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怎么样

2024年11月19日 23:14
有1个网友回答
网友(1):

从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来说。时间串连。 1898-1927为书研究中心。1898-1916梁启超,林纾等“新小说家”,1917-1927五四小说家 1902-1906,1906-1911,1912-1916,1917-1921,1921-1927 1叙事时间参考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对故事与情节的区分,不是热奈特的“情节时间”与“故事时间”区分。 到二十世纪接触西洋小说前,中国小说基本采取连贯叙述写法。 情节时间:政治小说一起之突兀,侦探小说令读者骇其前而绎其后(见尸体倒叙在回看),言情小说之前后倒置(看官可曾晓得*的来历,原来,另表一说等),五四小说理论家对叙事的淡漠(很少有人谈及,不管是倒叙还是插叙,这种文法都理所当然了,但这种写法已与小说家的主观情绪及政治思想观更好的结合了,如狂人日记) 2叙事角度相当于热奈特的“焦点” 文言小说(唐传奇至明清小说)部分采用限制叙事(1第一人称,2史传笔法,对人物纪其行状,如柳毅传)章回小说全知叙事; 新小说家从谋篇布局角度切近限制叙事,借一人来叙事(老残游记中前面是游记,到后面写了翠巧的事情,又变成了全知。去查),录见闻的第一人称叙事(吴研人(读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五四时期第一人称叙事受青睐便于抒情,日记体,书信体小说风行(丁玲《萨菲女士的日记》、卢隐《海滨故人》),因第一人称如长篇的话就变得过狂热单调了,第三人称纯客观叙事(鲁迅的《药》),真实感的追求。离间与反讽,诗趣。 叙事结构:作家创作时的结构意识。情节,性格,背景三要素选择何种为中心。 小说三分法,风土人情,山水名胜让位于人物和情节,作家突出人事的政治层面含义的创作意图,景物被自觉地遗忘。(以前文人对风土人情重视,从南朝《荆楚岁时记》起重视,新小说家也有,不过不出彩,只是表态,未审美,只是为了增加小说真实感。胡适也说道中国小说缺乏风景描写技术——到了写景的地方,骈文诗词中的许多成语便自然涌来。老残游记中黄河结冰那一段比较好,看下),注重内面的新小说(“性格”被凸显了,如《老残游记》),政治小说中情节功能的削弱,五四小说结构重心的转移(不注重情节奇巧而是贴近生活,“我”有个性有心理),独白,诗意(五四作家在构思时,突出故事情节以外的“情调”、“风韵”,开始追求小说语言的表现形式) 第七章 史传与诗骚传统219-245 强调:1中国作家热衷于引史传、诗骚入小说的原因 2影响中国小说发展的是“史传”与“诗骚” 3史传、诗骚影响中国小说的具体表现 长篇小说本身就是史书,如三国演义水浒; 小说中常出现:“有诗为证”。 五四作家,个人抒情,短篇小说较长篇多,翻译的童话多,赵景深的《安徒生童话》,冰心的。用诗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