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知识经济蓬勃兴起,知识社会正在发生。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更多地表现为国家整体创新水平的竞争。我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多种经济混合模式中,知识经济的占有程度还比较低,要赶超发达国家,还有一个相对艰巨的开拓过程。这种开拓需要两代人相互承接。当代青年的整体创新水平事关民族国家生死存亡。如果青年创新水平低下,我们就只能是一个跟进的角色,很难独占鳌头。如果青年创新水平整体上扬,我们就能形成后发优势,成为东方辉煌的太阳。
中华民族是富于智慧的民族,在人类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上曾作出过重要贡献。但是近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西方来说却处于相对的落后状态,其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传统观念中的消积因素。导致中国人的国民性格拘泥保守,影响和制约了中国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中国重“人伦”轻“科技”的价值观对创新的影响与制约。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对中西文明进行比较后指出“西方文明的特殊贡献是科学方法,而中国文明的特殊贡献在于合理的人生观”,这一概括是相当准确的。凡是对中国文化、历史、哲学稍有兴趣的人都会知道,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中,占绝对优势的,是文学、哲学、历史、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伦理人际关系方面的学问,按照启蒙主义学者粱启超的话说,中国的学术重心从它的胚胎时代就在于人际伦理的研究。在中国古代,也涉及过天人(自然与人)关系方面的研究。但这种研究并非是将自然作为人类的改造对象的角度,是从人类如何探索自然,掌握自然规律,从而征服自然方面去研究。而是以“人天合一”的理论,把天作为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认为天道即人道。以天之德来说明人类社会,把人之德升华为自然法则。中国人也讲“多思”,但“多思”的目的不在探索自然的未知领域,而是为了“通事”,便于在处理人伦关系时左右逢源、行为得体。这种“天人合”论,将自然与人和社会不分内外,否定客体是主体的对象,导致放弃了人对自然的探索和改造。既然主客体为一,那我们还去征服谁呢?于是人们由对外部世界的探讨又返归于对人类道德伦理原则的自我反省,把人的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变成了人的道德践履。就是少数人的科学理论研究,也脱不掉人事伦理的规范,很难把自然界当作科学的客观对象来认识。而所谓“格物致知”,也不过是想从物质中领会人生社会的道理。这种传统观念导致中国古代大多数知识分子重人伦,轻科技的倾向,认为“文章千古事”,经文习文才是正宗,其它无非旁门左道、雕虫小技。所以在古代中国凡是能称为大学问家的基本上都是以其人文伦理方面的成果而著称于世。那些研究自然科学方面的人即使有了很了不起的成果,在当时也都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当然,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也确实有过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的时期,但有人曾对此做过这样的统计分析:在中国科学技术成果中,技术成果的积分高达80%,理论成果积分占13%,而实验成果积分则低于7%。这表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主要是以技术水平来体现的。技术发明成果比重大的原因在于它的实用性,它与人生活的密切性。而以理论为标志的科学,则侧重于事物自然规律的研究和探索,离人的现实生活较远,当然也就不被重视。
当今社会这种传统的重人际轻科技的价值观,仍有较大的影响。当然与过去相比,科学知识、数理化自然要普及得多,但它在个人和社会的整体思维中所占的比例依然很低。即使是一些有文化的青年人,调查一下他的知识结构,文科面的知识洋洋大观,而自然科普方面的知识却少得可怜。五、六十年代,在青年学生中曾流传过“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表面上看他们似乎很重视自然科学知识,但这种重视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功利主义的角度,从对个人前途发展的角度去考虑,而有多少成分是真正想把自己的一生献给艰苦的科研事业。每年高考报考理工科的学生很多,但有多少人是出于探索研究自然本身的兴趣呢,他们很多人毕业后从政经商,放弃本专业,很少听说有些人花几年的功夫去研究一条定理定律,因为这离现实太远了,太不着边际,太没有“用”了。这种传统价值观,不仅影响制约了个人和创新意识的发挥。也影响到一些政策的制定,使我们长期缺少对创新者的激励机制,从而出现了研究原子弹的不如卖茶蛋的这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此外,社会风气不正,使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处理什么问题,都得先从人际关系上出发,在人际关系上打主意,使正常的人际关系越搞越复杂,越搞越神秘,于是防人、整人、治人的本领也就有了市场,在“人”上做文章成了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一些文艺作品,充满极大兴趣地对此描绘、渲染、传播;手腕、策略、权术、心计。一套一套的用人之道和驭人之术,应运而生,中国人在这方面动的筋太多了,还能有多少精力去搞发明,搞创造呢?
