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
三个旅行者同时住进了一个旅行社。早上出门时,一个旅行者带了伞,另一个旅行者带了一个拐杖,第三个旅行者什么也没有拿。
晚上,回来的时候,拿伞的旅行者淋得浑身是水,拿拐杖的旅行者跌得浑身是伤,而第三个旅行者却安然无恙。 拿伞的旅行者说:“当大雨来的时候,我因为有了伞,就大胆地在雨中走,却不知怎么淋湿了,当我走在泥泞路上的时候,我因为没有拐杖,所以走得非常仔细,专拣平坦的地方走,所以就没有摔伤。”
拿拐杖的说:“当大雨来临的时候,我因为没有带雨伞,便拣躲雨的地方走,所以没有淋湿。当我走在泥泞路上的时候,我便用拐杖拄着走,却不知什么常常跌倒。”
第三个旅行者听后,笑:“当大雨来临时,我躲着走,当路不好时,我小心走,所以我没有淋湿,也没有跌倒;你们的失误在于你们有凭借的优势,认为有优势便少忧患。”
以上的故事,揭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类现象: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
为什么呢?因为,人是具有“意识”行为的个体,人的思维是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系统过程,能相互的促进和补充。虽然客观上,人的能力不随着“意识”而变大和变小,但“意识”能创造人能力发挥的最佳的生理条件,能从自我的条件促使最佳能力的发挥,所以“意识”也决定了你的能力。当你的意识上重视时,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发挥较强,你意识上轻视的时候,你处理问题的能力就可能会疏漏某些条件,而发挥不佳。因此,也便出现了上面三个旅行者,在下雨天,不同的遭遇结果.
意识的重视,就是要重视事情的各个方面,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细节;不要因为它影响小,就轻视它,不要因为它简单,就轻视它,不要因为它从来没发生过问题,就轻视它;意识上不能有一点疏漏;那里有疏漏,那里就有可能被“病毒”侵入。所以,我们在生活和工作,都需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意识重视每一个细节。可以作不到,但不能意识不到。
教你如何发现自己的优势
在职业规划中,能力是知己的最重要方面。它是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即具备相关的职业能力不一定会成功,但缺乏就肯定不会成功。
能力及分类
心理学中认为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有多种划分方法,按照它的功能可以作如下分类:
认知能力:学习、研究、理解、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记忆力、分析能力等;
社交能力:人们在社交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沟通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等;
操作能力:操纵、制作和运动的能力,包括动手能力、运动能力等。
发现优势能力
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能力要求,我们要判断自己具备从事何种职业的能力,即要知道自己的优势能力。推荐几个方法:
1.识别优势能力的线索
●不假思索的反应
没有经过相关的教育与培训,在某些方面却能力出众。譬如流行歌手戴佩妮、郑智化不识五线谱,但他们却创作出了不少颇受欢迎的歌曲。有销售天赋的人,天生就可以很快拉近和陌生人的距离,并且容易与别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如果缺乏这方面的能力,绞尽脑汁也未必有好的效果。
●学得快
从小到大读书,同班同学都是接受同样的课程与教育,但对不同科目大家的学习能力有所不同,导致学习成绩也会相差很大。
●渴望
你经常希望运用这些能力去做事情。譬如你擅长写作,可能就会想做文字编辑或作家;你对数字很敏感,就想做财务。
●满足
运用这些能力以后,你会很开心,很有成就感。譬如运用出色的沟通能力与谈判能力,你签下了一个大的销售订单,你肯定会兴奋不已。
2.尝试有一定难度的工作与活动。
在运用实际的优势能力去获得成功时,不要忽略了自己还有许多潜在的能力。心理学家认为大部分人只发挥了所拥有的5%-10%的能力。尝试有一定困难的工作与活动,把潜能也发挥出来,你的成就会大大超过你的期望。
前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说过一个故事,他在苹果公司工作的时候,有一天老板突然问他什么时候可以接替老板的工作。他非常吃惊,表示自己缺乏管理经验和能力。但老板却说,经验和能力是可以培养和积累的,而且希望他在两年之后可以做到。有了这样的提示和鼓励,李开复开始有意识地加强这些方面的学习和实践。果然,两年之后他真的接替了老板的工作。
3.能力倾向测验
能力测验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测先天的能力,即我们通常说的智力测验,主要是测第一类能力,即认知能力;另外一类是管理能力以及与具体职业相关的能力,它们可能综合了认知能力、社交能力、操纵能力,其中有先天的部分,但很多是后天可以培养的能力。
能力倾向测评不仅可以预测成功,而且在预测失败方面会有更大的效果,即它可以有效地预测要避免从事的职业。
4.通过类似以下的问题回顾描述自己能做的事情,归纳相应的能力
●别人认为我什么最出色?
●我自己最拿手的事是什么?
●我曾做过的最得意的事?
●详细描述你做过的最得意的一件事:
●事情的概况?
●当时你遇到什么困难?
●你采取了什么解决办法?
●最后达到什么结果?
●在这件事中,体现了你的什么能力?
