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杀兄屠弟后,为何不牵连余党,还重用魏征等人?

2024年11月27日 18:30
有1个网友回答
网友(1):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7日),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结束了和李建成、李元吉的恩怨,从表面上看,似乎大局已定。不过,事实上并非这么简单,李世民的内心还有一点恐惧,他担心自己能不能守得住以杀兄屠弟而夺来的天下。

玄武门之变后,秦王府的部将们群情激奋,要求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一百多位僚属,以斩草除根、永绝后患。因为这些人在之前曾出谋划策,商量着怎么除掉李世民。李世民起初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但有一个人改变了他的看法,他就是尉迟恭。

尉迟恭的意见很明确,所有罪孽都在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如今大局已定,不宜在动干戈,否则将残局将不可收拾,而让天下人感到心寒。

尉迟恭这番话一出,受到众人的纷纷指责,还有人怀疑他是妇人之仁,贪图美名。但是李世民不这么想,这个意见让李世民冷静了下来。他意识到此刻的自己已经不是秦王了,而是在不久的将来要成为的大唐的新主人。

李世民深知帝王之道,没有被个人恩怨所左右,更不会被群臣的情绪所左右。于是他发出两道命令,这让群臣们十分吃惊:第一便是赦免玄武门事变中东宫、齐王府的将士。这当中最著名的便是李建成的心腹冯立、谢叔方和薛万彻三人;第二便是召回老对头魏征,任命魏征为詹事主薄。

李世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知道如今的秦王府已经是一潭死水,他需要几条活蹦乱跳的鲶鱼,去搅一搅这一潭死水。当时,李世民的手下有这么三种人,急需敲打敲打。

第一种人是为李世民卖命的人。这些人是大唐的开国功臣,享有至高的荣誉,他们躺在功劳簿上,饱食终日,不思进取。他们会在在酒足饭饱之后,怀念一番过去激情燃烧的岁月,甚至不时地摆摆谱子。

第二种人是抛头颅、晒热血而一旦事成之后便居功自傲,甚至不惜犯颜抗上。这拨人跟第一种人的区别在于,他们仗着自己的功劳有时候太有个性,太有自己的想法,让李世民感到很难驾驭,还时时闹出很多难题。但是他们并不清楚,一个再有涵养的人也经不住一而再再而三地拿过去的功绩来摆脸色,更何况是将脸面看的比天还重要的天子。

第三种人不是秦王府的嫡系,而是从李建成、李元吉身边拉拢过来的人,他们会庆幸自己识时务,投机成功,把底牌聪明地压在了李世民的身上。但是他们还可能会第二次、第三次下注,一直到输光了为止,而一旦输掉,恐怕还不只是身外之物那么简单。

秦王府里的这三种人绝不在少数,如果长期放任这这种情绪滋长,不管不问,那么这些悍将们将不再安于职守,终日缅怀在往日荣光,或是贪图侥幸之功,无论对他们,或是对李世民自己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因此,李世民不顾群臣的反对和不满,任命了原来的对手魏征、王?等人的新官职,这是在向他们传递一个信息,李世民用人看的不是过去的功绩和关系,而是才能、品行和忠诚。只要是具备了这些品质,都会不拘一格地提拔他们。

李世民这种做法无疑是向玄武门事件中的功臣敲响了警钟,让他们牢记,今天的功劳,并不是一辈子的铁饭碗。这其中的道理,像房玄龄等人便会立刻领会,而那些不能领悟的人,最终在多年以后受到了应有的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