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牛的权臣???

每人说一个,并且讲讲事迹,简单点。 谢谢!!!
2024年11月17日 20:18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堪比周公的霍光

霍光是西汉名将霍去病的弟弟,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是他平步青云的起点。霍光为人谨慎,汉武帝很器重他,死前任命他担当年幼的汉昭帝的辅政大臣,希望他能够像周公辅佐周成王那样辅佐汉昭帝,这样霍光就成为了辅政大臣,掌握了朝野大权,所谓“帝年八岁,政事一决于光。”

霍光显然超额完成了汉武帝的遗命。他不仅粉碎了燕王刘旦篡位的阴谋,保证了汉昭帝皇位的稳固(当然也是为了自保),而且在汉昭帝死后,他又废除了荒淫无道的刘贺(在位仅27天,无帝号),另立汉宣帝,这是一大功绩。如果说他真正对于百姓的功绩,那就是他改变武帝末年急征暴敛、赋税无度的政策,与民休息。

但是很遗憾,霍光的一世英名被他的妻、子,族人毁于一旦。他虽然洁身自好,但却未能阻止他的族人结党营私,他的妻子为了使女儿成为皇后,不惜毒死了当时的皇后,而诸如此类的恶行,罄竹难书,霍光活着的时候还无人敢问,但是他死后,汉宣帝马上秋后算账,霍氏一族落了个被灭族的下场。

“携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

曹操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大白脸,大奸臣,他是把“携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发挥到了极致的一代枭雄。

当然这种判断是有历史的局限的,是站在汉正统的立场上的评价,现在我们知道,所谓忠臣、奸臣这种判断是没有意义的,属于封建残余而已。曹操作为一个优秀的统治者,是有很多功绩可以称赞的,比如建立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九品中正制,比如实施军队自给自足的屯田制,比如保护祖先文化的“文姬归汉”的事迹等等,而他本人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关于曹操大家实在是再熟悉不过了,他的生平事迹也就没有赘述的必要了,称他是权臣实在是恰如其分,因为他最终也没有自立为帝,也许是不希望自己留下王莽一样的骂名。不过他的儿子曹丕却是当仁不让的称帝了,并追封曹操为“魏武帝”。

“王与马共天下”的王导

王导的权臣之路基本上是效仿了先秦时期的吕不韦。就像吕不韦找到了一个“奇货可居”的秦国太子异人一样,王导在长安沦陷,晋朝生死存亡之际,傍上了当时没有多少地位和声望的皇位继承人司马睿这个潜力股,并且运用自己全部的资本和手段全力帮助司马睿,终于使他巩固了自己的皇位,成功的在南方建立起了东晋王朝,这就是晋元帝。

晋元帝登基的那天,“囤积居奇”的王导迎来了收获的季节,晋元帝见到王导,居然邀请他一起坐在御座上接受百官朝拜,这便是“王与马,共天下”这个典故的由来。晋元帝认为他能够得到这个皇位,全靠王导、王敦兄弟的力量,所以,对他们特别尊重。他封王导担任尚书,掌管朝内的大权;又让王敦总管军事。王家的子弟中,很多人都封了重要官职。

要说王氏一族在东晋的地位,就不能不提门阀氏族,这些家族高高在上,藐视众生,不与庶族通婚,以保证其血统的高贵,由此家谱这门学问兴盛起来。而门阀氏族的巅峰,就是王、谢二氏,王氏就是王导的家族,谢氏指的是指挥“淝水之战”的宰相谢安的家族,唐人刘禹锡诗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王谢”二字,指的就是这两个家族,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未能“遗臭万年”的桓温

桓温也是东晋时期的人,是南康公主的驸马,执掌东晋大权,后来官拜大司马、大将军,几次北伐,很有武功(是功绩不是功夫)。但是实际上,在东晋乃至后来的南朝宋、齐、梁、陈,类似桓温这样的权臣不乏其人,甚至宋、齐、梁、陈这些王朝的更迭都是权臣篡位而来,而桓温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篡位未遂。

谈起桓温的生平很有趣味,实在是编故事的好材料。他的很多事迹都演绎出了成语,比如肝肠寸断,比如我见犹怜,这些故事都颇有传奇性,但是和主题的关系不大,就不做描述了。但是有一个成语倒是值得一说,就是“遗臭万年”。

桓温一生有两个心愿,一个是北伐,收复疆土,再一个就是渴望取晋帝而代之,登基做皇帝。有一次,他抚枕而叹:“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覆遗臭万载耶?”在文帝死后,他开始谋划篡位,抓紧时间遗臭万年。可惜他闹了个“出师未捷身先死”,未及行事就病死了,既没有流芳百世,也没能遗臭万年。他的儿子倒是完成了他的遗愿,作了几天皇帝。

以己为鉴的赵匡胤

历史上有很多权臣对本职工作不满足,谋求升迁,升无可升,最后索性篡位作了皇帝,而这其中名气最大的就要数宋太祖赵匡胤了。

赵匡胤是后周的殿前都点检、兵马大元帅,掌握后周的军政大权。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岁,权臣幼主,这是历代篡位的大好时机。一年之后,赵匡胤策划了一出“陈桥兵变”的好戏,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立了赵宋王朝。