二、中国以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观对创新影响与制约。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是十分重视群体的,这一观念的本身显然没有什么错误,这是中国传统观念的长处,因为人是社会的动物,肯定要以群体的方式生活。但是如果把这种群体观念发展到极端,无疑会对个体产生排斥作用。这种排斥的后果,无疑要扼杀个体的活力,使个体的任何行为都要从群体的规范,群体的心理,群体的习惯中去考虑,不敢越雷池步。如果谁要标新立异,搞些创新,就可能遭到群体的孤立和攻击,从而导致个体对群体的畏惧和依赖心理。这种依赖心理严重地阻碍了人的创新精神的发扬。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任何创新都是以群体为基础,以个体为突破,任何创新都必然带有创造者的个性特征,从牛顿到爱因斯坦,从柏拉图到黑格尔,无一例外。这就需要我们在弘扬群体意识的同时,也应鼓励人的个性、创造性,注重激发个人的活力。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需要鼓励人的个性,社会改革方面的创新更需要鼓励和保护个人的创造性。在这方面最有说服力的就是我国的农村经济改革。在实行人民公社体制时,土地完全由集体经营管理,“敲钟出工,敲钟收工”人们都要干一样的活儿。不允许按照个人意愿经商办企业,搞多种经营,谁不按集体要求去做。谁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就要受到惩罚。这种高度集中,高度群体化的生产方式,使我国农村长期处于一种贫穷落后的状态。农村实行改革,搞联产承包经济责任体制后,农民个人的活力被激发出来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我国农村经济出现了勃勃生机。又如当前机构改革,大家都感到现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但每个单位都不愿从自己那里改起,谁要先走一步,谁就是独出新裁,谁就要受到来自单位内外的干扰、攻击,改革者会成为众矢之的,所以在全民所有制单位人事改革中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也只是停留在口头宣传上。最后只好等中央、等上级有了文件后,下级再依样画葫芦执行。在执行中由于各单位的情况不同,遇到的实际问题不同,也需要在解决各自的问题时有所创新、突破。在这种情况下个领导者有没有这种创新的勇气和魄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群体和上级部对单位领导的支持程度。今天,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改革的时代,在改革的过程中遇到许许多多的新情况、新问题,会出现许多新事物,这就需要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去呼唤创新。而要创新要改变片面强调群体而贬抑个体的传统观念。尤其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更应强调这一点,因为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市场经济尊重人的个性的发挥和张扬,而计划经济则抹杀人的个性而强调“整体划一”,使原本活生生的“人”,成为一种符号,一种工具,人的个性活力被压抑,人的创新精神也就无从谈起。
三、中国重“一统”轻“个性”的价值观对创新的影响与制约。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特别崇尚“大一统”的价值观念。一个领袖人物,只有做到一统江山,一统政令律法,一统思想文化,才能名垂青史,为后人所称颂。这种历史上形成的“大一统”观念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安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果一个社会缺少“秩序”和稳定,这个社会就会陷入无法解脱的自我矛盾,形成各自为政的分裂局面。因此“大一统”观念在社会个性的过程中,有它积极、合理的一面,但它的消极方面和我们提倡的创新精神有矛盾,需要进行调整。因为“大一统”的核心是把维护秩序放在第一位,把个性放到第二位,为了维护秩序,可以不要个性。按照这种价值观处理问题就必然导致凡事都要统筹划一,不允许人们在超出“大一统”范围之外去创新,标新立异,这就必然要扼杀人们的创新精神。因为任何创新都要打破原来的稳定和平衡。原有的东西已经是很稳定,很平衡了,但当你发现了新问题,进行新的研究时。就必然要否定了原有的结论,突破原有的条条框框,这必然引起“秩序”的紊乱,必然和传统的“大一统”价值观形成冲突和对立,必然要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今天,我们的国家已进入到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大一统”这个名词虽然只能从历史课本中找到,但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对人们的思想和社会个性中产生的消积影响还远远没有消除。
培养青年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青年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属于性格结构中对现实态度范畴。它以思想活跃,不因循守旧,富于创造性和批判性,具有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精神和追求为主要特征。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才能敢想前人没想过的事,敢创前人不曾创成的业。青年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一)保持青年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对学习、了解、掌握新知识的渴望,也包含探索未知的欲望。在心理学上,也可称为求知动机。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个人发现自己与他人的知识经验,已知的信息与未知的信息之间差距过大或未知的东西正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时,便会在内心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失调,因而也就形成了要尽快地消除这种不平衡状态的需求,从而萌发迅速行动,采取某种适当的方法重新获得平衡的愿望,这就是求知欲。一个人意识不到自己知识结构的缺陷和水平的不足,就容易自满自足,没有多大的求知需求。如此,便不可能学习与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从而也就谈不上创新。
知识社会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在知识社会,经济运行秩序中的关键资源是知识,社会运行秩序中知识的不平等成为重大的挑战。科技知识的创新与积累对技术进步,从而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愈益显著。掌握先进知识的国家垄断着上游产业,从而占据国际竞争的优势。在这知识剧增,信息爆炸的时代,青年的求知欲显的尤为可贵。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将极大地改变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并产生新的道德观念,新的知识和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比重不断提高,而这也正是推动知识社会的根本原因之一。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当代青年要有高度的勤奋求知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变化。没有高度的勤奋求知的精神,就不会具有广阔的视野,也不会有高度的学术造诣,就不能解决复杂的课题。学习要贯彻于一个人的整个一生中。学而创,创而学这是创新的根本途径。
