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北安农场的自然地理

2024年11月15日 16:44
有1个网友回答
网友(1):

场区中部有主要水线一条,由西南流向东北,流向场区内的温察尔河。另外与凤凰山农场交界处,也有较大的水线。场区东部有一般的水线,这类水线并无长流水源,再干旱季节几乎断流。
场区北部的温察尔河,河身狭窄而弯曲,流经它又横切漫岗的水线,多系干沟子。雨季有水,旱季干涸,因此,正常年头水流很小。
场区现有水井系潜水类型水层的水,因而大量供水有困难,在干旱季节严重缺水。水质除一、三分场的井水有锈面,沉淀物比较混浊外,其他生产队和总场的井水,水质尙好,畜牧场的井水水质最好且水量充足。 1952年冬,黑龙江省公安厅决定以北岗劳改支队为主,合并福安、龙镇等劳改支队,新成立“北安第五劳改支队”。当时二井地区是一片荒凉,人烟稀少。二井火车站旧址西侧五百公尺处,是原伪满青年义勇队满铁北安二井训练所的旧址。房屋已扒净,只剩下残缺的围墙和一些破房框子。现场部一带,当时是榛柴岗和柞桦树林,大白天就有狼群、野猪等野兽出没。
1953年3月末,劳改支队进驻二井,并进行基本建设。当年就有干部231名,职工294名。就业农工33名,收押犯人2828人,当年建成支队部一个(北安农场场部),基建大队部一个,农业大队4个,作业区(包括家属宿舍)4个,新人村(系就业人员的居住地)1个,大桥1座,涵洞8个,水井10眼,修路14.79公里,开荒1838公顷。
这时北安第五劳改支队的范围从南边的新建大队,到北边的龙镇大队,相距95公里。 1953~1954年属黑龙江省公安厅。1955~1958年属北安劳改局。1959~1960年属北安县(市)和北安劳改局。1961~1967年属北安劳改局.劳改农场是劳改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之一。因此,北安农场按照军队的编制,设政委、支队长、教导员、管教员、看守员等。
1955年9月,黑龙江省公安厅决定:将福安、新建两个大队合并成立福安农场,龙镇大队改为龙镇农场,南站划给北安农学院,其余各站合在一起,成立北安农场。这个农场对内称为“黑龙江省第五劳改管教支队”,对外称为“黑龙江省地方国营北安农场”,1959年建国十周年刘少奇主席发布“特赦令”时,劳改管教支队分3批共特赦103人。
1960年2月,根据上级关于场屯合并的指示,建国大队所属的二井子、前六井、右三井、何玉琢4个自然屯(耕地160公顷,住户150户、人口1000多人)并入农场。1962年3月,上述4屯及财产全部退出。
1960年10月8日,根据北安市人民委员会北民字419号文件的通知:北安农场改名为“北郊农场”。1961年秋,上级又确定为“北安农场”。
由北安劳改局所属的十几个劳改农场的原国民党县团级以上,共产党干部科以上和大专院校毕业的(包括科技人员)知识分子等108名犯人,编成的“三高队”,也由北安农场看管教育。
1964年,犯人都集中到长水河农场,此后北安农场就没有在押犯人了。但因有就业人员,所以仍有管教任务。1964年末,还有就业农工1448人。到1966年撤销管教科,对内的劳改支队的名称已不复存在。1977年末,仅剩就业农工285人。 1968~1971年属北安县。1972~1975年属农场总局黑河农管局。1976~1978属北安农管局。
1968~1974年北安农场分别接收齐齐哈尔、北安、牡丹江、哈尔滨、上海等地知识青年3606人。农场职工的成份有了根本的改变,农场的性质真正属于国营农场。生产体制实行总场、分场两级管理,两级核算,有7个分场,1个水利队,4个工业厂。
1977年末,农场尙剩留场的就业农工285人。1978年末,根据政策,凡留场的就业农工,都按基本工人管理。1978年春,北安良种场所属的金家沟生产队并入北安农场,改名为北安农场第七生产队。
1979年1月,北安农场与二龙山农场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