与 音 乐 有 直 接 关 系 。 词 所 配 合 的 音 乐 是 所 谓 燕 乐 , 又 叫 宴 乐 , 其 主 要 成 分 是 北 周 和 隋 以 来 由 西 域 胡 乐 与 民 间 里 巷 之 曲 相 融 而 成 的 一 种 新 型 音 乐 , 主 要 用 於 娱 乐 和 宴 会 的 演 奏 , 隋 代 已 开 始 流 行 。 而 配 合 燕 乐 的 词 的 起 源 , 也 就 可 以 上 溯 到 隋 代 。 宋 人 王 灼 《 碧 鸡 漫 志 》 卷 一 说 : “ 盖 隋 以 来 , 今 之 所 谓 曲 子 者 渐 兴 , 至 唐 稍 盛 。 ” 词 最 初 主 要 流 行 於 民 间 , 《 敦 煌 曲 子 词 集 》 收 录 的 一 百 六 十 多 首 作 品 , 大 多 是 从 盛 唐 到 唐 末 五 代 的 民 间 歌 曲 。 大 约 到 中 唐 时 期 , 诗 人 张 志 和 、 韦 应 物 、 白 居 易 、 刘 禹 锡 等 人 开 始 写 词 , 把 这 一 文 体 引 入 了 文 坛 。 到 晚 唐 五 代 时 期 , 文 人 词 有 了 很 大 的 发 展 , 晚 唐 词 人 温 庭 筠 以 及 以 他 为 代 表 的 “ 花 间 ” 派 词 人 和 以 李 煜 、 冯 延 巳 为 代 表 的 南 唐 词 人 的 创 作 , 都 为 词 体 的 成 熟 和 基 本 抒 情 风 格 的 建 立 作 出 了 重 要 贡 献 。 词 终 於 在 诗 之 外 别 树 一 帜 , 成 为 中 国 古 代 最 为 突 出 的 文 学 体 裁 之 一 。 进 入 宋 代 , 词 的 创 作 逐 步 蔚 为 大 观 , 产 生 了 大 批 成 就 突 出 的 词 人 , 名 篇 佳 作 层 出 不 穷 , 并 出 现 了 各 种 风 格 、 流 派 。 《 全 宋 词 》 共 收 录 流 传 到 今 天 的 词 作 一 千 三 百 三 十 多 家 将 近 两 万 首 , 从 这 一 数 字 可 以 推 想 当 时 创 作 的 盛 况 。 词 的 起 源 虽 早 , 但 词 的 发 展 高 峰 则 是 在 宋 代 , 因 此 后 人 便 把 词 看 作 是 宋 代 最 有 代 表 性 的 文 学 , 与 唐 代 诗 歌 并 列 , 而 有 了 所 谓 “ 唐 诗 、 宋 词 ” 的 说 法 。
2 在历史上的影响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
其代表人物、代表作及文学风格
<< 晏 殊 、 欧 阳 修 >>
北 宋 初 至 宋 仁 宗 朝 , 词 的 创 作 主 要 是 小 令 , 以 晏 殊 ( 9 9 1 - 1 0 5 5 ) 、 欧 阳 修 ( 1 0 0 7 - 1 0 7 2 ) 为 代 表 。 基 本 上 承 继 晚 唐 五 代 , 特 别 是 南 唐 遗 风 , 采 用 旧 曲 小 令 词 调 , 作 小 词 自 娱 , 追 求 深 婉 精 致 、 含 蓄 蕴 藉 的 风 格 。 如 晏 殊 《 浣 溪 沙 》 :
一 曲 新 词 酒 一 杯 , 去 年 天 气 旧 亭 台 , 夕 阳 西 下 几 时 回 ?
