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控制措施有哪些

2024年11月18日 03:00
有2个网友回答
网友(1):

1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合理选用混凝土配合比,宜选用水化热低的水泥,并宜掺加粉煤灰、矿渣粉和高性能减水剂,控制水泥用量,应加强混凝土养护工作。
2 、大体积混凝土宜采用后期强度作为配合比、强度评定的依据。基础混凝土可采用龄期为60d(56d)、90d 的强度等级;柱、墙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小于C80时,可采用龄期为60d(56d)的强度等级。采用混凝土后期强度应经设计单位认可。
3 、混凝土最大绝热温升和内部最高温度应按本规范附录H 计算。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宜大于30℃;混凝土最大绝热温升不宜大于50℃;
2) 混凝土结构构件表面以内40mm~80mm 位置处的温度与混凝土结构构件内部的温度差值不宜大于25℃,且与混凝土结构构件表面温度的差值不宜大于25℃;
3) 混凝土降温速率不宜大于2.0℃/d。
4 、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两个竖向剖面进行测温,竖向剖面宜通过中部区域,竖向剖面的周边及内部应进行测温;
2) 竖向剖面上的周边及内部测温点宜上下、左右对齐;每个竖向位置设置的测温点不应少于3 处,间距不宜大于1.0m;每个横向设置的测温点不应少于4处,间距不应大于10m;
3) 竖向剖面的中部区域应设置测温点;竖向剖面周边测温点应布置在基础表面内40mm~80mm 位置;
4) 覆盖养护层底部的测温点宜布置在代表性的位置,且不应少于2 处;环境温度测温点不应少于2 处,且应离开基础周边一定的距离;
5) 对基础厚度不大于1.6m,裂缝控制技术措施完善的工程可不进行测温。
5 、柱、墙、梁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柱、墙、梁结构实体最小尺寸大于2m,且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小于C60时,宜进行测温;
2) 测温点宜设置在高度方向上的两个横向剖面中;横向剖面中的中部区域应设置测温点,测温点设置不应少于2 点,间距不宜大于1.0m;横向剖面周边的测温点宜设置在距结构表面内40mm~80mm 位置处;
3) 环境温度测温点设置不宜少于1 点,且应离开浇筑的结构边一定距离;
4) 可根据第一次测温结果,完善温度控制技术措施,后续工程可不进行测温。
6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根据每个测温点被混凝土初次覆盖时的温度确定各测点部位混凝土的入模温度;
2) 结构内部测温点、结构表面测温点、环境测温点的测温,应与混凝土浇筑、养护过程同步进行;
3) 应按测温频率要求及时提供测温报告,测温报告应包含各测温点的温度数据、温度变化曲线、温度变化趋势分析等内容;
4) 混凝土结构表面以内40mm~80mm 位置的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小于20℃时,可停止测温。
7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频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第一天至第四天,每4h 不应少于一次;
2) 第五天至第七天,每8h 不应少于一次;
3) 第七天至测温结束,每12h 不应少于一次。网页链接

网友(2):

  (1)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
  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时应选择较适宜的气温,尽量避开炎热天气浇筑。可采用温度较低的地下水搅拌混凝土,或在混凝土拌和水中加入冰块,同时对骨料进行遮阳保护、洒水降温等措施,以降低混凝土拌和物的入模温度,掺加相应的缓凝型减水剂。
  (2)加强施工中的温度控制。
  在混凝土浇筑之后,做好混凝土的保温保湿养护,以使混凝土缓缓降温,充分发挥其徐变特性,减低温度应力。应坚决避免曝晒,注意温湿,采取长时间的养护,确定合理的拆模时间,以延缓降温速度,延长降温时间,充分发挥混凝土的“应力松弛效应”;加强测温和温度监测。可采用热敏温度计监测或专人多点监测,以随时掌握与控制混凝土内的温度变化。混凝土内外温差应控制在25℃以内,基面温差和基底面温差均控制在20℃以内,并及时调整保温及养护措施,使混凝土的温度梯度和湿度不致过大,以有效控制有害裂缝的出现。
  (3)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控制集料含泥量,砂、石含泥量过大,不仅增加混凝土的收缩而且降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对混凝土的抗裂十分不利,因此在混凝土拌制时必须严格控制砂、石的含泥量,将石子含泥量控制在1%以下,中砂含泥量控制在2%以下,减少因砂、石含泥量过大对混凝土抗裂的不利影响。改善混凝土施工工艺,加强早期养护,提高混凝土早期及相应龄期的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在大体积混凝土基础表面及内部设置必要的温度配筋,以改善应力分部,防止裂缝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