(二)爱护青年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们由于力争弥补已有知识与未知领域的差距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是对不了解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新奇感和兴奋感。好奇心往往表现为对新奇事物的一种注意力,为弄清它们的原因,而提出为什么?好奇心是求知欲的具体表现,又是潜在的创造性因素。一般来说,好奇心的强烈程度与求知欲的强烈程度成正比,好奇心愈强,渴求获得知识的心情就愈迫切,同时总是寻求答案。好奇心在人们认识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好奇心通过惊奇、疑问等心理活动,诱导人们有选择地主动频繁地接触产生新奇感的客观事物;进而激发人们企图寻求这一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在认识过程中,好奇心激励人的认识不断深入,直到把握事物的本质。一般的儿童都具有蒙昧时期的好奇心。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时代的消逝,绝大多数人的好奇心不但没有增强,反而逐渐消失了。爱因斯坦说:“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贝弗里奇说“好奇心若不是成功地转移到智力方面的兴趣上,则开始减弱”。有志在知识社会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的青年,要在实践中去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好奇心,将蒙昧时期的好奇心向求知时期的好奇心转化,这是坚持、发展好奇心的重要环节。要善于在自己接触到的现象,特别是在新奇的现象面前提出问题,不要怕问题简单,不要怕被人耻笑。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要爱护青年的好奇心,那种把青年好奇心与“无知”、“想入非非”混为一谈,甚至认为哪些好奇性强的青年“生性怪癖”或因自己的无知无解斥提问者“噤声”的作法是对青年好奇心的压抑,也是对青年创新力的抑制。
(三)激发青年的创造欲
创造欲源于创造的需要。这是一种不满足于现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及物体的质量、功用,而总想在原有基础上搞点创新发明,推陈出新的强烈欲望,表现为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对创造活动有极大的兴趣,大脑里经常有“能否换个角度看问题?有没有更简捷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等问题周旋。具有创造性的人不安于书本上的答案,而要去尝试一下,尝试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比智力更重要。
我国有漫长的封建统治时期,闭关锁国的历史很长。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长期综合影响,使许多人在深层心理结构中逐渐形成了一个落后的参照系,产生了一种情性心理,惯于纵向比较,很少横向攀比,很容易产生廉价的满足感,创造动机贫乏,只求稳妥安逸,不思改革进取,抑制了创造欲望的发展与冲动。当今改革开放的环境对青年创造欲的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要求青年提高自己的创造欲,对约定俗成的已为既成事实的东西,要经过自己的再思索,或加深理解,或赋予新意,力图重新发现或使其有所发展,培养自己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进行的良好心态。
(四)鼓励青年大胆质疑
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提出问题是取得知识的先导,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从而认识才能前进。把提出的问题作为观察事物的引导,进而有意识地注意某个认识对象。即以存疑的头脑来观察事物,以便较敏锐快捷地抓住事物发展的某些新趋势。
要让质疑在青年创新过程中正确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应注意两点:一是善疑,二是敢疑。所谓善疑就是要提倡理智的怀疑,而不是盲目的怀疑。经过深思熟虑的、审慎、积极的怀疑,是科学发现的诞生与技术发明的产生的先导。而不假思索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是创新发明的大敌。所谓敢疑就是不迷信权威。传统的观念不见得全是真理,权威人物也会犯错误。盲目地迷信权威和名人,把他们的每一句话都当做金科玉律,永恒真理,就会窒息自己的创造力,在前人的水平上停止不前。处于探索和创造过程中的青年,尤其是当自己还是无名小辈时,一定要以锐不可挡的开拓精神,树立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既要尊重名人和权威,虚心学习他们的丰富知识经验,又要敢于超过他们,在他们已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上,再进行新的创造。
大胆质疑要有胆魄,老跟在别人后面走,是永远也不会做出成绩的。一个人不敢站起来超过权威的高度,不敢越过传统这个雷池半步,他就不会有什么创见。我们要鼓励青年敢于背离正统向权威挑战,敢于对习惯的通行的观点提出异议。鼓起勇气,拿出胆魄,大胆质疑,努力创新。
二、帮助青年克服创新的心理障碍
阻碍青年创新意识形成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胆怯感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格言,但要人人明白,却因时因人很难超脱。失败者周围多见的是嘲讽或“同情”,失败者自己最多的是自卑和气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形成抑制心态的条件反射。因为害怕,不愿尝试任何创新,甚至因为失败,即使有新的创意也不愿再说,免遭耻笑。胆怯对青年创新意识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是青年创新最常见,最普遍的心理障碍。创新思维是一种探索性的思维,面对的是未知世界,不犯错误,不经历失败是不可能的。当青年在创新的过程中遇到失败或挫折时,我们要帮助青年尽快从自卑和气馁的情绪状态中解脱出来,帮助青年正确归因,全面比较,调整期望,扬长避短,自我激励。
(二)神秘感
把创新看成是一种先天的“神力”,认为创新是少数智力超群的天才方可为之的事。自己不要不知天高地厚,狂妄到庸人自扰。把创新行为神秘化,把生物遗传过程相对性绝化的思维结论,阻碍着许多青少年创新意识的形成,造成甘愿平庸,知难而退的自满心态。我们承认各人智商的差异,但智商和智力,智力和创新能力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等式。要打破青年对创新力的神秘感,就要大力宣传“天才出于勤奋”的典范,用宣传歌星、影星的强度和深度,既要宣传为我们社会和自然科学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大师们的成长道路和辉煌的创新业绩,更要宣传青年身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创新业绩的先进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并组织和开展一定规模的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服务创新等创新系列活动,吸引青年积极参与。通过实践,渗灌养育出“创新——人皆可为之”的意识,就能逐步打破神秘感,启迪青年的创新思维。
(三)顺从感
在实际生活中,社会各个阶层对青年有一个大体相通的评判标准,即“听话和顺从”。这种评判尺度深深地影响着青年价值观念的形成。当“听话和顺从”成为美德,进而取得了自身的利益;当标新立异、独立思维成为“骄傲自满”而受到心灵和利益的挫伤,除过个性奇强的少数青年,绝大多数人都会在自我修正中进入保守状态。在保守的心灵中遵循成为思维定势。原本具有朝气和活力的青年变得少年老成,兴趣狭窄。对新鲜事物的感受能力,对新知识的吸纳能力必然弱化,甚至排除新事物,将自己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在这种心态下任何创新都无立足之地。受这种心态的影响,我们就无法造就出杰出之辈。聪明的一代青年倒会变成一大批“精明之辈”。这批“精明之辈”又会造就维妙维肖的后起之辈……。
