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老年人对于生活在世有很长的经验体会,但老年人特别容易受骗。为何有这么多老年人上当受骗呢?
这其中固然有不少的老年人爱贪小便宜,让骗子有了可乘之机的原因。比如说有骗子谎称自己有珍宝,因缺钱想低价卖出,诱使老年人上当受骗;还有骗子故意在路边丢下一打钞票或金饰引诱老年人上钩,然后以平分为由,骗得钱财;还有一些所谓的免费抽大奖、免费体验等等,大多是设下的骗局。
老人容易受骗上当,缺乏亲情是关键。
我国已迈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高龄化人口的增多。不仅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上学造成大量家庭“空巢”,城市青壮年外出上学、就业以及异城居住和同城分别居住情况也十分普遍。
大多数老人,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随着传统家庭结构的改变,不少老人跟随着子女到异地生活,远离长久以来生活的环境。如果是乡村老人,将会面临适应城市生活的巨大挑战,以往乡里乡亲,近邻都处成了亲戚,想拉个家常,村里家家都能去串门。即便是城市老人,离开工作生活了数十年的老家,四顾没有熟人,以往的同学、战友,也变成了只能通过微信联系的看不见的朋友。
不仅如此,现在老人们追求新奇事物,一些健康消费的需求在逐渐提高,而且老人对于感情的心理需求也非常强烈。可老人与子女之间的亲情鸿沟,却在逐渐加大。大多数情况下,老人在新家庭里都不怎么具有话语权,孩子大都是早出晚归,好不容易回到家,也很少有与老人交流谈心的。因此,缺少社会交流和家人关爱的老人,自然容易被骗子们的“亲情牌”所打动。
总之,老年人相对来说文化水平较低、掌握的社会信息不够、以及老年人自身智力的退化,一些人正是利用这些从事针对老年人的违法犯罪活动。这一方面需要媒体加大宣传,让老年人知道这些骗人的伎俩;民政、社区等机构要多派义工深入老年人中,普及知识,防止老年人上当受骗;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大打击力度,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然而,老人要记住,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义之财要不得。与此同时,老年人在投资理财或进行较高消费时,一定要提高警惕,最好能与子女事先沟通,而子女也要多关心父母的需求,平日多和老人聊聊天,让老人增强防范意识。
无论生活多忙碌,记得多回家陪陪父母,让他们不在精神空虚,以致于被坏人利用了。
老年人更容易被骗的原因如下:
一、老年人接受信息比较封闭虽然一些非常简单的骗局,但是要让老年人去分辨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毕竟老年人接受信息都是比较封闭的,不像年轻人接受信息非常的迅速和频繁,每天都可以更新信息,手机只要上上网就可以了解到一些新骗局了。但是老年人可能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思想,根本不知道现在的新骗局,因此就容易被骗。
二、老年人容易相信别人其实现在年轻人的防范心理比较强,但是老年人都比较喜欢跟人聊天,跟人来往,以前的邻居街坊都非常的熟悉,但是现在年轻人可能连邻居是谁都不知道。而现在的骗子就是抓住了老年人的这种心理,一开始都会跟老年人走心来往,大爷大妈叫的非常亲热,当跟老年人关系走近,变得很熟悉以后,就会开始套路老年人了。
而老年人一般对于这样的人防备心几乎为0,都会认为对方都是对自己很好的人,不会骗自己。但是骗子就是看中了老年人重感情这一点,所以说才会花时间去跟老年人建立起信任,然后到时候再对老年人行骗。毕竟现在很多老年人的儿女都要工作,没有时间时时刻刻陪在老年人身边,而突然有年轻人愿意配这些老年人一起说话聊天,老年人就很容易会上钩。
三、老年人收入少,想要创收不管到了什么年纪的人都想要挣更多的钱,就算年纪大了也不例外。但是老年人要赚钱的话机会不太多,所以说一旦碰到便宜,用高利息或者高回报要诱惑老年人,他们就有很大的机会会上钩。但是年轻人根本不会给这些骗子机会跟自己说话,因此老年人更容易被骗。
因为老年人更容易信任他人。
1,对社会信息摄入太少。究其原因,大部分老年人对社会信息摄入较少,特别是对一些新鲜事物的认识会相对片面。手段高明的骗子们常常会利用老年人更关注健康,更容易相信、崇拜所谓权威的心理特点,而请君入瓮。
2,容易满足自我心理需求。老年人为了满足自我的心理需要而上当受骗。一些老年人,虽然退休多年,但是又碍于面子,不想被后辈们说他们老无所用,内心对自我价值感的追求丝毫不逊于年轻人。
于是,想用自己的积蓄通过小投资赚点生活费以满足成就感的心理,也成为骗子们的一个目标。
3,老年人缺乏关爱。老年人缺乏关爱的确也是他们上当受骗的原因之一。调查揭示,20.6%的受访者觉得老年人缺乏关爱,14.4%的受访者认为老年人遇事没人商量。
据从事老年人生活状态研究多年的社会学家披露,他曾经接触过一位腿脚不好的独居老人,因为几天没人和他说话,老人故意弄坏了家里的抽水马桶,目的就是想和上门服务的马桶修理工聊聊天。
4,家庭和社会对老年人关爱不够。防止老年人被诈骗,不只是警方的事,家庭和社会层面,也应该在“救救老人”的问题上多出一份力。
过去的很多案例显示,那些被骗的老年人往往都缺少子女、亲人的保护和提醒,如果子女在精神上多一些关照,让老人有信任的交流对象,很多诈骗悲剧就不会发生。
为什么老人很容易上当受骗,比如买保健品,购买大额高利息理财产品?