无 可 奈 何 花 落 去 , 似 曾 相 识 燕 归 来 , 小 园 香 径 独 徘 徊 。
这 是 北 宋 初 小 令 词 的 代 表 作 。
<< 柳 永 >>
北 宋 前 期 在 创 作 风 格 上 与 晏 、 欧 一 派 完 全 不 同 的 词 人 是 柳 永 ( 9 8 5 ? - 1 0 5 3 ? ) 。 当 晏 、 欧 等 人 还 沿 用 小 令 旧 曲 的 时 候 , 社 会 上 流 行 的 音 乐 已 经 发 生 了 很 大 的 变 化 。 宋 翔 凤 《 乐 府 余 论 》 说 : “ 宋 仁 宗 朝 , 中 原 息 兵 , 汴 京 繁 富 , 歌 台 舞 席 , 竞 赌 新 声 。 ” 这 种 新 起 音 乐 在 当 时 民 间 非 常 流 行 , 出 现 了 “ 是 处 楼 台 , 朱 门 院 落 , 弦 管 新 声 腾 沸 ” ( 柳 永 《 长 寿 乐 》 ) 、 “ 万 家 竞 奏 新 声 ” ( 柳 永 《 木 兰 花 慢 》 ) 的 局 面 , 不 过 这 种 流 行 的 “ 新 声 ” 并 未 引 起 上 层 文 人 的 注 意 。 柳 永 由 於 仕 途 失 意 , 多 出 入 於 市 井 里 巷 , 混 迹 於 秦 楼 楚 馆 、 舞 榭 歌 场 , 与 乐 妓 乐 工 交 往 , 对 当 时 流 行 的 “ 新 声 ” 非 常 熟 悉 , 加 上 他 精 通 音 律 , 才 华 超 群 , “ 教 坊 乐 工 每 得 新 腔 , 必 求 ( 柳 ) 永 为 词 , 始 行 於 世 ” ( 叶 梦 得 《 避 暑 录 话 》 卷 下 ) 。 於 是 , 词 在 柳 永 的 手 中 , 开 始 出 现 了 新 的 倾 向 。
柳 永 采 用 民 间 新 兴 的 曲 调 作 词 , 大 量 写 作 篇 幅 较 长 的 慢 词 , 扩 展 了 词 的 体 制 , 改 变 了 宋 初 以 来 以 小 令 为 主 的 单 一 格 局 。 柳 词 擅 长 抒 写 个 人 的 羁 旅 行 役 之 愁 , 并 以 同 情 的 态 度 表 现 市 井 下 层 妓 女 的 生 活 和 感 情 , 还 以 赞 美 和 认 同 的 口 吻 描 写 都 市 生 活 的 繁 荣 景 象 , 不 仅 表 现 了 柳 永 个 人 的 感 情 , 同 时 也 融 入 了 市 人 的 生 活 趣 味 , 体 现 出 鲜 明 的 时 代 特 徵 , 把 词 的 领 域 从 士 大 夫 文 人 的 小 庭 深 院 、 酒 宴 歌 席 引 向 了 水 天 空 阔 的 茫 茫 旅 途 和 人 声 鼎 沸 的 市 井 都 会 , 大 大 拓 展 了 词 的 表 现 领 域 。 与 体 制 和 内 容 的 扩 展 相 联 系 , 柳 词 在 艺 术 表 现 上 发 展 了 铺 叙 的 手 法 , 层 层 铺 展 , 尽 情 渲 染 , 而 语 言 又 明 白 浅 近 , 不 避 俚 言 俗 语 。 部 分 词 还 体 现 出 口 语 化 的 特 色 , 於 雅 词 之 外 又 发 展 了 俗 词 的 一 体 。 柳 永 词 的 内 容 、 风 格 和 形 式 体 制 , 都 突 破 了 宋 初 以 来 词 的 狭 小 格 局 , 突 破 了 士 大 夫 自 我 欣 赏 的 范 围 , 真 正 做 到 了 雅 俗 共 赏 , 因 而 在 民 间 广 泛 流 传 。 叶 梦 得 《 避 暑 录 话 》 记 载 当 时 一 位 西 夏 归 宋 官 员 的 话 : “ 凡 有 井 水 饮 处 , 即 能 歌 柳 词 。 ” 可 见 柳 永 词 影 响 之 大 。
<< 苏 轼 >>