青年创新的心理障碍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是外部影响、导向形成的内化结果。要克服这种心理障碍仅凭一个地域或青年个体难见成效。我们呼喊造就一大批有创新意识和创新作为的青年,就必须纠正误导,需要一个自由度更大一点的社会大环境。
21世纪,知识经济蓬勃兴起,知识社会正在发生。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更多地表现为国家整体创新水平的竞争。我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多种经济混合模式中,知识经济的占有程度还比较低,要赶超发达国家,还有一个相对艰巨的开拓过程。这种开拓需要两代人相互承接。当代青年的整体创新水平事关民族国家生死存亡。如果青年创新水平低下,我们就只能是一个跟进的角色,很难独占鳌头。如果青年创新水平整体上扬,我们就能形成后发优势,成为东方辉煌的太阳。
中华民族是富于智慧的民族,在人类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上曾作出过重要贡献。但是近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西方来说却处于相对的落后状态,其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传统观念中的消积因素。导致中国人的国民性格拘泥保守,影响和制约了中国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中国重“人伦”轻“科技”的价值观对创新的影响与制约。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对中西文明进行比较后指出“西方文明的特殊贡献是科学方法,而中国文明的特殊贡献在于合理的人生观”,这一概括是相当准确的。凡是对中国文化、历史、哲学稍有兴趣的人都会知道,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中,占绝对优势的,是文学、哲学、历史、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伦理人际关系方面的学问,按照启蒙主义学者粱启超的话说,中国的学术重心从它的胚胎时代就在于人际伦理的研究。在中国古代,也涉及过天人(自然与人)关系方面的研究。但这种研究并非是将自然作为人类的改造对象的角度,是从人类如何探索自然,掌握自然规律,从而征服自然方面去研究。而是以“人天合一”的理论,把天作为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认为天道即人道。以天之德来说明人类社会,把人之德升华为自然法则。中国人也讲“多思”,但“多思”的目的不在探索自然的未知领域,而是为了“通事”,便于在处理人伦关系时左右逢源、行为得体。这种“天人合”论,将自然与人和社会不分内外,否定客体是主体的对象,导致放弃了人对自然的探索和改造。既然主客体为一,那我们还去征服谁呢?于是人们由对外部世界的探讨又返归于对人类道德伦理原则的自我反省,把人的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变成了人的道德践履。就是少数人的科学理论研究,也脱不掉人事伦理的规范,很难把自然界当作科学的客观对象来认识。而所谓“格物致知”,也不过是想从物质中领会人生社会的道理。这种传统观念导致中国古代大多数知识分子重人伦,轻科技的倾向,认为“文章千古事”,经文习文才是正宗,其它无非旁门左道、雕虫小技。所以在古代中国凡是能称为大学问家的基本上都是以其人文伦理方面的成果而著称于世。那些研究自然科学方面的人即使有了很了不起的成果,在当时也都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当然,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也确实有过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的时期,但有人曾对此做过这样的统计分析:在中国科学技术成果中,技术成果的积分高达80%,理论成果积分占13%,而实验成果积分则低于7%。这表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主要是以技术水平来体现的。技术发明成果比重大的原因在于它的实用性,它与人生活的密切性。而以理论为标志的科学,则侧重于事物自然规律的研究和探索,离人的现实生活较远,当然也就不被重视。
当今社会这种传统的重人际轻科技的价值观,仍有较大的影响。当然与过去相比,科学知识、数理化自然要普及得多,但它在个人和社会的整体思维中所占的比例依然很低。即使是一些有文化的青年人,调查一下他的知识结构,文科面的知识洋洋大观,而自然科普方面的知识却少得可怜。五、六十年代,在青年学生中曾流传过“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表面上看他们似乎很重视自然科学知识,但这种重视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功利主义的角度,从对个人前途发展的角度去考虑,而有多少成分是真正想把自己的一生献给艰苦的科研事业。每年高考报考理工科的学生很多,但有多少人是出于探索研究自然本身的兴趣呢,他们很多人毕业后从政经商,放弃本专业,很少听说有些人花几年的功夫去研究一条定理定律,因为这离现实太远了,太不着边际,太没有“用”了。这种传统价值观,不仅影响制约了个人和创新意识的发挥。也影响到一些政策的制定,使我们长期缺少对创新者的激励机制,从而出现了研究原子弹的不如卖茶蛋的这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此外,社会风气不正,使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处理什么问题,都得先从人际关系上出发,在人际关系上打主意,使正常的人际关系越搞越复杂,越搞越神秘,于是防人、整人、治人的本领也就有了市场,在“人”上做文章成了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一些文艺作品,充满极大兴趣地对此描绘、渲染、传播;手腕、策略、权术、心计。一套一套的用人之道和驭人之术,应运而生,中国人在这方面动的筋太多了,还能有多少精力去搞发明,搞创造呢?
二、中国以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观对创新影响与制约。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是十分重视群体的,这一观念的本身显然没有什么错误,这是中国传统观念的长处,因为人是社会的动物,肯定要以群体的方式生活。但是如果把这种群体观念发展到极端,无疑会对个体产生排斥作用。这种排斥的后果,无疑要扼杀个体的活力,使个体的任何行为都要从群体的规范,群体的心理,群体的习惯中去考虑,不敢越雷池步。如果谁要标新立异,搞些创新,就可能遭到群体的孤立和攻击,从而导致个体对群体的畏惧和依赖心理。这种依赖心理严重地阻碍了人的创新精神的发扬。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任何创新都是以群体为基础,以个体为突破,任何创新都必然带有创造者的个性特征,从牛顿到爱因斯坦,从柏拉图到黑格尔,无一例外。这就需要我们在弘扬群体意识的同时,也应鼓励人的个性、创造性,注重激发个人的活力。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需要鼓励人的个性,社会改革方面的创新更需要鼓励和保护个人的创造性。在这方面最有说服力的就是我国的农村经济改革。在实行人民公社体制时,土地完全由集体经营管理,“敲钟出工,敲钟收工”人们都要干一样的活儿。不允许按照个人意愿经商办企业,搞多种经营,谁不按集体要求去做。谁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就要受到惩罚。这种高度集中,高度群体化的生产方式,使我国农村长期处于一种贫穷落后的状态。农村实行改革,搞联产承包经济责任体制后,农民个人的活力被激发出来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我国农村经济出现了勃勃生机。