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青少年追星现象

2024年11月23日 13:01
有2个网友回答
网友(1):

正确对待追星现象 追星现象反映出文化空虚、文化混沌的社会问题。如何健康追星,就成为社会应该迫切思考的问题,并需要社会综合工程努力实现。因此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就异常重要。彭教授得知本报将组建“健康追星”宣讲团进学校,称赞西部商报此举意味深长、体现了主流意识并且非常及时,彭教授呼吁追星族都能理智追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对于青少年的追星现象,人们往往责备多于理解,担忧多于引导。在分析和探究其原因时也多半注意孩子本身的问题。其实,我们能从青少年的心理上找到规律性的原因。 从心理学上看,青少年时期处于一个半儿童半成人的状态,是一个充满矛盾、急剧变化、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并存、交替出现的阶段。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充满着朦胧、幻想、天真、幼稚、盲目与大胆等特色。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往往不愿安静,容易冲动,进行各种活动时容易分心,自觉控制自己情绪和理智支配行动的能力还不强。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不确立、不成熟,他们的理想在这个时期还比较模糊,带有具体性和表面性。他们喜欢模仿某些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当做自己的偶像。但这种对偶像人物的模仿多半带有明显的表面性和动态性。他们较多的是模仿人物的外部行为和表面特征,如模仿他们的服装、发型、语言、动作等,而不注意人物的内心品质。因此,这种对偶像的崇拜与模仿是不稳定的,极易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和时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会原因告诉我们:对他们的追星现象不要横加指责和过分担忧,也不要笼统地反对和排斥。采取简单粗暴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形成俞禁愈追,明里不追暗里追的不利局面。 其实,青少年的追星现象有其积极的一面。青少年的思维活跃,喜欢模仿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只是需要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对待青少年的追星现象,明智的家长和老师常常采取宽容、参与和讨论的做法。就是与他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为什么喜欢某个明星?长大了做什么?现在该怎么做?在讨论、探究、思索、渐悟、筛选中逐渐把问题引向深入,引入正题。对他们的单纯幼稚甚至可笑的想法也不笑话、不讥讽,给他们留下自我认识、自我调整、自我纠正、自我提高的空间和余地。

网友(2):

 一。

最近,张学友来到我的城市开演唱会,场面相当热闹,有人试图逃票想冲进会场被上手铐,有人进场后把自己的票撕了飘在场外。场里场外都异常热闹。抬头向上望,比体育场高的楼房顶楼都站着人,尴尬到密集恐惧症也犯了。

“诶如果是你,你偶像在里面你会怎么做?”

“那还用说,冲进去,冲不进去我就乖乖在门口听一整晚。”

那是陈奕迅来到这里的时候,没买票,跟男朋友骑着小电摩人挤人车挤车地在门口听了一整晚的我,偶尔能在缝里看到大屏幕的eason,就开心得像吃了蜜一样。

偶像是一个很神奇的存在,就像生活中的方向标,又或者是像假想的伙伴。

实际上有点距离,但人为地努力想要拉近这个距离。

这个过程,费劲但有趣开心。

二。

网上看到一句话:我们这个时代本是由周杰伦陪着,有的人走得快了一点就遇到了陈奕迅,有的人不经意回头就看见了张国荣。

我经常走得快了一点,也时不时会回头。

于是我遇到了陈奕迅和张国荣。一个深深欣赏,一个用力怀念。

很多人喜欢陈奕迅,大多数都是因为他的歌开始的。

可能校园广播刚好响起了一首《十年》;

可能失恋的时候刚好听到《失恋太少》;

也可能在朋友的mp3刚好听到《最佳损友》……

我有点不一样,在一天沉闷的下午,翻着姐姐的卡带,随意拿了一柄卡带放在录音机里,听到了第一首陈奕迅的歌是《人来人往》,“闭起双眼你最挂念谁,眼睛睁开身边竟是谁”,深深地被那绝妙的嗓音和动情的演绎所打动。

那时我初一,思想觉悟还很低,但还是深深被打动,马上被圈粉。

看了他的演唱会视频后,想着长大后一定要去看他的演唱会,去看一看真实存在的他。
“总能找到一首陈奕迅的歌让你觉得唱的是你自己。”

高一那年,刚分完文理科,成绩不算优秀总觉得自己选错了文科,郁郁寡欢了很久,那一阵子都在听《一切还好》,“心要静 才好”听到这里总会释怀很多。就像陈奕迅在我耳边跟我说:诶你心要静下来才好啊。

