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鲁迅的《朝花夕拾》中10篇散文的主要内容

2024年11月28日 04:30
有3个网友回答
网友(1):

《狗·猫·鼠》:作者阐述了自己厌猫的原因
《阿长与<山海经>》:自家女工阿长为作者买来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批判了封建教育
《五猖会》:讲述了作者在去五猖会之前父亲让他背古文的事
《无常》:讲述了白无常的可爱一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怀念了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 童真童趣
《父亲的病》:批判了那些巫医 乱治病 瞎治病 不但价钱高 且最后治死人
《琐记》:回忆了小时候邻居衍太太的两面派 鲁迅青年的求学道路 及留学日本前一位师哥的乱指导
《藤野先生》:回忆了当时的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及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谆谆教导
《范爱农》:写了坐直第一次与范爱农在车站相识 且之后彼此误会 再到对范爱农客观的描写

网友(2):

《狗·猫·鼠》:作者阐述了自己厌猫的原因
《阿长与<山海经>》:自家女工阿长为作者买来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批判了封建教育
《五猖会》:讲述了作者在去五猖会之前父亲让他背古文的事
《无常》:讲述了白无常的可爱一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怀念了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 童真童趣
《父亲的病》:批判了那些巫医 乱治病 瞎治病 不但价钱高 且最后治死人
《琐记》:回忆了小时候邻居衍太太的两面派 鲁迅青年的求学道路 及留学日本前一位师哥的乱指导
《藤野先生》:回忆了当时的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及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谆谆教导
《范爱农》:写了坐直第一次与范爱农在车站相识 且之后彼此误会 再到对范爱农客观的描写

网友(3):

《狗·猫·鼠》:
猫捉老鼠本是天经地义,然而不知是物竟尽择还是别的什么原因,猫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狗。狗拿耗子再不是多管闲事了。
狗为什么会喜欢捉那脏兮兮的耗子,我没有像巴甫洛夫那样做过实验,所以并不清楚,但据目前的情况看,一些娇贵品种例如狮子狗、哈八狗和一些长得像狐狸的不知名儿的狗大都捉不了耗子,能捉的只是那些并不怎么惹人喜爱甚至有些让人厌恶的劣种狗,黄狗就是其中的多数狗族。黄狗是何许狗也?就是本来是经常吃人类排泄废渣,但随着抽水马桶的发明和禁止随地大小便的明文规定便被砸了饭碗,因而经常耷拉着脑袋在街头流浪的狗。因此可以说是黄狗取代了猫的地位。
黄狗抢了猫的饭碗,猫儿们自然心有不甘,于是他们便千方百计地去找黄狗的麻烦。若是一只猫在街头碰上了一只黄狗,他便会受了静电感应一般立即竖起全身的毛发,翘起尾巴,蹬紧了后腿,准备与黄狗大干一场,若是黛玉式的腼腆黄狗,自会绕道而行,算是万事大吉;若是鲁达型的粗暴黄狗,他便会凑上前去比试高低,要与那猫自然畏惧,便立马大吸一口空气,鼓大肚皮,撑起身子,然后小吼一声,佯装猛虎下山,试图唬住黄狗;那狗却不作丝毫退让,硬是要与他干到底。那猫儿早已被吓得撒了一滩猫尿,终是没辙地逃走,并言今天没空,某年某月某日再好好干一场云云。
猫儿们绝不甘心这样被狗欺凌,于是他们卧薪尝胆苦思冥想,想出了不少对付黄狗的手段,遂上门找茬。
那狗也倒霉,又在街上撞见了猫儿,这回可不是一只,而是一群。然而那狗照旧是泰山压顶而声色不动,先是露出几颗犬牙,接着狂吠两声,甩动尾巴,白壁无瑕头便溜,然后是一群猫儿追杀一只黄狗,再然后是漫天飞舞的狗毛。
由于狗族中能对猫构成威胁的多是黄狗,而黄狗又不善,狗狗相护,所以这场猫狗之战中,猫儿们占尽了便宜。生活好了,自然心情好,吃饭香,身子也胖。有一次我到一位富同学家做客,额刚一进门,便被吓得魂飞魄散。我早听说我那富同学喜欢养小动物,却不料他如此大胆,竟敢贩卖东北虎!我正拔腿要跑,却听到他温顺地叫了声
喵--
接着便在我跟前撒娇,我这方才明白这竟是一只猫,幸甚!
猫狗相争各有所伤,这可乐煞了那些鼠辈。他们再不必东躲西藏,尽可以大摇大摆地在街上逛,若是遇上了黄狗要拿他,他便说:没用的家伙,空有一副大体格,连那小猫都对付不了,却只会来欺凌我们这些弱弱小。
若是碰到了猫他便说:孬种,连饭碗都被人抢了还来逞什么威风,回家睡觉去吧!
就这样,猫狗继续针锋相对,而鼠辈们则自在地过活。
也许某一天,大街上会发生这样一件趣事:一只猫和一只狗正争斗着,旁边突然窜出一只小老鼠,那猫和狗便立马撒腿,向深巷里钻了去。