又如当前机构改革,大家都感到现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但每个单位都不愿从自己那里改起,谁要先走一步,谁就是独出新裁,谁就要受到来自单位内外的干扰、攻击,改革者会成为众矢之的,所以在全民所有制单位人事改革中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也只是停留在口头宣传上。最后只好等中央、等上级有了文件后,下级再依样画葫芦执行。在执行中由于各单位的情况不同,遇到的实际问题不同,也需要在解决各自的问题时有所创新、突破。在这种情况下个领导者有没有这种创新的勇气和魄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群体和上级部对单位领导的支持程度。今天,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改革的时代,在改革的过程中遇到许许多多的新情况、新问题,会出现许多新事物,这就需要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去呼唤创新。而要创新要改变片面强调群体而贬抑个体的传统观念。尤其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更应强调这一点,因为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市场经济尊重人的个性的发挥和张扬,而计划经济则抹杀人的个性而强调“整体划一”,使原本活生生的“人”,成为一种符号,一种工具,人的个性活力被压抑,人的创新精神也就无从谈起。
三、中国重“一统”轻“个性”的价值观对创新的影响与制约。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特别崇尚“大一统”的价值观念。一个领袖人物,只有做到一统江山,一统政令律法,一统思想文化,才能名垂青史,为后人所称颂。这种历史上形成的“大一统”观念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安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果一个社会缺少“秩序”和稳定,这个社会就会陷入无法解脱的自我矛盾,形成各自为政的分裂局面。因此“大一统”观念在社会个性的过程中,有它积极、合理的一面,但它的消极方面和我们提倡的创新精神有矛盾,需要进行调整。因为“大一统”的核心是把维护秩序放在第一位,把个性放到第二位,为了维护秩序,可以不要个性。按照这种价值观处理问题就必然导致凡事都要统筹划一,不允许人们在超出“大一统”范围之外去创新,标新立异,这就必然要扼杀人们的创新精神。因为任何创新都要打破原来的稳定和平衡。原有的东西已经是很稳定,很平衡了,但当你发现了新问题,进行新的研究时。就必然要否定了原有的结论,突破原有的条条框框,这必然引起“秩序”的紊乱,必然和传统的“大一统”价值观形成冲突和对立,必然要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今天,我们的国家已进入到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大一统”这个名词虽然只能从历史课本中找到,但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对人们的思想和社会个性中产生的消积影响还远远没有消除。
培养青年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青年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属于性格结构中对现实态度范畴。它以思想活跃,不因循守旧,富于创造性和批判性,具有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精神和追求为主要特征。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才能敢想前人没想过的事,敢创前人不曾创成的业。青年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一)保持青年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对学习、了解、掌握新知识的渴望,也包含探索未知的欲望。在心理学上,也可称为求知动机。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个人发现自己与他人的知识经验,已知的信息与未知的信息之间差距过大或未知的东西正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时,便会在内心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失调,因而也就形成了要尽快地消除这种不平衡状态的需求,从而萌发迅速行动,采取某种适当的方法重新获得平衡的愿望,这就是求知欲。一个人意识不到自己知识结构的缺陷和水平的不足,就容易自满自足,没有多大的求知需求。如此,便不可能学习与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从而也就谈不上创新。
知识社会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在知识社会,经济运行秩序中的关键资源是知识,社会运行秩序中知识的不平等成为重大的挑战。科技知识的创新与积累对技术进步,从而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愈益显著。掌握先进知识的国家垄断着上游产业,从而占据国际竞争的优势。在这知识剧增,信息爆炸的时代,青年的求知欲显的尤为可贵。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将极大地改变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并产生新的道德观念,新的知识和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比重不断提高,而这也正是推动知识社会的根本原因之一。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当代青年要有高度的勤奋求知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变化。没有高度的勤奋求知的精神,就不会具有广阔的视野,也不会有高度的学术造诣,就不能解决复杂的课题。学习要贯彻于一个人的整个一生中。学而创,创而学这是创新的根本途径。
(二)爱护青年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们由于力争弥补已有知识与未知领域的差距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是对不了解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新奇感和兴奋感。好奇心往往表现为对新奇事物的一种注意力,为弄清它们的原因,而提出为什么?好奇心是求知欲的具体表现,又是潜在的创造性因素。一般来说,好奇心的强烈程度与求知欲的强烈程度成正比,好奇心愈强,渴求获得知识的心情就愈迫切,同时总是寻求答案。好奇心在人们认识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好奇心通过惊奇、疑问等心理活动,诱导人们有选择地主动频繁地接触产生新奇感的客观事物;进而激发人们企图寻求这一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在认识过程中,好奇心激励人的认识不断深入,直到把握事物的本质。一般的儿童都具有蒙昧时期的好奇心。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时代的消逝,绝大多数人的好奇心不但没有增强,反而逐渐消失了。爱因斯坦说:“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贝弗里奇说“好奇心若不是成功地转移到智力方面的兴趣上,则开始减弱”。有志在知识社会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的青年,要在实践中去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好奇心,将蒙昧时期的好奇心向求知时期的好奇心转化,这是坚持、发展好奇心的重要环节。要善于在自己接触到的现象,特别是在新奇的现象面前提出问题,不要怕问题简单,不要怕被人耻笑。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要爱护青年的好奇心,那种把青年好奇心与“无知”、“想入非非”混为一谈,甚至认为哪些好奇性强的青年“生性怪癖”或因自己的无知无解斥提问者“噤声”的作法是对青年好奇心的压抑,也是对青年创新力的抑制。
