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春节有哪些习俗?

2024年11月07日 22:51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民俗二三事

网友(2):

1、扫尘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是年节除旧布新习俗之一。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岁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扫屋”。

2、祭灶神

农历十二月廿三或廿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除至夕日晨早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烧香、点烛、放纸炮等,。

3、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个别地区有这样的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

扩展资料

春节的由来: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节习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节

网友(3):

小年那天祭灶神,吃糖瓜。糖瓜外面有一层芝麻,里边是用麦芽糖凝固而成的。似乎那时候只有冬天,只有过年才有糖瓜。糖,在那时是不容易吃到的,过年时还会买薄荷糖、有的白绿相间蚕蛹形状,有的是片状,还有橘子糖,橘子瓣的样子。现在已经难得一见。

小时候和妈妈一起灌香肠,把肉剁碎,用饮料瓶子的嘴儿套上肠衣,用筷子捣啊捣。往往要费上半天功夫才弄完。每天看见香肠又干瘪了点儿,就想什么时候能吃呢?等蒸的那天,哪儿不去玩,乖乖呆在家,闻着香味,等着出锅。刚蒸熟的香肠还流着油,咬一口,真香啊,过年真好!

“扫屋”,这也是过年最不愿意干的事。屋里的东西全都倒腾到院子里,碗筷壶盘子等等,全擦干净。墙上的蜘蛛网扫下来,炉子上边的白墙上还要贴上白色的挂历纸,护着墙不脏。

虽然平时也会赶集,但一年的最后“一场”,和往日的赶场意义完全不一样,场景也不一样。年前的最后一场,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去赶,购买各种年货,有吃的,有玩的,一样不落,尤其是瓜子、糖块、鸡、鱼、肉、菜都要买上,鸡预示着吉利,鱼当然就是年年有余了!

年夜饭也是团圆饭。鸡、鱼、猪肉都是必须的,还有火腿、香肠、炸货、拌黄瓜等等,都是平时难得吃到的。一般从晚上8点吃到12点,妈妈早早的就在厨房忙活,就等着8点能一起看春晚,喝酒吃饭。

除夕的晚上,24点前是必须要回家的。因为在24点的时候,家里要放鞭炮。关了门之后,要等第二天大年初一才可以开门的。初一凌晨,各家竞先燃放炮竹“开财门”,鞭炮声声,红纸屑铺天盖地,称之为满堂红,也是取其吉利的意思。

网友(4):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网友(5):

吃饺子,放鞭炮,贴对联,粘福字,送灶神,拜年,发红包,请媳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