到 北 宋 中 期 , 苏 轼 ( 1 0 3 6 - 1 1 0 1 ) 从 另 一 个 方 向 进 一 步 变 革 了 北 宋 的 词 风 。 北 宋 前 期 词 , 基 本 上 是 以 绮 艳 婉 约 为 主 导 风 格 , 并 且 主 要 是 作 为 消 遣 娱 乐 的 工 具 而 存 在 的 , 即 使 柳 永 的 创 新 , 也 未 能 突 破 “ 词 为 艳 科 ” 、 应 歌 而 作 的 藩 篱 。 苏 轼 则 为 词 的 发 展 带 来 了 全 新 的 面 貌 。 在 拓 展 词 的 内 容 和 丰 富 词 的 艺 术 表 现 功 能 方 面 , 苏 轼 显 示 了 绝 大 的 艺 术 才 力 , 南 宋 末 年 刘 辰 翁 说 : “ 词 至 东 坡 , 倾 荡 磊 落 , 如 诗 , 如 文 , 如 天 地 奇 观 。 ” ( 《 稼 轩 词 序 》 ) 词 被 苏 轼 当 作 了 抒 写 主 体 心 志 性 情 的 体 裁 , 可 以 用 来 言 志 说 理 , 探 究 人 生 意 义 , 表 达 哲 理 思 考 , 容 纳 更 为 广 阔 的 生 活 内 容 。 这 种 以 诗 为 词 的 创 作 特 色 , 不 仅 大 大 扩 展 了 词 的 抒 情 功 能 , 而 且 提 高 了 词 的 艺 术 地 位 , 对 宋 词 的 发 展 起 了 重 大 的 推 动 作 用 。
苏 词 的 艺 术 风 格 也 非 常 丰 富 , 有 的 缠 绵 深 婉 , 有 的 飘 逸 洒 脱 , 有 的 清 新 明 丽 , 特 别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苏 轼 开 创 了 豪 放 清 旷 的 新 词 风 , 如 他 的 《 念 奴 娇 》 ( 大 江 东 去 ) 、 《 水 调 歌 头 》 ( 明 月 几 时 有 ) 、 《 江 城 子 》 ( 老 夫 聊 发 少 年 狂 ) 等 作 品 , 从 内 容 到 风 格 都 使 人 耳 目 一 新 。 他 的 这 类 风 格 的 作 品 虽 然 不 很 多 , 但 在 绮 艳 婉 约 之 外 另 立 一 体 , 显 示 了 新 的 发 展 方 向 , 其 影 响 是 非 常 深 远 的 。 如 胡 寅 《 酒 边 词 序 》 所 说 , 苏 轼 词 “ 一 洗 绮 罗 香 泽 之 态 , 摆 脱 绸 缪 宛 转 之 度 , 使 人 登 高 望 远 , 举 首 高 歌 , 而 逸 怀 浩 气 , 超 然 乎 尘 垢 之 外 。 於 是 《 花 间 》 为 皂 隶 , 而 柳 氏 ( 柳 永 ) 为 舆 台 矣 ” 。 这 段 话 十 分 准 确 地 概 括 了 苏 轼 词 的 特 点 及 其 在 词 史 上 的 地 位 。
<< 晏 几 道 、 秦 观 >>
北 宋 中 后 期 , 词 的 创 作 十 分 繁 荣 , 名 家 辈 出 , 风 格 多 样 。 稍 早 的 晏 几 道 ( 1 0 3 0 ? - 1 1 0 6 ? ) , 在 慢 词 已 经 广 泛 流 行 的 情 况 下 , 仍 专 力 於 写 作 小 令 , 上 承 《 花 间 》 、 南 唐 的 词 风 , 而 以 清 新 优 美 的 笔 调 抒 发 男 女 间 的 离 合 悲 欢 , 别 具 深 挚 哀 婉 而 风 流 蕴 藉 的 个 性 , 其 音 调 之 和 谐 优 美 , 文 字 之 清 丽 精 工 , 尤 有 过 人 之 处 , 代 表 了 北 宋 中 期 小 令 艺 术 的 最 高 成 就 。 