(三)激发青年的创造欲
创造欲源于创造的需要。这是一种不满足于现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及物体的质量、功用,而总想在原有基础上搞点创新发明,推陈出新的强烈欲望,表现为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对创造活动有极大的兴趣,大脑里经常有“能否换个角度看问题?有没有更简捷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等问题周旋。具有创造性的人不安于书本上的答案,而要去尝试一下,尝试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比智力更重要。
我国有漫长的封建统治时期,闭关锁国的历史很长。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长期综合影响,使许多人在深层心理结构中逐渐形成了一个落后的参照系,产生了一种情性心理,惯于纵向比较,很少横向攀比,很容易产生廉价的满足感,创造动机贫乏,只求稳妥安逸,不思改革进取,抑制了创造欲望的发展与冲动。当今改革开放的环境对青年创造欲的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要求青年提高自己的创造欲,对约定俗成的已为既成事实的东西,要经过自己的再思索,或加深理解,或赋予新意,力图重新发现或使其有所发展,培养自己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进行的良好心态。
(四)鼓励青年大胆质疑
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提出问题是取得知识的先导,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从而认识才能前进。把提出的问题作为观察事物的引导,进而有意识地注意某个认识对象。即以存疑的头脑来观察事物,以便较敏锐快捷地抓住事物发展的某些新趋势。
要让质疑在青年创新过程中正确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应注意两点:一是善疑,二是敢疑。所谓善疑就是要提倡理智的怀疑,而不是盲目的怀疑。经过深思熟虑的、审慎、积极的怀疑,是科学发现的诞生与技术发明的产生的先导。而不假思索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是创新发明的大敌。所谓敢疑就是不迷信权威。传统的观念不见得全是真理,权威人物也会犯错误。盲目地迷信权威和名人,把他们的每一句话都当做金科玉律,永恒真理,就会窒息自己的创造力,在前人的水平上停止不前。处于探索和创造过程中的青年,尤其是当自己还是无名小辈时,一定要以锐不可挡的开拓精神,树立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既要尊重名人和权威,虚心学习他们的丰富知识经验,又要敢于超过他们,在他们已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上,再进行新的创造。
大胆质疑要有胆魄,老跟在别人后面走,是永远也不会做出成绩的。一个人不敢站起来超过权威的高度,不敢越过传统这个雷池半步,他就不会有什么创见。我们要鼓励青年敢于背离正统向权威挑战,敢于对习惯的通行的观点提出异议。鼓起勇气,拿出胆魄,大胆质疑,努力创新。
二、帮助青年克服创新的心理障碍
阻碍青年创新意识形成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胆怯感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格言,但要人人明白,却因时因人很难超脱。失败者周围多见的是嘲讽或“同情”,失败者自己最多的是自卑和气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形成抑制心态的条件反射。因为害怕,不愿尝试任何创新,甚至因为失败,即使有新的创意也不愿再说,免遭耻笑。胆怯对青年创新意识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是青年创新最常见,最普遍的心理障碍。创新思维是一种探索性的思维,面对的是未知世界,不犯错误,不经历失败是不可能的。当青年在创新的过程中遇到失败或挫折时,我们要帮助青年尽快从自卑和气馁的情绪状态中解脱出来,帮助青年正确归因,全面比较,调整期望,扬长避短,自我激励。
(二)神秘感
把创新看成是一种先天的“神力”,认为创新是少数智力超群的天才方可为之的事。自己不要不知天高地厚,狂妄到庸人自扰。把创新行为神秘化,把生物遗传过程相对性绝化的思维结论,阻碍着许多青少年创新意识的形成,造成甘愿平庸,知难而退的自满心态。我们承认各人智商的差异,但智商和智力,智力和创新能力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等式。要打破青年对创新力的神秘感,就要大力宣传“天才出于勤奋”的典范,用宣传歌星、影星的强度和深度,既要宣传为我们社会和自然科学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大师们的成长道路和辉煌的创新业绩,更要宣传青年身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创新业绩的先进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并组织和开展一定规模的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服务创新等创新系列活动,吸引青年积极参与。通过实践,渗灌养育出“创新——人皆可为之”的意识,就能逐步打破神秘感,启迪青年的创新思维。
(三)顺从感
在实际生活中,社会各个阶层对青年有一个大体相通的评判标准,即“听话和顺从”。这种评判尺度深深地影响着青年价值观念的形成。当“听话和顺从”成为美德,进而取得了自身的利益;当标新立异、独立思维成为“骄傲自满”而受到心灵和利益的挫伤,除过个性奇强的少数青年,绝大多数人都会在自我修正中进入保守状态。在保守的心灵中遵循成为思维定势。原本具有朝气和活力的青年变得少年老成,兴趣狭窄。对新鲜事物的感受能力,对新知识的吸纳能力必然弱化,甚至排除新事物,将自己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在这种心态下任何创新都无立足之地。受这种心态的影响,我们就无法造就出杰出之辈。聪明的一代青年倒会变成一大批“精明之辈”。这批“精明之辈”又会造就维妙维肖的后起之辈……。
青年创新的心理障碍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是外部影响、导向形成的内化结果。要克服这种心理障碍仅凭一个地域或青年个体难见成效。我们呼喊造就一大批有创新意识和创新作为的青年,就必须纠正误导,需要一个自由度更大一点的社会大环境。
人生会面临许多选择,当你正处于十字路口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时,你将做出如何决择?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能明辨是非而选错了道路使自己后悔一生,当然尤其是我们青少年.
由于这方面的原因,学校为我们组织了一节法制教育课.这对于我们来说真可畏意义重大.
我认真地听完了这次报告会的内容,给我的感触很深.做这个报告会的是三位正在服刑的人员,不仅如此,他们都是拥有自己美好青春的三位年轻青年.他们为我们讲述了自己是如何走上这条不归路的,又是如何的后悔与失去自由的无奈和悲哀.
他们用自己犯的过错来警示我们——这些正处于美好青春年华的少男少女们,这些正享受着生活的美好与自由的可贵的我们,告诉我们要从小树立省法律意识.遵纪守法,要学法、懂法、守法,做一个社会上的好公民.同时还告诉我们要慎重交友并无论处于何时何地都不忘父母对我们的恩情.这是一个处于失去自由的天空的人发自内心的悔恨和领悟.他想把这些道理传达给拥有自由的我们.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有很大的启发,甚至可以产生心灵的震撼.
听完这节课,我想这对于我以后的人生道路起着巨大的作用.它给了我许多真理和启发,告诉我要想成才必先学会做人,我会一直受用!