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作品的最后两段,表现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怀念、内疚、祝愿之情。在鲁迅的人生历程中,长妈妈曾起过那样重要的作用,但他竟不知道她的姓名和经历,这是多么叫人内疚的事情,他所能做的,只有祈祷仁厚的地母,安息阿妈的灵魂。鲁迅对阿长的深沉感情在这里表现得深切感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童年生活大抵难以忘怀,铭刻在记忆里始终活鲜鲜的,充满着温情和灵气,即使是痛苦的童年生活,咀嚼追思起来,也总能品味出一丝丝痛楚的甜蜜.鲁迅先生童年时期,家庭生活从小康落入困顿,很遭了一些人的冷眼,甚至被目为乞食者,但无论如何,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他却有着极为特别的意义,那是他心灵中可以自由停泊的两处港湾,在那里他留住了天真无邪的童心、纯真自由的人性、这对他以后成为伟大的文学家至关重要,因为艺术世界不可或缺的是赤诚和纯真,诗心从来和童心脉络一贯,息息相通。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他被迫离京南下厦门不久的一九二六年九月十八日,此时作者与世隔绝地生活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心灵世界里充满了孤寂、苦闷,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朝花夕拾·小引》),他只剩下了回忆的可能,于是那童真的回忆,就象镶嵌在心灵荒漠上的一片绿洲,葱宠茂密,遮地成荫,慰籍自己,拂去尘世的劳顿,求得心理的平衡,同时,也传达出与自己的心态相对应的一层意蕴,充盈着极其真实、浓郁的文化气息。

鲁迅先生追怀着置身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那一份温馨,把一些极为平常的生活加以升华,其中分明深含着童年时代鲁迅心目中的情趣向往.百草园里有着绚丽多彩的自然风物,菜畦是碧绿的,石井栏是光滑的,皂荚树高大,桑堪紫红,何首乌根牵连不断,履盆子又酸又甜。百草园里还有惹人注目的鸣禽飞虫,夏蝉在树叶里长吟,黄蜂娇憨地伏在菜花上,轻捷的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云雀何等地轻灵自由,少年鲁迅何等地羡慕陶醉。“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高墙之内的四角天空下,少年鲁迅就是这样的充满童趣,天真纯朴。

童年生活的核心是教育,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教盲都极具传统特色、知识传递者正是这篇回忆性散文中的三个人物:长妈妈、闰土的父亲、三味书屋塾师。使少年鲁迅建立起对社会人生第一感受的是他的保姆,鲁迅叫她阿妈或长妈妈,长妈妈曾因相传百草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而讲过一个美女蛇的神奇故事。这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无限神秘的氛围,引发了鲁迅进入幻想世界的强烈兴趣。