2018.10.24知乎
再补充一个:有关保健品生产的情况。
离开保健品公司之后,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一位退休大姐。大姐曾经在西北某省的某个地级市里政府部门做过处长。
这位大姐非常注重保养,喜欢自己做吃的,研究什么东西有营养。她本人气质很好,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
她说,保健品这个东西,吃不死人,但真的不会有用。她家有个亲戚曾经开过厂子,生产保健品,原材料都是什么呢?就是大豆粉,添加点乱七八糟的东西。
这个亲戚厂子开了几年,发了,赚得盆满钵满,然后厂子关了,转了行。
所以,希望把这些真相告诉父母吧,希望他们不要再上当受骗。
…………………………………………………
原答案:
说说保健品吧,因为我曾经在保健品公司做过不到一年的财务工作。
对,进去的时候是做财务,后来老板认为我比较有亲和力,跟老人们相处得来,所以她想让我去做讲师,我拒绝,然后辞职了。
在这里再讲讲,老年人为什么那么容易受骗,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 孤独。渴望关爱,渴望有人关心,哪怕只是陪自己说说话,他们也会感觉很开心。现在很多老年人都是老俩口单独住的,儿女并不在身边。还有很多老人,老伴不在了,就一个老人独居。这种情况下老年人尤其会感觉特别孤独,渴望关爱。保健品公司的业务员们,嘴都特别甜,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地叫着,三天两头地提着牛奶,或其他礼品去看望。很多老人都说,比儿女还亲,当然啊,工作日,上班时间能够来看你,这一点儿女是很难做得到的啊。所以老人们特别容易被感动。其实有一部分比较理性的老人并不是完全相信保健品,很多时候是被业务员的“亲情”攻势所感动,不好意思不买。
2、 对健康的渴求。年纪越大,身体机能越是不如从前,各种毛病就会越来越多,病痛是真的太折磨人了,很多病人都说,病到严重的时候,真的生不如死。所以老人们是真的很怕的,怕自己生病,怕自己的病越来越严重。尤其是那些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害怕生病了没人照顾。所以他们会对保健品抱有一丝希望。说真的,现实点,人是怕死的,尤其是老年人,都想健健康康地多活几天。这是人的天性!所以他们希望身体健康一些,不给儿女添麻烦,不让自己受罪,当他们感觉医院或者药店里的药疗效不佳的时候,他们会寄希望于保健品。
3、 心理暗示,安慰剂效应,。我在保健品公司工作的时候,虽然不做销售,但也几乎天天见得到很多老人。跟他们聊天,有一些老人会特别真诚地说,自己吃了XXX保健品病情有好转。其实说白了,这里面,一个是心理作用,老人们心里会不断地暗示自己,希望吃了这个药就好了,同时保健品公司的人会不断地给老人强化这种暗示,这就是安慰剂效应。再一个某些保健品里有可能会含有一些成份,让老人在服用的头几天身体有所反应,老人们就会以为这是药效是真的。
而保健品公司的套路是怎样的呢?