听了今天的报告,我感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为什么呈上升趋势,主要是他们法律意识淡薄,有的不懂法,还有的不知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什么是自己应有的权利,什么是自己应尽的义务。没能真正理解遵纪守法的重要意义,不能在社会行为中自觉地运用法律知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要培养未成年人的自觉法律意识,首先应组织未成年人系统学习法律,多形式组织未成年人学习新《宪法》、《刑法》、《刑诉法》和《社会治安处罚条例》等法律条文,在社会行为中自觉地运用法律知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用法律武器与一切违法犯罪的现象作斗争。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注重引导未成年人了解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调解自己的情绪,加强自己抗挫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上各种环境的考验。因为,未成年人正是长身体的时期,他们已开始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不想事事依赖成人,想独立去处理一些问题,但是,他们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又跟不上独立意识的发展,往往分不清是非,易偏激和固执使自己的行动带有很大盲目性,这就需要我们成人对他们进行整体引导,逐步提高他们能分析和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天, 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好天气, 爸爸带我和妹妹到九江公园去玩.
坐上公汽来到桥头, 那里种着花草、树,一簇簇绿叶衬托着一朵朵各色各样的花朵,来到桥上,大桥像一条长龙横卧在江面上,许多汽车在大桥上快速的行驶着。
来到公园,公园里风景如画,令人陶醉,宽敞的喷水池里,碧波荡漾,漂亮的小石桥直通湖中的小亭子,有时小亭子里还有人下棋。
来到湖边, 爸爸给我们租了一艘电动船, 我们的船像木头一样飘浮在湖面上, 我把手伸进水里, 全身都觉得清清爽爽的, 妹妹也顽皮的扑腾着水花. 我手把着方向舵, 那小船在我手里就像驾驭着一匹小马似的, 轻快地驯顺地从亮晶晶的浪尖上跳跃首飞了起来. 突然一个急刹车, 原来船被鱼网缠住了, 爸爸急忙把船前进档换成后退档, 再把船轻轻左右摇摆, 过了一会儿, 船终于从网里逃出来了. 我们租船时间到了.
我们继续游玩, 来到蹦床前, 上面有许多小朋友兴奋的又蹦又跳, 活泼得像一只只小猴子. 我被吸引住了, 马上和妹妹爬上去和他们一起玩起来, 我们在上面蹦呀跳呀活像一只快乐的小白兔. 我又在里面认识了许多新朋友, 我们一起在像皇宫一样的房子里钻来钻去, 还骑了老虎、大象、马,玩过翘翘板。里面的东西我们玩遍了。
时间过的真快,一眨眼就到了下午,我们依依不舍的回家了。
一天, 我正捧着一本课外书津津有味地看着。
突然,妈妈大声问我:“红红,你在看什么书啊?是语文《每课一练》,还是数学《同步练习》?”说完又走了过来,突然,她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大叫起来:“你怎么在看这种书啊?赶紧让这种书消失,不然我就让它变成碎片!”妈妈的脾气我是知道的,她敢作敢为。但我还是请求妈妈说:“妈,这不是一般的书,它是高尔基写的《童年》。再说这书是我向同学借的,你可不能乱来。”“我可不管你什么高尔基、低尔基。马上要考试了,你不看看同步练习、每课一练,却看这种书,你太让我失望了。”说完,又来抢我的书。我连忙拿起书往楼上跑去,直到把书藏好才放心地下楼来,接受妈妈的教育……
妈妈,我真想对您说:请您理解我。复习果然重要,可课外书也重要啊!老师经常要我们看一些课外书来开阔视野,补充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您却一天到晚要我看什么同步练习、每课一练。我已不小了,加上我平时的成绩也不错,我自有分寸,请给我一点空间吧
前几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曹操>>,因为我比较喜欢历史一类的书,特别是历史人物的故事,所以我仅花了一个星期不到的时间就看完了这本共209页的书。
当我们一提起曹操,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他那阴险的笑声,想起他那种种恶行。可是,自从我读了这本书后,才觉得曹操了有很多优点,比如:曹操打破了汉末以来依照门第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能求访人才;战争中能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我这个中队长,也很受启发,学会了取长补短这个道理,还知道了不少历史知识。最后,我还要提醒大家,以后可不要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了,那可是些守旧的看法,曹操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们甚至在某些地方还要向他学习呢!如果有时间的话,也请大家去读一读曹操写的诗《短歌行》,也许你也会体会到曹操那种求才心切的心情。
今天中午,我家下了一场“暴雨”,这场“暴雨”是因为午睡这样一件小事引起的。我则是这场“暴雨”的主角。
吃过午饭,我打开电脑,兴致勃勃地准备上网,妈妈见了便催我快去午睡。我一听可就不耐烦了:“睡觉,睡觉,你就知道睡觉!”“要你睡觉,这都是为你好!”妈妈也有些生气了。可是妈妈的话我一句也听不进去,便和妈妈顶起嘴来,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最终,我理屈词穷,忍不住哭了。
