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对于不同的人,死分别用什么词

2024年11月18日 02:26
有3个网友回答
网友(1):

1、古代帝王:驾崩、大薨、山陵崩、大行、登遐、晏驾、千秋、百岁 

2、未成年而亡:夭折、夭逝、殇

3、父母之死:见背、孤露、弃养

4、高龄而死:登仙、寿终正寝。

5、尼姑、道士、和尚之死:圆寂、坐化、示寂、示灭、涅盘、羽化、登仙

其他在古籍中出现的死的别称还有:卒、殁、疾终、溘逝、仙逝、弃世、下世、厌世、作古、千古、长眠、安息、隐化、迁神、解驾、遁化、迁化、迁形、捐舍馆、就木、殒命等。

扩展资料:

一、驾崩的用法

驾崩,也做崩、山陵崩,宾天,是表示天子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死亡的天子(皇帝)一般称大行皇帝。

宾天典故出于黄帝,相传黄帝最后乘龙返回天界离开人间,称“龙驭宾天”,故宾天也成了天子死亡的委婉说法。宾天有时也可指达官贵人之死,而非仅针对天子。(例如:《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忽见东府里几个人,慌慌张张跑来,说:“老爷宾天了!”)

二、圆寂的解释

梵语Parinirva^n!a 之意译。旧译灭度、入灭。音译般涅槃。谓圆满诸德,寂灭诸恶。佛陀之死为收迷界之化用而入悟界,既已圆满诸德,寂灭诸恶,故称圆寂,后世转而称僧徒之死。

又作归寂、示寂、入寂。与涅槃、迁化、顺世、归真同义。即舍去有漏杂染之境,归入无漏寂静涅槃界之谓。亦指离生死之苦,全静妙之乐,穷至极之果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驾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圆寂

网友(2):

死的别称(讳称)
古代帝王:驾崩、大薨、山陵崩、大行、登遐、晏驾、千秋、百岁
未成年而亡:夭折、夭逝、殇。
父母之死:见背、孤露、弃养等
高龄而死:登仙、寿终正寝。
尼姑、道士、和尚之死:圆寂、坐化、示寂、示灭、涅盘、羽化、登仙
革命志士,爱国忠臣,民族英雄,白刃横于前而宁死不屈,为国家赴汤蹈火,其死堪称英烈.人们用"殒(殉)国","殉难","殉节","殉命","殉身","捐躯"等来称誉他们.
对于那些死于非命的奸臣,祸孽,恶人,盗匪贼寇等,往往称其死为"毙命","毙","绝","灰灭"等.
其他在古籍中出现的死的别称还有:卒、殁、疾终、溘逝、仙逝、弃世、下世、厌世、作古、千古、长眠、安息、隐化、迁神、解驾、遁化、迁化、迁形、捐舍馆、就木、殒命等。

网友(3):

古人对身故的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常见的就是“卒”了,早亡一般用“殇”,帝后级别用“崩”,还有就是对一些特殊地位或者特殊方式死亡的描述,比如“殉”、“没”、“自尽”、“弑”等,这里专门谈一下“薨”的用法。《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薨”【说文】公侯卒也。【白虎通】薨之言奄也,奄然亡也。 又【集韵】呼宏切,音訇。众也,疾也。【诗·周南】螽斯羽薨薨兮。【大雅】度之薨薨。在古代主要针对地位高的人士所用,一般是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唐书·百官制》:“凡丧,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清代皇室成员中,皇帝皇后和皇太后等身故称“崩”,皇贵妃以下到嫔称“薨”。

按照《八旗通志》<典礼志十>,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长子,贝勒,贝子,都是用薨。公主和亲郡王福金、贝勒贝子夫人也是薨。清史稿和会典也有相关内容。顺治九年,定亲王丧闻,辍朝三日。世子、郡王二日,贝勒一日。后改贝勒以下罢辍朝。康熙五十二年,定贝勒生母薨,治丧如嫡夫人,遣官读文致祭。乾隆四十年,定凡侧福晋为王等生母,获请赐祭,降嫡福晋一等。道光二十四年,定公主薨,内务府请旨,如命官为治丧,一切典礼,即会礼部具奏。《清世祖实录》“修纂凡例”部分如次:“丧葬礼仪及上尊谥并册宝文,皆书;凡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薨,……,立碑之类,皆书”。

乾隆二十二年四月初八日,礼部题奏:“本月初七日卯时定太妃薨逝,应照定例于薨逝日为始,皇上辍朝三日,本月初七日起大内以下宗室以上,不报祭、不还愿、穿素服,相应移会内阁典籍厅一体遵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