可是那次我姐刚毕业,拿到了第一份工资就带着我去深圳看陈奕迅DUO演唱会,演唱会的前一个晚上整个人都飘飘欲仙,感觉好不现实,不好的心情早就抛出云霄之外。

到了现场,听到“hello,大家好,我是陈奕迅”的时候,音乐响起来,我激动地哭了出来,全程用力嘶哑地一起唱着每一首歌的每一句歌词,到了结束时间大声用力地喊“encore!”。

那次演唱会后,我更喜欢所长(陈奕迅的别称)了,当然之后我就再没纠结文科,一心向学,就像他唱每一首歌都如此认真虔诚一样。

的确,就算是唱了一百遍的歌,对于陈奕迅,每一首歌就像第一次唱那样或动情或激昂,让人无法抵抗地投降。

黄伟文说:“陈奕迅是香港乐坛从未让我失望的人。为他写词填曲其实是幸福的吧,因为他与邓丽君一样,有本事把一首原本60分的歌,唱到90分。”

我这种追星的程度还不算很高,但足以让我进步,像一根无形的绳索拉着我往前走。

无论在哪个阶段,都有一首陈奕迅的歌唱出我自己。

觉得自己不珍惜身边人事物的时候,听《沙龙》“捉紧生命浓度,坦白流露 感情和态度”。

觉得自己在下降心情不好的时候,听《你给我听好》“你给我听好,想哭就要笑”。

想起多年以前很少联系的好友,听《最佳损友》“来年陌生的是昨日最亲的某某。总好于那日我没有遇过某某”。

三。

朋友圈里有很多人每天会刷着各自的爱豆,出专辑、演唱会、新电影等动态,都是很开心很积极的,上次看到新闻说王俊凯高考时有粉丝扰乱考场秩序,我想这种不理性的行为还是少有的。

我问很多朋友,追星吗和为什么追。

朋友A说追啊,因为他很帅,可是发现原来他很不容易,对粉丝的无限宠和绅士行为真的让人很暖。

朋友B说追因为他们才华横溢、颜值爆表,还是理想男友特征哈哈。

朋友C说因为会以爱豆作为榜样,追了之后会更积极,希望自己学习爱豆的优点。

追星很普遍,但又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的,大家都在努力而不盲目地追星。

总结追星的理由起来,大致是颜值爆表、陷于才华、忠于人品、学习榜样、积极向上。
可是又有人说,“为什么要追星?不是很浪费时间吗”

我有个朋友,她很喜欢韩星,高中大学都是一直追韩星追韩剧,以至于有段时间她太疯狂了,一到放学就回宿舍看MV看剧,饭点也不规律,我就觉得自己要稍微提醒提醒她了。可是听到她说了一句话,我就放心了。

“没事,我知道自己追的是人,不是神。”

对啊,我们所追的明星、爱豆都只是人,他们跟我们一样,有爸妈、有朋友,偶尔会睡懒觉、、喜欢吃东西,偶尔会犯点小错误,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大部分时间他们凌晨就起床为各种通告做准备,为了保持身材控制每餐的热量、为了见爸妈一面一忙完又坐车回家就为了陪陪他们。

之所以能成为了那么多人的爱豆,他必然有过人之处。

“就凭他唱歌好、跳舞棒、人品好,他就值得我去喜欢、去追星。”

后来她报了韩语班,学会了韩语,通过韩语等级考试,在补习社做韩语兼职老师一边继续学习一边兼职,还去了爱豆们生活的地方-韩国。

追星,在她努力拉近与爱豆距离的同时让她掌握了一门外语。

“我就想着,我要会说韩语才行,然后我就去学了,并且很热爱。”

四。
希望大家不要觉得追星就一定是坏事,理性地追星,正作用好到飞起。

学会一门新外语、去了外国、热爱打篮球、热爱跳舞、还有简单地热爱笑。

爱豆,是一种榜样、一种方向的存在,还显现了代币制法的作用,利用拉近与爱豆的距离作为奖励,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建立良好的适应性行为,消除错误的行为规范。

最后。希望各位能与自己的爱豆一起努力,他红得风生水起,你活得多姿多彩。

“一班人同谐到老不靠运气”。

晚安。 分享有趣的故事,遇见有趣的你们 微信公众号【No Asking】ID:byw2017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