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不是闲话的闲话(一家之言)
□胡亚庄
2002年第22期《读者》杂志有一篇题为“闲话中国品牌”的文章,以下摘录该文的最后几段,很耐人寻味。
在第一批国外著名品牌的食品进入中国的时候,这家公司就进来了,我们简称它为Q。北京市一家最大的外贸公司“牦牛”的老总和Q公司签了50年的合资协议。
Q进来的时候,带着大笔资金、著名的神秘配方和独特的产品外观,而当时的中方什么也没有,于是“牦牛”就以厂房、人员作价,建立了合资公司,牦牛公司要求占到51%的股份。Q方同意了这些,但它要求,厂房折旧按三年算(中国一般折旧是按十年算),这点中方没有反对,因为想不出会有什么问题。
第一年下来,公司折旧和广告投入等等算完,亏本了,而且是大亏特亏。按照原来的合同,对于亏本的企业是要双方继续追加投资的,但是控股的中方也就是“牦牛”手里并没有可以追加的钱,于是,Q方单方面追加了投资。接下来的几年里,公司每年都在亏本,一年比一年亏得多,每年仅广告费用就是天文数字,所以Q方也就一再追加投资。
这样5年下来,中方没有拿到一分钱,而且中方的股份也从当初的51%稀释到15%。而Q方得到了什么?85%的股份!这些年企业的利润全部以广告的方式投入到了中国的广告市场,Q方得到的是品牌和近乎于独资的控股公司,并且获得了已经折旧完毕的几乎没有成本的生产线以及巨大的销售网络。Q方接下来的一步就是大幅度降低产品的批发价格。它目前已经全面占领这个行业的中国市场,完全挤垮了中国所有与它相关的产业,其中包括所有的国产碳酸饮料及饮品。
接下来的故事不用讲了,在这之前的饮料行业,人们还能叫出一些国内厂家的品牌,而在这之后,人们最熟悉的品牌便成了Q。
由这个故事,可以联想到目前竞争正酣的汽车行业。现在国内企业跟国外企业的合资越来越多,可有几个人想到过品牌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20世纪90年代,西班牙在北京举办“西班牙工业展”,那一年,西班牙的汽车产量排世界第五,所以西班牙的汽车工业该是西班牙的支柱产业了。我去看西班牙的汽车工业展,一辆汽车也没有看见,一问才知道,西班牙生产的汽车全是外国品牌,西班牙无权展出。由此推想,哪一天中国要在国外办汽车展,轿车类恐怕找不出几辆车可以展出。
每当我走在大街上,甚至打开电视机,都看到无处不在的Q公司的产品“美得冒泡”!我想,幼稚和无知不是永远可以被原谅的,中国在品牌战略上需要知识,需要成熟,虽然这条路会很长很长。
《中国汽车报》 (2003年02月18日第一版)
1886年5月8日,在美国亚特兰大的一间实验室里,药剂师约翰·S·彭伯顿试制出一种糖浆,他和助手给这种糖浆起名叫可口可乐(Coca cola)。
1888年,一位名叫阿萨·G·坎德勒的年轻人看到了可口可乐作为饮料的市场前景,遂购买了可口可乐的股份,掌握了全部生产销售权,并于1892年成立了可口可乐公司,坎德勒被称为可口可乐之父。
1923年,罗伯特·伍德鲁夫接任公司总裁,他的目标是使可口可乐走向全球。同时加强质量管理,改进和加强了可口可乐在全球的广告宣传和促销活动。在伍德鲁夫的苦心经营下,可口可乐在全球得到推广,最终成为世界最有价值的品牌。
1994年,努伊加盟百事公司。在百事奋斗的12年中,她的表现可以用“战功赫赫”来形容。努伊在战略计划与发展部门任职多年,直接对后来成为百事首席执行官的罗杰·恩里科负责,并参与公司的每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当时的百事正处在至关重要的转型期。而努伊正是促成公司转型成功的关键人物之一,她坚定不移地主张公司应甩掉苦苦支撑的连锁餐厅业务,更好发挥产品结构优势,将市场经营重点放在核心品牌方面。时任百事首席执行官的罗杰·恩里科最初对此并不认同,但最终还是被说服了。1997年10月,百事作出重大战略调整,将拥有必胜客、肯德基和TacoBell的餐厅从公司分离出去,使之成为了一家独立的上市公司———百胜全球公司。
此外,努伊还是一名商业并购高手。摩根斯坦利饮料行业分析师安德鲁·康威表示,努伊在并购中寻找价值的能力非常突出。对每一次并购,她都精密策划、信心十足。她为百事作出了一系列战略决策。从1998年开始,在努伊的参与和推动下,百事先后合并了世界鲜榨果汁行业排名第一的纯品康纳公司及SoBe混合饮料业务等。2001年,她作为主要谈判代表,完成了百事对桂格公司的收购,收购总金额达138亿美元,百事也一跃成为全球碳酸饮料企业的冠军。
百事公司董事罗伯特·E·艾伦表示,正是努伊帮助百事确定了坚实的前进方向,获得了目前的成功。由此,2001年5月,努伊被董事会任命为董事兼首席财务官,着手进行策划百事公司改组事宜。而当2006年10月,努伊成为百事公司历史上首位女性首席执行官时,人们对此也并不惊奇。正如公司前任CEO史蒂夫·雷蒙德所评论的:“我与英德拉并肩工作多年,确信她完全能胜任新角色,并显然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