另 一 大 词 人 秦 观 ( 1 0 4 9 - 1 1 0 0 ) 是 苏 轼 的 门 生 , 但 词 风 却 与 苏 轼 不 同 , 慢 词 深 婉 缠 绵 , 小 令 凄 清 妩 丽 。 晏 几 道 和 秦 观 都 真 正 做 到 了 抒 情 内 容 与 形 式 及 文 辞 的 完 美 结 合 , 而 他 们 词 中 浓 重 的 感 伤 情 调 , 又 充 分 体 现 了 词 体 的 抒 情 特 长 , 因 此 他 们 向 来 被 看 作 “ 古 之 伤 心 人 ” , 而 他 们 的 词 则 被 视 为 婉 约 词 正 宗 。 同 为 苏 轼 门 生 的 晁 补 之 ( 1 0 5 3 - 1 1 1 0 ) 、 黄 庭 坚 ( 1 0 4 5 - 1 1 0 5 ) , 也 是 词 的 名 家 。 晁 词 颇 能 继 承 苏 轼 的 词 风 , 词 笔 较 为 磊 落 豪 放 ; 黄 庭 坚 早 年 多 侧 艳 俚 俗 之 作 , 晚 期 则 倾 向 於 深 沉 凝 重 , 当 时 与 秦 观 并 称 , 但 成 就 不 及 秦 词 。 由 於 众 多 词 人 的 努 力 , 北 宋 中 期 以 后 词 坛 多 种 风 格 竞 相 发 展 , 形 成 了 歌 词 制 作 的 一 个 高 峰 。
<< 周 邦 彦 >>
北 宋 最 后 一 位 大 词 人 是 周 邦 彦 ( 1 0 5 6 - 1 1 2 1 ) , 他 在 宋 词 的 发 展 史 上 占 有 重 要 的 地 位 。 周 邦 彦 精 通 乐 律 , 曾 被 任 命 为 大 晟 乐 府 的 提 举 官 , 致 力 於 词 调 的 整 理 和 规 范 , 并 创 制 了 一 些 新 的 词 调 。 在 丰 富 词 的 体 式 , 促 进 词 体 的 规 范 和 成 熟 方 面 , 周 邦 彦 都 对 宋 词 的 发 展 作 出 了 重 要 贡 献 。 周 邦 彦 作 词 高 度 重 视 词 的 音 韵 声 调 与 乐 曲 相 谐 , 格 律 细 密 , 声 韵 清 雅 , 并 能 使 音 律 与 幽 微 深 细 的 感 情 内 容 相 互 引 发 , 产 生 独 特 的 艺 术 效 果 。 周 邦 彦 集 北 宋 词 之 大 成 , 言 情 体 物 更 为 精 巧 、 缜 密 、 典 雅 , 擅 长 以 工 笔 勾 勒 的 方 式 作 多 层 次 、 多 角 度 的 铺 叙 , 章 法 结 构 多 变 而 巧 妙 , 总 体 上 的 开 合 呼 应 、 前 后 映 照 、 回 环 往 复 与 局 部 的 精 细 勾 勒 相 得 益 彰 , 具 有 既 精 细 又 浑 厚 的 特 点 , 在 慢 词 的 写 法 上 又 比 柳 永 进 了 一 步 。 周 邦 彦 词 在 南 宋 受 到 普 遍 的 喜 爱 , 特 别 是 他 在 音 律 和 词 法 方 面 的 成 就 , 更 受 到 南 宋 姜 夔 、 史 达 祖 、 吴 文 英 、 张 炎 一 派 词 人 的 推 崇 , 对 南 宋 词 的 发 展 产 生 了 深 远 影 响 。 因 此 周 邦 彦 又 被 看 作 是 北 宋 和 南 宋 之 间 承 上 启 下 的 词 人 。
<< 李 清 照 >>