赵匡胤自从陈桥兵变,一举夺得政权之后,耽心此后他的部下也效仿之,想解除手下一些大将的兵权。于是宴请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和节度使诸如石守信、王彦超等人,推杯换盏之际,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迫使他们主动交出自己的兵权,这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可惜福兮祸之所伏,这样做虽然防止了兵变,但却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以至宋朝在后来与辽、金、西夏的战争中,连连败北。赵匡胤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生前身后两重天的张居正

张居正的生平和汉代的霍光颇为类似,也是三朝元老,辅政老臣,也是精明强干,在世时也是励精图治,死后族人也落个家破人亡。所不同的是霍光的族人完全是咎由自取,而张居正的族人却是为张居正本人所累。

张居正真正大展宏图是在万历年间,当时皇帝年幼,张居正身为首辅,独揽朝纲。于是乎便锐意改革,变法图强,在吏治、财政、军事、税收等方面均有建树,尤其在税收方面,创立了一条鞭法,从此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主要的赋役制度。

至于说张居正死后的结局,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他作为帝师,对年幼的皇帝过于苛刻,动辄训斥,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何况是皇帝,只不过因为过于害怕张居正,万历皇帝隐忍不发。另一方面张居正的改革侵害了很多大官僚大地主的权利,积怨已深,也是碍于张居正的权势不敢发作。于是张居正死后,深厚的积怨来了个总爆发,新政被废除,张居正一家被迫害致死十余人,张居正本人也几乎被掘墓鞭尸。简直和英国人克伦威尔一个下场。从此以后,明王朝更加腐朽,无可救药了。

号称“九千岁”的魏忠贤

宦官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残酷礼制。历朝历代都有宦官祸国的例子,可能是由于生理残缺而导致心理上的变态,宦官祸国往往比一般的权臣更加变本加厉,更加罪大恶极。而魏忠贤又是其中的佼佼者,可谓古今权臣,为祸无出其右。

魏忠贤是自行阉割做了太监的,对自己尚且如此残忍,其为人可想而知。目不识丁的魏忠贤很走运,服侍了一位历史上有名的文盲皇帝朱由校。这位熹宗皇帝,因为文化水平太低,对政事不感兴趣,独独喜欢做木匠活,往往沉浸其中,不可自拔。由此大权很快就落到了秉笔太监魏忠贤手里,魏忠贤手握东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爪牙遍布朝野,疯狂的镇压了反对势力东林党人,大权独揽。有好事者称其为“九千岁”,并在各地为其修建生祠,一时间风光无限。

魏忠贤能胡作非为,仰仗的是荒嬉度日、懒于政事、稀里糊涂的天启皇帝的撑腰。天启7年,熹宗病死,信王朱由检入继帝位,改元崇祯,魏忠贤自知难逃一死,畏罪自杀,结束了他罪大恶极的一生。魏忠贤本是一个无赖赌徒竟能左右天下,祸国殃民到这种地步,这不能不说是封建专制制度的流弊,颇值人们反思。

爱江山更爱美人的多尔衮

很多人谈到多尔衮的名字,就会联想到顺治皇帝的生母庄妃,把多尔衮之所以选中福临为帝,归结于他与庄妃的“风流韵事”。可谓“爱江山更爱美人”,那么实际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多尔衮一度是要同自己的侄子,皇长子豪格争夺皇位的,但是众大臣群起反对,坚决拥立皇子为帝。多尔衮感到立自己为帝已不可能,迅速提出他的意见,主张立皇太极幼子福临为帝,如此就阻止了敌对势力豪格称帝,保护了自己的权力。多尔衮以退为进,自己让了一步,但作为辅政王,也是实际掌权者。顺治皇帝福临年纪幼小,于是便出现了主弱臣强的权臣经典模式,多尔衮自此大权独揽,成为摄政王。

纵观多尔衮的一生,文治武功,纵横捭阖,为清朝入关乃至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他退出帝位争夺,保证了上层权力机构的平稳交接,对于刚刚诞生的清王朝来说,居功至伟,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完成了多尔滚称帝的梦想,追尊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不过这个称谓,后来又被乾隆皇帝收了回去,恢复睿亲王封号。

网友(2):

西汉霍光:废昌邑王,立汉宣帝!
东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东晋恒温:天下只知恒温军府,而不知东晋朝廷!
后周杨坚:直接废静帝而自立!
南宋贾似道:直接逼得皇帝给他下跪!

网友(3):

中国历史上最牛的权臣是南北朝时期的宇文护,他权倾朝野的时代历经西魏、北周两朝,这期间他一共杀了3 个皇帝

网友(4):

个人以为司马懿,一手缔造了晋朝的基础,还落得曹魏的好名声!

网友(5):

最牛的权臣要数明朝万历初年的张居正了,首辅兼帝师据说和皇后还有一腿,皇帝大臣对他都俯首帖耳,并且他锐意改革,很有作为,比秦朝的吕不韦还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