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马鲜生在当天卖不完的熟食,必须销毁的行为,和当初经济危机倒牛奶的做法有什么区别?

2024年11月15日 02:35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一时,关于盒马的种种争议甚嚣尘上。

毫无疑问,认为这种行为「浪费!触目惊心!」的人,一定比认为「这很合理,这是游戏规则,是经济运行的逻辑」的人,要多上很多。

像前者那样认为的人,也没错。事物的匮乏仍然困扰着这个世界上相当一部分的人口,将这些食物打包送给需要的人,是一种很好的做慈善的方法。

只是,相比之下,你更需要知道的是,有钱人的奢靡消费,是另一种形态的慈善。正如把农民伯伯的西瓜喂狗吃,也是帮助了农民伯伯。

有人总爱批判资本家腐朽,常拿资本家「倾倒牛奶」作为论据。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故事。

为什么,资本家将牛奶倒进河里?

美国大萧条时期,最大的一次牛奶倾倒事件是 1933 年的威斯康辛奶农大罢工,也即教科书内「倾倒牛奶」的原型。

1938 年,美国经济蒸蒸日上,奶价为 4.79 美元 / 100 磅,奶农可获其中的 46%,大型加工厂和零售商分别可获得 33% 和 21%。

经济大萧条来临之后,奶价下跌至 3.48 美元 / 100 磅,奶农可获的份额降至 30%。

奶农对此种分配方式感到不满,于是联合起来通过罢工的方式试图与资本家谈判,以求争取自己的权利。此为「倾倒牛奶」事件的起因。

也就是说,倾倒牛奶的,并非所谓的资本家,而是奶农,且是一次有组织的联合行动。

退一步说,假如的确是资本家倾倒牛奶呢?为什么不把牛奶给穷人喝?

这是一道很经典的宏观经济学问题。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资源配置并使其达到最优。但在现实社会中,很多因素会导致引发市场失灵,从而导致资源错配。

其中,因素之一是市场的滞后性,也就是在短期之内,商家没有办法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做出即时反应,因此,会出现大量牛奶滞销的情况。

另外,市场的特点之一,是交易成本。

在高度分工化的社会中,商品并非直接面向消费者,其中有很多中间渠道(例如存储、包装、贩卖等),需要大量成本。

在大罢工的背景下,没有工人在中间渠道工作,牛奶没办法被送到穷人手里,于是不得不倒掉。

网友(2):

当天卖不完的熟食第二天就不新鲜了,这样做是为了保证消费者的消费权

网友(3):

我自我觉得是并没有什么区别的,都是大规模的浪费,还不如不要这样

网友(4):

可以保证人们一直吃到新鲜的食物,其实可以少做一点,避免浪费食物

网友(5):

鲜生食品本就在于新鲜,当天卖不完的当然要销毁,与经济危机性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