(文字版)很多套路大同小异,我当时所在的公司的套路:
1、 收集客户,在菜市场,公园等老年人常去的地方,拿上宣传单,摆个桌子,放上一些活动礼品,指着礼品告诉老人们,我们公司里请了北京(上海)来的专家来给大家宣传健康知识,来参加我们的XXX免费健康讲座,我们就会送这些礼品。让感兴趣的老人填报名表,会想方设法地问出老人的名字,联系方式,家庭情况,家里有多少人?儿女或者老伴是否支持买保健品,身体状况,有没有三高?有没有糖尿病,有没有失眠,便秘等等,哪个单位退休的,每月退休工资多少,有没有在服用保健品,服用的是哪种保健品?越详细越好。这样就能够保证从中筛选出准客户。
2、 根据收集的客户资料进行筛选,哪次的活动哪些老人可以叫过来参加,有针对性,这次活动卖三高的保健品,那就把有三高的老人优先请来,预防老年痴呆的,那就根据老人情况再进行筛选。这个参会名单是业务员和即将要讲课的“专家”一起开会讨论决定的。甚至连讲座上的座位安排也是有讲究的,业务员和“专家”会对老人逐一分析,哪位老人购买的可能性最大,就坐前排,哪些老人是请来凑人气的,安排到最后几排。也就是说,“专家”已经知道了客户的大体情况。
一般是把服用过保健品,对保健品有一定认可度,性格也比较活泼的老人安排在最前面,这样可以起到“带头”作用。同时按能买,也有钱买——可能会买——值得促单,这样的顺序来安排好号码。把每个老人的健康信息打印出来做成健康卡,上面就是这位老人家一切的最详细的信息了。包括能买的老人这次建议让他买几盒(多少钱的保健品)都有详细标注…
3、 把老人们叫到一个指定的场所,声称某某专家来给大家免费讲解健康知识,同时还可以领取免费礼品,鸡蛋,面条,食用油,甚至蔬菜,各类小礼品。根据讲座的时间安排,“专家”们给老人们讲课,做有奖小游戏等等,“专家”们都是身经百战的,所以讲课当中就能够把握哪些老人购买意愿强烈了。
4、 讲座有时候会好几天,到了最后一天,讲得差不多了,就会一对一的进行诊疗,这个时候会安排老人们一个个地进入专门的诊疗室,“专家”单独给老人看看。这个过程里,专家的桌子上是有清单的,就是前面说到的健康卡。把老人们安排好了进去诊疗室的顺序,一个一个地突破,老人们其实就是待宰的羔羊。并且清单上之前收集的客户信息全部都在上面,所以“专家”随便一把脉就知道老人有糖尿病或者高血压了,但是老人们并不清楚啊,心里还会想,这专家真是神了。
这些所谓的“专家”就是这样神,每一个老人的病都能够简单地把脉,看看舌头或者皮肤,简单的几句问诊就断得一清二楚。是不是很厉害?老人们会觉得很厉害啊,所以会对“专家”深信不疑。其实,有些“专家”也就二十来岁,年轻得令人吃惊,讲完课,跟保健品公司的人聊天的时候,就跟街头混混没任何区别。
人性是贪婪的,渴望财富,渴望健康,即使上年纪的老人也不例外,老人们都希望能够有足够的钱来让自己的老年生活过得富足一些。
而老年人由于年纪的有关系,有很多老年人生活的圈子闭塞,对外面的世界不了解,所以对这些保健品公司,或者理财类的骗子公司的套路根本不了解,所以容易上当受骗。
反正,做儿女的吧,多关心关心老人们。
对于这一类的骗局,我爸是怎么说的,他老人家说,那些保健品要是真的疗效那么好,医院和药店为什么不卖?那些保健品公司的销售员为什么对你那么亲?比自己亲生儿女还亲?当然也是冲着你的钱袋来的啊,送那么多东西,什么鸡蛋啊,面条啊,他们的利润从哪来?那些员工的工资从哪来?当然是从你买的那些保健品里来的啊。
有人说老人之所以屡屡上当受骗,是老年人“智力障碍”的“老糊涂”;有人说老人容易受骗是老人爱贪小便宜;还有人说,空巢孤独,“死亡恐惧”、心理忧郁、亲情缺失是老人成为被骗的最大群体。这些确有一定道理。进入老年,人体的各项器官功能减退,伴随着生理衰退,智力、情感、人格等也会产生一系列变化,如常见的思想僵化、固执、敏感、唠叨和因孤独产生的抑郁及渴望与人交流、容易相信他人等等。老人之所以受骗,是因为判断力弱,无法分辨骗局,孤独的老年人更容易上当。一些老年人缺少社会交流及缺少亲人关爱,有时明知道是骗局,却心甘情愿送上门……
骗子们就是利用了老年人的这种心理来行骗,这些需求的广泛性,为骗子行骗提供了条件。以健康为诱饵,以亲情为诱饵,以发财为诱饵,老年人除了因年老体衰而造成的反应迟钝外,有的人盲目追求健康或迷信高额投资回报,是他们被“套牢”的重要因素。再加上网络时代,各种诈骗手段不断翻新,而老年群体中,触网的人相对较少。不是他们不明白,而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对于网络时代的种种骗局缺乏认识,更容易受骗上当。
还有一点,就是老年人对传统媒体的认同度高于年轻人。在老年人看来,报纸、广播、电视上说的,总不会骗人的。事实并非如此。当下,电视媒体养生节目泛滥,缺乏监管,有的甚至与保健品厂商勾结,使养生节目变成了推销养生产品的场所。如果不是媒体披露那些“广告表演艺术家”的履历、“教授”、“中医专家”造假,不知道还会有多少人蒙在鼓里。
说到原委,谁都知道,老人寂寞,需要社交、慰藉,正是子女缺位,才让骗子上位。独生子女时代,孩子本来就少,一个孩子应付几位老人,加上职场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哪怕子女明了老人有情感需求,有时未免有心无力。说多了都是泪,老人不容易,孩子也不容易。
提高老年人防骗和维权意识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净化社会环境,加大打击违法犯罪力度,从根本上取缔诈骗行为,这样才能消除老人上当受骗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