李 清 照 ( 1 0 8 4 - 1 1 5 5 ? ) 是 南 宋 初 的 杰 出 词 人 。 她 的 词 带 有 多 愁 善 感 的 气 质 , 早 期 作 品 多 写 闺 阁 生 活 、 离 愁 别 绪 , 南 渡 之 后 , 连 遭 乱 离 , 她 的 思 想 感 情 发 生 了 巨 大 变 化 , 词 作 也 深 深 地 打 上 了 时 代 的 烙 印 。 后 期 作 品 低 回 婉 转 , 凄 切 哀 伤 , 内 容 、 声 调 、 风 格 都 与 清 新 明 丽 的 早 期 词 有 了 很 大 的 不 同 , 虽 只 是 个 人 的 悲 痛 , 却 是 国 破 家 亡 现 实 的 真 实 写 照 。 李 清 照 认 为 词 体 与 诗 歌 不 同 , “ 别 是 一 家 ” , 强 调 合 乐 歌 唱 的 音 乐 性 与 艺 术 特 徵 , 她 的 女 性 的 感 受 与 笔 触 , 与 词 体 的 婉 约 柔 美 的 本 色 风 格 天 然 契 合 , 在 抒 情 的 真 切 自 然 这 一 点 上 , 具 有 别 的 词 人 不 具 备 的 优 势 和 成 就 。
<< 辛 弃 疾 >>
两 宋 之 交 的 叶 梦 得 ( 1 0 7 7 - 1 1 4 8 ) 、 朱 敦 儒 ( 1 0 8 1 - 1 1 5 9 ) 、 向 子 諲 ( 1 0 8 5 - 1 1 5 2 ) 、 张 元 干 ( 1 0 9 1 - 1 1 6 0 ) 、 张 孝 祥 ( 1 1 3 2 - 1 1 6 9 ) 等 词 人 , 都 有 忧 时 伤 乱 、 感 愤 激 昂 的 歌 词 , 同 样 显 示 了 词 风 的 转 变 。 南 宋 前 期 影 响 最 大 的 词 人 是 辛 弃 疾 ( 1 1 4 0 - 1 2 0 7 ) , 他 本 是 一 位 投 身 抗 金 斗 争 的 战 士 , 一 位 身 负 雄 才 而 不 能 施 展 的 英 雄 , 他 用 词 来 表 现 他 的 理 想 , 抒 发 壮 志 未 酬 的 忧 愤 , 把 金 戈 铁 马 的 铿 锵 之 声 带 进 了 词 的 歌 唱 � 来 。 辛 词 题 材 广 泛 , 内 容 丰 富 , 风 格 多 样 。 词 史 上 向 来 以 “ 苏 、 辛 ” 并 称 , 把 他 们 看 作 宋 代 豪 放 词 的 代 表 。 他 们 的 词 都 有 宏 阔 的 境 界 , 豪 迈 的 气 概 , 但 他 们 的 词 风 不 尽 相 同 , 辛 词 的 悲 愤 沉 郁 就 是 时 代 和 他 个 人 的 经 历 气 质 所 赋 予 的 特 质 , 与 苏 词 的 清 雄 旷 放 有 很 大 的 区 别 。 在 变 革 词 体 的 艺 术 创 新 方 面 , 辛 弃 疾 比 苏 轼 走 得 更 远 , 从 词 的 结 构 、 语 言 、 表 现 手 法 上 都 突 破 了 词 的 传 统 。 极 大 地 增 强 了 词 的 表 现 力 。 在 对 词 体 的 艺 术 特 质 的 理 解 和 把 握 方 面 , 辛 弃 疾 也 有 过 人 之 处 。 辛 词 虽 然 有 散 文 化 的 放 纵 , 有 雄 大 的 气 势 和 魄 力 , 但 并 不 浅 直 粗 疏 , 相 反 具 有 丰 富 的 比 兴 寄 托 , 深 沉 的 抒 情 感 染 力 , 把 词 体 的 抒 情 功 能 发 挥 得 淋 漓 尽 致 。 此 外 他 的 一 些 婉 约 风 格 的 作 品 , 也 毫 不 比 第 一 流 的 婉 约 词 人 逊 色 。 总 之 , 苏 、 辛 词 的 风 格 有 同 有 异 , 异 多 於 同 。 苏 词 高 旷 , 辛 词 沉 郁 ; 苏 词 多 表 现 对 历 史 、 现 实 和 人 生 的 超 越 , 辛 词 更 多 体 现 对 社 会 、 功 名 和 事 业 的 执 � 。 他 们 是 宋 词 中 并 峙 的 两 座 高 峰 。 在 辛 词 的 影 响 下 , 南 宋 词 坛 上 出 现 了 一 批 学 习 辛 词 风 格 的 爱 国 词 人 , 形 成 了 所 谓 “ 豪 放 词 派 ” , 或 称 “ 辛 派 ” 。 代 表 人 物 有 陈 亮 ( 1 1 4 3 - 1 1 9 4 ) 、 刘 过 ( 1 1 5 4 - 1 2 0 6 ) 、 刘 克 庄 ( 1 1 8 7 - 1 2 6 9 ) 、 刘 辰 翁 ( 1 2 3 2 - 1 2 9 7 ) 等 , 不 过 这 些 词 人 的 成 就 都 不 能 与 辛 弃 疾 相 比 。