事后,细细回想事情经过,我觉得挺后悔的。妈妈说的话的确有道理,睡眠不足不仅会影响健康,还会影响学习。我真不应该不讲道理,和妈妈顶嘴。
星期天的早晨,我起了个早床,漫步荔城街头,去领略都市早晨的怡人景色。
走在街上,我眺望东方,看到一缕缕霞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洒向大地,洒在人们的脸上,给每一个人的头发镀上一层金辉,好像朝霞要赐给每一个人一顶桂冠。同时,我感受到早晨的清爽,耳边没有喧嚣的吵闹声,没有汽车喇叭的嘀哒声,只有晨风在我耳边低唱,替我吹理着有点散乱的头发。
晨跑的人们在尽情享受着大自然恩赐的天然美景,他们悠闲地跑着。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也由衷的向往,情不自禁地加入了晨跑的队伍。跑着跑着,眼前出现一道“亮丽景观”,在路边的一个广场,有几十个穿着红色衣服的老阿姨,手持花扇,面带笑容,摆手扭腰,在晨风中翩翩起舞,看上去她们很开心。驻足观看的人群,有的也为之动“武”,看来她们也想身入其“境”。
早晨,多少人想往的时光,清新的空气,美丽的景色,悠闲的心境,我深深地为之动情,油然想起老师教过的一句话:一日之计在于晨。我想,以后每个周日的早晨都要起得早,出去逛逛,融入环境,融入社会,从早晨走向美好明天。
每当我看到大哥哥大姐姐们在溜冰场上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溜冰时,总有一种羡慕的感觉涌上心头。瞧!他们多自在呀,有的顺溜,有的倒溜,还有的一边喝着饮料,一边张开双臂,犹如轻盈的燕子在空中翱翔。而我,只能傻傻地呆在一旁看着看着……
暑假的一天,表哥来到我家,他把我拖到一边,神秘地说:“咱们去溜冰怎样”?“真的?太好了!”我兴奋地答应着,心里又担心自己摔个四脚朝天闹笑话。
来到溜冰场,买了票,换上溜冰鞋。哥哥给我讲溜冰的要领:“身体稍微向前倾斜,腿往下弯一点……”哥哥边说边作示范,可我怎么也不敢挪动半步。于是哥哥又牵着我的手,慢慢向后退,而我紧紧抓着哥哥的手,嘴里还嘀咕着:“你可不能放手啊!”哥哥见状生气地说:“总是依赖我是学不会的。”我赶忙说:“不行,不要嘛。”哥哥还是放手了。我后退了几步,又抓紧了扶杆不肯放,一边像老奶奶走路一样挪动着步伐。哥哥见了,瞪了我一眼说:“这么胆小,怎么能学会呢?”我脸红了,心想:我可不是什么笨小孩,一定要勇敢点才行。想到这儿,我又一次鼓足勇气,学着哥哥的样滑了起来。谁知没滑几步“啪”一下摔了个正着,我揉了揉生疼的屁股,一骨碌爬起来,继续滑了起来。哥哥在一旁为我鼓掌加油。渐渐地,渐渐地,我好象找到了感觉,越溜越大胆,越溜越顺,乐得哥哥直夸我:“妹妹,你真棒!比我学得还快。”
现在,我溜冰的姿态可美了,不信,就来看看吧。
想起我刚才所做的事,忍不住就得哈哈大笑。
刚放学的时候,我小跑赶回家,因为今天可以看十分钟的电视。虽然只是十分钟,但是我也要好好珍惜。
跑到家门口的时候,我向往长一样,把手伸进脖子里拿钥匙。可是,怎么也找不到。我心想:一定是在书包里,我又把手伸进书包里,翻来覆去的找,可还是没有找到。我急坏了,钥匙丢了妈妈会生气的。不,决不对能让妈妈生气。
哦,我忘了,刚才在校门口的时候,我还跟孙韵玩儿了一会儿呢,钥匙一定掉在那里了。我又跑回学校,在我们玩儿的地方找了半天,可还是没找着。我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后背上全是汗,痒痒急了,我一挠,摸到了一个硬邦邦的东西原来是钥匙,我刚要发怒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回到家,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笑的前仰后合。小朋友,你要是亲身经验这件事之后,会不会也哈哈大笑呢?
今天,我和妈妈以及姑姑她们去了佛山。
来到佛山,首先,我们来到了祖庙路。只见祖庙路的街道上车水马龙,行人车辆川流不息既热闹又拥挤。但是,这里虽然繁华,可空气太差了。汽车排出的废气,路边的服装店为了引人注目而装修的木方砖的油漆味儿,难闻极了,真令人身心烦躁。
接着我们来到旧街燎原路。这一条街道上古木参天,树木葱茏,行人稀少,空气清新,真令人神清气爽。一阵微风吹来,路旁青翠欲滴的树木的叶子微微摆动。人一看,便觉得心旷神怡。路旁的一家家物廉价美的服装店、精品店,装修得朴素自然,一点也不显得过分,摆设别致且玲珑悦目。
仅仅两条路,也有如此大的区别!一条路深受商业气味与废气的污染,而另一条路却空气清新,纯朴自然。这不都是我们人类一手所为吗?亲爱的人们,在地球母亲尚未完全绝望之时, 醒悟吧!从现在开始,珍惜你身边的每一滴水珠,珍惜你身边的每一片绿色,珍惜你身边的每一把土壤,珍惜你身边的每一个美好的环境,珍惜你身边的每一阵清香,珍惜你身边的每一声欢乐的鸟啼,珍惜你身边的每一条自由自在的鱼儿。总而言之,珍惜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所有美好的一切!从今天开始,为了我们能拥有这鸟语花香的环境,为了我们的子孙万代还能拥有。学会珍惜每一片美丽的赏心悦目的绿色吧!
练字
自从读书以来,我印象最深的事就是几乎我的每个语文老师都要求我们把字写好,要求我们练字。那时虽然听老师说,但并未坚持下来,只是偶尔练一练,现在看着自己的字还真的有点后悔当初浪费了太多的时间,没有把字练好。正好今年放寒假时学校校长给我们布置寒假作业,我想就利用寒假时间来练一练字吧。
但是坚持三天后,每天练两页,到了第四天,心就有点痒了,想想还是算了吧,反正一下子字也不会写好的,但另一个声音又在耳边想起,要坚持,不要轻言放弃呀。最后经过矛盾的争扎,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尤其是当我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我就拿出纸和笔,安静的练起字来,结果什么烦心事都没了。现在练字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种习惯,如里哪天不练倒觉得好像还有一件事情没完成。经过自己的努力,现在我的字有了一定的进步,今后我还将继续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