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虫是一味中药,清热解毒。用于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口腔炎及各种急慢性炎症。
【别名】土冬虫草、白冬虫草、白虫草、肺痨草
【来源】唇形科水苏属植物地蚕Stachya geobombycis C. Y. Wu,以块茎入药。秋季采,洗净鲜用或蒸熟晒干。
【性味归经】甘,平。
【功能主治】益肾润肺,滋阴补血,清热除烦。用于肺结核咳嗽,肺虚气喘,吐血,盗汗,贫血,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 3~5钱,水煎服或炖猪瘦肉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区分】地虫和冬虫夏草
地虫是植物,长在地下的 ;
冬虫夏草为虫体与菌座相连而成。
地老虎 主要有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大地老虎等。危害蔬菜的主要是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分布最广、危害严重的是小地老虎。多食性害虫,主要以幼虫危害幼苗。幼虫将幼苗近地面的茎部咬断,使整株死亡,造成缺苗断垄。形态特征成虫:小地老虎较大,体长约16-32毫米,深褐色,前翅由内横线、外横线将全翅分为3段,具有显著的肾状斑、环形纹、棒状纹和2个黑色剑状纹;后翅灰色无斑纹。黄地老虎较小,体长14-19毫米,体色较鲜艳,呈黄褐色,前翅黄褐色,全面散布小褐点,肾纹、环纹和剑纹明显,且围有黑褐色细边,其余部分为黄褐色;后翅灰白色,半透明。卵:半球形,乳白色变暗灰色。幼虫:小地老虎老熟幼虫体长41-50毫米,灰黑色,体表布满大小不等的颗粒,臀板黄褐色,具2条深褐色纵带。黄地老虎较短,体长约为33-43毫米,头部黄褐色,体淡黄褐色,体表颗粒不明显,体多皱纹而淡,臀板上有两块黄褐色大斑,中央断开,有较多分散的小黑点。蛹:赤褐色,有光泽。生活习性小地老虎山东一年发生4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3-4月化蛹,4-5月羽化,第一代幼虫是危害的严重期,也是防治的重点期。成虫白天栖息在杂草、土堆等荫蔽处,夜间活动,趋化性强,喜食甜酸味汁液,对黑光灯也有明显趋性,在叶背、土块、草棒上产卵,在草类多、温暖、潮湿、杂草丛生的地方,虫头基数多。幼虫夜间危害,白天栖在幼苗附近土表下面,有假死性。黄地老虎一年发生3-4代,成虫发生期比小地老虎晚20-30天。一年中春秋两季危害,但春季危害重于秋季。成虫昼伏夜出,具较强趋光性和趋化性。习性与小地老虎相似,幼虫以3龄以后危害最重。
地龙,原名蚯蚓,其身价上升与龙平等,据说与宋太祖赵匡胤有关。
蚯蚓是寡毛纲中陆生环节动物中的任何一种尤其指蚯蚓科中分布甚广的身子逐渐变细分节的、雌雄同体的各种蚯蚓。环节动物。体形圆长而柔软外表丑陋经常穿穴泥中能改良土壤有益农事。《礼记·月令》“孟夏之月蝼蝈鸣蚯蚓出。”《淮南子·时则训》引作“蚯螾”。 晋 崔豹 《古今注·鱼虫》“蚯蚓一名蜿蟺一名曲蟺。”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四“龙蟠虎踞之地非蚯蚓之所居麟穴凤巢之场岂鸺鶹之所止。” 宋 俞琰 《席上腐谈》卷上“ 崔豹 《古今注》云‘蚯蚓一名曲蟮善长吟於地下 江 东人谓之歌女。’谬矣。按《月令》‘蝼蝈鸣蚯蚓出。’盖与蝼蝈同处鸣者蝼蝈非蚯蚓也。 吴人呼蝼蝈为蝼蛄。故谚云‘蝼蝈叫得肠断曲蟮乃得歌名。’老舍 《二马》第四段十一“ 老马先生 背着手在草地上扭脚步很轻害怕踩死草根下伏着的蚯蚓。”
蚯蚓
功能主治:其味咸,性寒。功能为清热、镇痉、止喘、利尿。主治高热狂躁、惊风抽搐、头痛目赤、喘息痰热、中风、半身不遂等病证。中医治疗前列腺等湿热下注泌尿感染等病中的常用中药,该方是民间古方。
1.可以松土壤
2.消除环境污染
3.改善土壤有机结构(促进酸性或碱性土壤变为中性土壤)
蚯蚓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并改善结构,还能促进酸性或碱性土壤变为中性土壤,增加磷等速效成分,使土壤适于农作物的生长。由于蚯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因此,用作畜、禽和水产养殖业的饲料,都能取得增产的效果。蚯蚓在药物学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是常见的中药材,有解热、镇痉、活络、平喘、降压和利尿等作用。
蚯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