<< 姜 夔 >>
南 宋 另 一 位 大 词 人 姜 夔 ( 1 1 5 5 ? - 1 2 2 1 ? ) , 则 在 辛 派 词 之 外 另 立 一 宗 。 姜 夔 是 著 名 音 乐 家 , 能 自 创 乐 曲 , 现 存 八 十 多 首 词 中 , 有 1 7 首 注 有 乐 谱 , 大 部 分 是 他 的 “ 自 度 曲 ” , 这 是 迄 今 仅 存 的 一 批 宋 词 乐 谱 , 是 十 分 珍 贵 的 古 代 音 乐 文 献 。 由 於 精 通 音 律 , 姜 夔 十 分 重 视 歌 词 与 音 乐 的 配 合 , 有 的 作 品 还 先 写 好 词 再 谱 曲 , 与 一 般 “ 依 谱 填 词 ” 的 作 法 不 同 , 在 文 词 与 乐 曲 声 情 的 配 合 上 达 到 了 很 高 的 水 平 。 姜 夔 为 人 性 情 孤 高 , 作 风 清 雅 , 不 随 流 俗 ; 姜 词 的 优 秀 之 作 具 有 明 静 幽 冷 、 清 空 深 远 的 意 境 , 是 高 度 诗 化 的 精 神 世 界 的 写 照 。 在 语 言 风 格 上 , 他 追 求 清 冷 的 色 调 和 瘦 硬 刚 健 的 力 度 , 既 不 同 於 传 统 婉 约 词 的 软 媚 , 也 不 同 於 辛 派 词 的 雄 放 , 在 南 宋 词 坛 独 树 一 帜 , 产 生 了 很 大 影 响 。
<< 吴 文 英 、 张 炎 >>
从 南 宋 后 期 的 史 达 祖 ( 生 卒 年 不 详 ) 、 吴 文 英 ( 1 2 0 0 ? - 1 2 6 0 ? ) , 到 宋 末 的 周 密 ( 1 2 3 2 - 1 2 9 8 ? ) 、 王 沂 孙 ( 生 卒 年 不 详 ) 、 张 炎 ( 1 2 4 8 - 1 3 2 0 ? ) 等 人 , 都 受 姜 夔 影 响 , 成 为 南 宋 后 期 词 坛 创 作 的 主 流 。 这 些 词 人 上 承 周 邦 彦 , 近 追 姜 夔 , 都 追 求 音 韵 格 律 的 精 严 和 文 词 的 精 巧 雅 正 , 但 也 有 各 自 不 同 的 艺 术 风 格 。 其 中 吴 文 英 和 张 炎 比 较 重 要 。 吴 文 英 词 较 晦 涩 , 但 其 梦 幻 般 的 意 象 和 穠 丽 绵 密 的 风 格 则 在 宋 词 世 界 中 成 为 不 可 多 得 的 一 体 。 张 炎 的 词 风 接 近 姜 夔 , 他 著 有 《 词 源 》 , 辨 析 乐 理 、 探 讨 词 艺 , 强 调 词 的 音 乐 特 性 , 标 举 清 空 雅 正 的 风 格 , 在 词 学 理 论 上 有 重 大 贡 献 。
经 过 两 宋 词 人 的 不 断 努 力 , 词 在 不 断 变 革 和 创 新 中 走 向 了 全 盛 。 到 了 宋 末 , 由 於 词 乐 和 文 辞 都 趋 於 僵 化 , 创 作 失 去 了 新 的 活 力 , 词 终 於 走 向 了 衰 落 , 其 地 位 就 被 另 一 种 从 民 间 兴 起 的 音 乐 文 学 形 式 散 曲 取 代 了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