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阳历和阴历在我国都是通用的。
1、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殷历"、"古历"、汉历、"黄历"、"夏历"和"旧历"等。
我国的传统历法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应该叫阴历,它是阴阳历,现被叫做“农历”,准确说应该叫做“汉历”。(此称呼,是根据此历是汉武帝时议造的这《汉历》规则,以及清康熙御制《汉历大全》对此历的称呼,而得出的此历自古就称为“汉历”。)
汉历运用了设置闰月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使得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就又具有了阳历的成分。这个角度上说,汉历有了其优势。它比较好的协调了太阳、月亮的周期,实现了阴阳合一,是世界上科学的天文日历之一。
2、我国是从1912年开始采用阳历的。辛亥革命爆发后次年(1912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采用公历作为国历,纪年方面,公元纪年法与民国纪年法并行。
1949年9月27日,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和公元作为历法与纪年。但是也并没有废除农历,现今的中国传统节日还是以农历为准。
扩展资料
世界各国关于纪年的方法有很多,还有干支纪年法、道教历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天文纪年法、历史纪年法等。另外,还有佛教纪年、伊斯兰教纪年、犹太教纪年、日本纪年、希腊纪年等。
在中国,早在公元前4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历法。从黄帝纪年开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使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别组合起来,每60年为一个周期,至今(2018)是中国传统历法开元4715年。
由于公元纪年的起点是公元1年,所以大多数对公元纪年有充分了解的科学家和世界上大多数权威天文机构,都明确支持21世纪始于2001年的说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阴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公元
因为朔望月的周期原因,会有阳历和阴历之分。
1、阳历又称为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与朔望月无关。
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
2、阴历又叫太阴历,是以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制定的,也就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为基本周期而制定的历法。
它的每一个历月都近似等于朔望月,每个月的任何日期都含有月相意义。历年为12个月,平年354天,闰年355天,每30年中有11年是闰年,另19年是平年。纯粹的阴历,可以较为精确地反映月相的变化,但无法根据其月份和日期判断季节,因为它的历年与回归年实际没有关系。
阴历的时间和阳历相比,每年大约差十一天。
扩展资料:
中国自古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一般称为“农历”,是中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
通常人们说说的农历就是阴历,但是实际上农历与阴历是不同的。
农历以太阳历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但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
阴历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又有夏历、汉历等名称。阴历是中国目前与公历并行使用的一种历法,虽然人们习称“阴历”,但其实是阴阳历的一种,并非按月相周期制定历法的阴历。
除了清明节是按照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清明”制定的以外,中国其他传统节日是以阴历制定的,至今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和民族多仍庆祝农历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阳历
百度百科-阴历
阳历与阴历
“阳历与阴历”这题目实在可说已是老生常谈但是一般人仍有许多错误的观念。有的人以为阳历来自外国,这是不对的。我们从甲古文上可以看出中国3000年前有13月的名称,已经是阴阳历并用。《书经�6�1尧典》上说“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所谓“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就是阴历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乃是阴阳历并用。西洋在希腊罗马时代也夹用阴阳两历,和中国原是一样。
所谓阴历是完全依据月亮的“行动”,阳历完全依据太阳的“周期”。中国古历所谓农历并非全用阳历,也并非全用阴历,是阴阳历并用。
