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承受能力到底有多大

2024年11月18日 05:45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首先要有一些理论。心理承受能力的客体是压力,主体是人。
压力的来源有很多,可以是生物性的(比如疼痛、疾病),可以是社会性的(比如违反规范、从众、发生争执、结束一段亲密关系、面对死亡)(显然这里的分类太逊了。叹。)。
并不是所有压力源加诸人身都会让人感受到压力。面对作为潜在压力源的生活事件,人会对其首先有个预判(「它对我有威胁吗」),所以人的认知对对待生活事件的态度有影响;感受到压力后,人对压力会有心理上的处理:可能是逃避(「天啊我 handle 不来去找点好吃的迟些再想吧」),可能是求助(「天啊我 handle 不来,也许XXX可以帮助我」),可能是合理化(「天啊我 handle 不来,但是其他人也会遇到这类事情,能怎么办呢?它是生活的一部分哟」),可能是解决问题(「啊事情怎么变成了这样?我赶到紧张,我需要改善这种状况,首先要来分析问题……」),可能是升华(「天啊我 handle 不来这件事,但是我不能就此垮掉,我需要更加集中精力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我不想评价各种方式的优劣,因为「合适的就是好的」;人的学习(这里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性质的学习而非知识性的学习)和人际资源(求助时能得到的支持)在人面对压力时作用重大,这部分资源越丰富,无助感就越轻。
所以,人,面对生活事件,判断威胁程度,作出相应情绪反应(无感,或担心、恐惧、无助、悲伤、愤怒),调动资源(既有掌握的社会性知识和人际关系),转移或疏解或消除或利用压力,产生一系列行为。
情绪反应的产生?唔,这个,这个我真不大懂,就从无助感来说吧。我的假设是无助感来自对失去控制的恐惧,也许可以通过心理访谈尝试给被试自我控制感的恢复而证实失控感的假设?(水分有点大?心理支持什么的)。不过可以研究情绪下体液改变水平。

社会支持?类似压力源的研究,但是社会支持更适合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通过文献调研和心理访谈设置不同支持的权重,对被试评分,考察该值与其主观感受以及行为质量(oops,私自定义,指对情况的改善程度)的关系。

应对方式?它和个体性格所受教育及社会支持水平及具体情境都有关系,应对方式选择的灵活性也能反映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以调查问卷、心理社会试验、甚至动物试验来完成。

网友(2):

不可估量

网友(3):

非常大

网友(4):

承受压力如你所说分好多种
古天乐主演的《夜叉》算哪种呢 如果不是剧情需要,现实会是怎样的?!

网友(5):

到你无法承受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