百草园里最有趣的活动是捕鸟,鲁迅详述了捕鸟的全过程,“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用得不好时,“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百草园生活年代的这位作者——闰土的父亲。太使人感动了,以至于他那静静地笑、他那甜美的人性能几十年如一日,活在鲁迅的心底。

三味书屋的读书和玩耍生活,依然兴味盎然。三味书屋的先生,“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学生向他行礼,“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不常用私塾的清规戒律,而经常使用私塾的诵诗百遍其义自现的教学方法。凡此种种,当然都是对象的特点,三味书屋的塾师寿镜吾先生确实是封建社会中的佼佼者,他与鲁迅有着和谐深厚的师生之谊。但这一切并不重要,因为,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中无意于去分析旧教育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三味书屋生活年代作为童年纯洁人性存在的年代,一去不复返。它在鲁迅完生的心里,早已充满理想化色彩,早已超越了它的有限性和无意义,敏感而温厚地领悟读书生活的价值,以及师生一起放声朗读的乐趣、鲁迅先生亲切地回忆了童年生活的美好情趣,叙述格调前后和谐统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实现了鲁迅先生自由自觉的精神选择。眼前的现实社会中,军阀政府的凶残,“正人君子”的下劣,他见得太多太多,对世事的纷扰感到厌烦。而当他回首往事时,却瞥见了自己走来的路上留有落地的鲜花,这鲜花未必能够装点出一个精神的家园,但那纯朴自然、善良美好,却是与眼前世界的矫饰做作、邪恶丑陋恰成分明对照的。显而易见,鲁迅先生为了获得充实和永恒,他自由自觉地超越了现实,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童真、童趣,引为精神的依托,渡向世界的彼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达到了返朴归真的艺术境界.这篇散文的内容与形式纯真自然,鲁迅先生以自己的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亲身经历,叙稚趣,述真情,沉静而机智地回忆了自己乐在其中的嬉戏和读书生活,它是发自心灵深处的一汪清泉,看似信手写来,漫不经心,实际上是精诚所至的心灵升华,鲁迅先生对长妈妈、闰土的父亲和寿镜吾老先生的深厚情感,根本用不着刻意经营,在心则梦绕魂牵,为文则浑然天成,这也许就是一切精神文化所追求的极致了罢。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散文,记叙了作者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断。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表述了作者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
本文表达了“我”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名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同房时展现你“我”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体现出了“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二十四孝图》: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95715098.html?fr=qrl&cid=218&index=2&fr2=query
《五猖会》: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6829190.html?an=0&si=3

《无常》
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讽刺。《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中心思想:
  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范爱农》
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琐记》: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24552669.html?an=0&si=1

《父亲的病》
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最初发表于1926年11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二十一期.   父亲被江湖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不舍与愧疚之情,可从最后几段的对话中看出来。   在《朝花夕拾》里读到了青年的鲁迅有份深藏不露的志气。《父亲的病》里写到,在父亲因庸医愚昧而去世后,为避开那无聊的流言,也为了母亲,鲁迅毅然到陌生的他乡求学。在日本留学时,为了救国图存,毅然谢绝了藤野先生的极力挽留,又放弃自己的专业,孤独地投入艰难的文艺运动------虽然这一切在文中都只是轻描淡写,但是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那股无形的爱国热情,把每一位读者的心都点燃了,这是在许多作家作品中都找不到的感觉。难怪一位日本学者说:“纵使日本有一千个川端康成,也比不上中国,因为中国有位鲁迅。”   人生阅历的疏密、时代氛围的错落,造就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的思想。过多的“斗士”形象的渲染,让人过多的感受到鲁迅的“冷峻”,就像最常见的那尊他的胸像。当我们忘记鲁迅身上的光环,或者忘记鲁迅,细细品读《朝花夕拾》,就会发现一个有着“冷峻”外表但内心柔软的鲁迅。从而发现鲁迅心灵深处的一片净土。正是在这片净土上,散发着鲁迅许多人性的灵光,使他的文章洋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