运用优势能力
发现了自己的优势能力,还要善于运用,否则你的优势就是白白浪费,毫无价值。就像一颗钻石,如果沉在海底,就无异于破铜烂铁,只要把它捞出来,真正使用,才能体现它的价值。
我要强调的一点是,每个人最大的成长空间在于其最强的优势领域,多花点时间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而不是花很多时间去弥补劣势。
很多同学在找工作时,总是放大自己的劣势,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其实从统计学的角度说,十全十美或一无是处的同学都很少,大部分人都是只有一方面比较突出。你在找工作时要尽量突出自己的优势。譬如你的学习成绩不好,参加社会活动比较多。无论是制作简历,还是面试,你就要尽量从社会活动中挖掘自己的优势。我看报纸,前几年上海交通大学出了个名噪一时的人。这位同学大学期间成绩单很不好看,补考也有好几门。可最后他在众多人当中脱颖而出,进了财富世界前十名的公司GE做销售。所以,你们无需总担心自己的劣势,关键是要突出自己的优势。
弥补劣势,虽然有时确有必要,但它只能使我们避免失败,而不能使我们出类拔萃。因为很多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依靠教育、学习与培训也是事倍功半,未必有好的效果。如果你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却从事建筑设计;你对数字不敏感,却在当会计。你不仅很难取得大的成绩,甚至工作也会很吃力。
不是所有优点都要学的
朱华贤
这是一次本地小学语文名师教学展示活动。两位名师分别执教了风格迥然不同的课。A老师执教的是《慈母情深》,他的课设计精细,结构严密,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语言流畅得体,课堂秩序井然,给人滴水不漏的感觉;B老师执教的是《火烧云》,他穿着随意,其课设计粗略,语言自由而诙谐,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答问无拘无束,给人茶馆里聊天的感觉。
在随后的议课中,几乎所有的听课教师都肯定了这两节课,纷纷表示要学习这两位老师的优点。当一位教师说到“我只是觉得自己学不好、学不了”时,另一位教师大胆地询问道:“是不是所有的优点都要学的?”语出惊人。
“是不是所有的优点都要学的?”这话立即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这是我以前从来没有思考过的。我一直以为,对别人的优点,都要虚心学习,否则,就不会长进。有些优点,自己学不了怎么办?难道也硬着头皮学。看来,我们得重新认识别人的优点。
这些年,各路名师众多,名师名课像雨后春笋,而且风格迥异,色彩纷呈。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对待,很有可能会迷失方向,迷失自我。面对各路名师,我以为,应保持这样的基本态度——
有些优点只是给人欣赏的
名师如花,优点似香。但花的香味是丰富多彩的,有浓有淡,有玫瑰味、有水仙味、有郁金香味、有广玉兰味,等等,人各有异,对味也各有所好。有的独好水仙味而不爱郁金香味,那么,对郁金香,他只能远观而不能近嗅。适合才可取,不适合的,即使再美再香,也只能欣赏而已。对有些名师的课,也应该是这样,适合于自己的,就学习,就借鉴,不适合的就拿来欣赏吧。学习与欣赏的区别在于:学习是刻意为之,努力从之;欣赏则是品味,只是玩赏,并不改变自己。一位青年教师对我说:最近一段时间,忙死了,问他忙什么。说是听课,他扳着指头数着对我说:这个学期至少在外地听了80节课,到绍兴、杭州、上海、南京、青岛等。为什么能听那么多课?他说他是学校重点培养对象,学校积极鼓励他多向别人学习。不说学校这样鼓励是否妥当,只说听如此众多的课,有必要吗?
要紧的是知道自己有什么优点
对一个初涉教坛的青年教师来说,多向别人学习,当然有必要,但对一个教了五六年或十来年书的教师,该静下来心琢磨琢磨自己:我的优势在哪里?我的个性是什么?了解别人是需要的,但更应该了解自己、总结自己,学习自己。正像病人输血,首先要知道自己的血型,才能输入合适的血。只有充分了解自己,再不断地输入适合自己的新鲜血液,才能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不同于一般“这一个”成熟的大我。有些教师太虚心,总是在向别人学习,忽视和忘记了学习和发展自己优势。这种只会学习别人的人,最后只能成为一个大杂烩,不可能成为一个有鲜明自我标识的名师大家。因此,有了教学的基本套路之后,一个有志于学科教学的教师,最要紧的不是如何向别人学习,而是应该由外而内,要善于反思和自省,以不断地强化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为要务,用不着跑来跑去经常听课了。我的知识优势在哪里?我的教学语言的特长如何?我的临场发挥怎样?等等,都是应该思考和总结的。
学理念与比学技巧更重要
一位青年教师听了名师执教的《大瀑布的葬礼》后,觉得该名师在课堂中有一个环节设计得非常巧妙,学生兴趣盎然,这个设计是:假如你是当时的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你将怎样为大瀑布致悼词?于是,回校后,就把这种方式搬到自己班级上来,一试,效果是还不错。他以为学到了真经,其他课文也用这样问题:教《少年闰土》就问:假如闰土还在,你是鲁迅先生,你会和闰土说些什么?教《老人与海鸥》就问:假如你是昆明市民,你见到了那位海鸥老人,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可是,课堂效果并不理想,他百思不得其解。随后,他只得放弃这种“假如你是……”的问题。我以为,这就是学皮毛而不是学精髓,学皮毛而不学精髓。对别人课堂中的亮点,我们不能依样画葫芦,而是首先要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他是怎么一步步实施的?这个设计体现出什么理念?潜在着什么含义?如果不去深究亮点背后深藏着的东西,必定会东施效颦。技巧的学习是相对简单的,但技巧只能用于一时,而意识和理念的更新与提高,可统领一切。学技巧,是不自觉地模仿,而学习精神、更新理念,则会自觉地付之行动。
创新的时代,就是个性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不是所有的优点都要学的,重要的是创建自己的特色,打出自己的教学品牌。
首先可以注意自己对哪一方面有特别的兴趣和信心,其次需要广泛的学习,不断的摸索
看看别人哪里不及你。
慢慢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