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碑荟萃》教案

2024年12月02日 08:39
有1个网友回答
网友(1):

当教师感到“内力”不足时

【教学定格】体会欧阳询书法特点(上课时间第11分34秒~14分24秒)

【现象描述】

师:(承上)书上介绍的第二个是谁?

生:欧阳询。

师:哦,这就是欧阳询(边拿书边看边往黑板走,看以下,再进行板书)

师:皇莆诞碑。欧阳询出笔的的特点是“骨气劲峭,法度严整”。你现在对照这幅作品,怎么理解“骨气劲峭,法度严整”?看看作品。

生:他的作品苍劲有力,如同刀刻的一般。

师:笔法苍劲有力,刚好解释了哪个词呀?

生:骨气劲峭

师:骨气劲峭,苍劲有力

生:笔画安排得紧密。

师:你们再看仔细一点,笔画安排非常紧密,妥帖。笔画之间非常紧密,字与字之间也比较严整细腻。是不是。你们再看一看这幅作品。平整严整细腻,是吧。但是,整个看起来给人一个什么感觉啊。

生:用笔丰富,一丝不苟。

师:一丝不苟就是他的严谨,对不对?整个看起来怎么样?你们刚劲有力呀,严谨呀,注意,还有什么?

生:很整齐。

师:很整齐,严谨,是吧。严谨,很规矩。还有什么感觉?

生:一个陡峭的感觉。

师:一个陡峭的感觉,什么才能用陡峭来形容?

生:山。

师:我们看这个字,有没有一种挺拔陡峭的感觉。×××很有鉴赏能力。这也正是欧阳询的作品独特风流之处。在平整之中能够看到它的险峻。这就是欧阳询最大的特点了。你们记住了没有。还欣赏谁的作品……

【观察分析】

我们观察这一段的学习,发现三个吃力,一个是学生学习得吃力,一个是教师教得吃力,再一个是听课者听得也很吃力。

说学生学得吃力,是因为没有什么学生举手,发言也不踊跃,即使发了言,也只有简简短短的几个字,或者短短的一句话,没有展开。

说教师教得吃力,是因为主要是老师在讲,老师竭尽全力地讲,但是学生却似懂非懂,没有给老师积极的回应。而且老师虽然讲得多,但是也就反反复复老那么几句话。老师确实非常吃力。

说听课者听得吃力,是因为看到这种状况,听课者也感到为难,不知如何是好。心想,要是我在讲台上,我该怎么办呢?

造成“三个”吃力的原因,细细思索起来,大概有两个:一个是教材自身太难,一个是教师自身内力不足。像这篇课文,专业性太强,专用名词太多,一般人难以理解。课程改革以来,为了培养较高的语文素养,一些这类课文进入小学课本,如六年级12册的《清明上河图》和本课,就比较难以理解。什么“潇洒清秀”,什么“骨气劲峭,法度严整”,什么“遒劲郁勃”,许多似乎都是心明不可言传的词语。没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其内涵,很难说清。而要别人懂,就更难了。

任课老师讲成这样,已经相当难能可贵了。

【应对策略】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思索良久,似乎没有太多好的办法。想来想去,只能提出几个不算办法的办法。

我觉得首先应该提高老师自身的素养,自学一点相关的专业知识——增强“内力”。这是一个人人都知道的好方法,可惜远水不解近渴。

切实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呢?有两个。

一个是区别精读课文选读课文的区别,恰当制定学习目标。不要把这样的课文当成精读课文上。

另一个是广泛开发教学资源。

可以请教当地的书法家,请他们现身说法,搞书法讲座。

可以与综合性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对书法艺术有一些了解。

可以充分发挥班上学生的作用。他们中间,可能会有业余学习书法的,可能会有懂书法的家长。

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收集资料(书法作品图片,碑文拓片……)办一个书法展览,让学生边看边谈。……

应该说方法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