阳历和阴历为什么很难调和起来呢?根本是两个周期不能相合。月亮绕地球一周所需时间为29.53059天,就是29天12小时44分3秒。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时间为365.242216天,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两个周期的小数都很零碎,不能相互除尽,所以要把它们合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中国古代农历把阴阳二历调和得非常成功。阴历月大30天,月小29天。一年12个月,只有354天,要比阳历少甲。每隔三年若插入一个闰月,却多了几天。但若19个阴历年加了7个闰月,和19个阳历年几乎相等,所差不过2小时9分36秒。我国在春秋时代已知道19年7闰的办法,要比希腊人梅冬( Meton)发明这周期时间上早一百六七十年。
24节气也是中国历的特点。节气是完全跟太阳走的,可称阳历的一部分。地球绕日因为昼夜长短,太阳高低的不同,所以一年才会有春夏秋冬四季。日子最长的那一天称为夏至。日子最短的那一天称为冬至。夹在中间昼夜平分各12小时的两天称春分和秋分,二至二至分在春秋时就已经知道了。其余20个节气,到汉初才完备。西洋只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并不像我们中国有立春、雨水、惊蛰等等。我国的24节气中,12个为气,12个为节。节应在月初,气应在月中,所以气又名中气。譬如立春为阴历正月之节,雨水乃正月之气。惊蛰为2月之节,春分乃2月之气等等。24节气一个循环,即是从立春到立春,或是冬至到冬至,有365天又1/4,一节一气平均乙。而阴历一个月只有29天有余。过了若干时必会有月份单有节而无气,或有气而无节。这有节无气的月份就叫做闰月。
以上所述是中国农历对于阴阳历的安排。中国农历的好处是阴阳两历的周期统顾到了。维持了一个月中晦朔弦望,和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它的缺点是年度长短不同。平年只有354天,闰年多一个月就有384天。此于计算极不方便。
其次,我们要讲西洋的历法。西洋的历法,是从罗马流传下来的。在儒略恺撒做皇帝以前的时代,即前汉元帝以前的时期,罗马也是阴阳二历并用一年354天,每隔二三年插一个闰月。可是到儒略恺撒的时候,罗马历法非常纷乱。恺撒听从天文学家索雪琴的话,大事更张,厘定一年平均为365天又1/4日。年12个月。大小月相间。月大31天,月小30天。惟2月只29天。每隔4年一闰了。闰年2月份多一天为30天。这历于西历纪元前45年开始应用,名为儒略历。恺撒把7月换了自己的名字,称为儒略(Julius )。恺撒死后,奥古斯都继位,又把8月的名称改成奥古斯都(Augustus)并将2月减少一天,把本来只有30天的8月增加到31天。到如今阳历月份大小参差,名实不符,完全由于历史上的原因。
这儒略历在西洋通行到16世纪,又发生破绽。因为儒略历每年365天又1/4日与实际地球绕太阳一周365.242216天,每年要差11分,即每400年要差3天,积至16世纪时,已差10余天。那是罗马教皇格雷戈里(Gregorius)第十三乃从天文学家克芬维的建议,于西历1582年修改儒略历。每4年一闰,但每世纪之终,须以400除尽者,始为闰年。如此则400年中可以减少3个闰年,正可以抵儒略历的差误。这格雷戈里历,即目前世界各国通行的阳历。
格雷戈里历要比儒略历精密,平均每年365.2425天,比实际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周期,只多26秒,积到4000年才差一天。但儒略历的周期365.25天和格雷戈里周期365.2425天在中国历法史上应用,统比西洋来得早。儒略历之周期即中国古代所谓四分历,系东汉和帝时蔡邕所创。在四分历以前,汉武帝时代太初历亦用此周期。太初历系汉武帝时邓平所创造,为公元前104年,比儒略历之应用约早60年。两汉以后六朝的祖冲之、唐的一行、元的郭守敬于历法均有贡献。郭守敬时历所依据之阳历年为365.2425天,与格雷戈里历周期相同,时为公元1284年,比欧洲人用格雷戈里历几乎早300年。
阳历(solar calender) 历法的一种。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又称太阳历。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实际上与朔望月无关。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中有97个闰年。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日。目前通行世界的公历,是最熟悉的一种阳历。这部历法浸透了人类几千年间所创造的文明,是古罗马人向埃及人学得,并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基督教的兴起而传播于世界各地。
阴历又叫太阴历,也就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为基本周期而制定的历法。
世界上现存阴历的典型代表是伊斯兰教的阴历,它的每一个历月都近似等于朔望月,每个月的任何日期都含有月相意义。历年为12个月,平年354天,闰年355天,每30年中有11年是闰年,另19年是平年。纯粹的阴历,可以较为精确地反映月相的变化,但无法根据其月份和日期判断季节,因为它的历年与回归年实际没有关系。
从世界范围看,最早人们都是采用阴历的,这是因为朔望月的周期,比回归年的周期易于确定。后来,知道了回归年,出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多改用阳历或阴阳历。现在,只有伊斯兰教国家在宗教事务上还使用纯阴历。
阳历是老外发明的,阴历是中国人 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