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早期,官员官帽顶珠一品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用阳文镂花金。无顶珠者,即无品级。到了清朝后期,一品官员官帽顶珠就不用红宝石了,改用琉璃。
清朝改历代的朝冠为礼帽,礼帽又称为「顶戴」或称为「顶子」。礼帽分为两种,一种为夏天戴的凉帽,另一种为冬天所戴的暖帽,每年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凉帽为喇叭形,无檐,多用藤、篾席,外裹绫罗,上镶顶珠。
暖帽为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绒线所制成的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一般官员(四品至九品)只可用黄貂,高等(一品至三品)的可以用灰貂,皇室用黑貂,只有皇帝可以用紫貂。
扩展资料:
清朝官员的朝冠被称为“顶戴”,这种帽子通常配有花翎,所以又被叫作“顶戴花翎”。顶戴看上去大同小异,但您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一只顶戴的最高处都有一颗珠子,这些珠子被叫作“顶珠”。
顶珠通常镶嵌在金属底座上,小巧精致,色泽各不相同,有的看上去呈十分通透的红色或蓝色,有的则呈不透明的红色或白色,还有的呈金属色……在外行看来,顶珠只是一种装饰物,因人喜好而各不相同;事实上,对于顶珠的材质,清政府有着严格的规定,不同色泽象征的是不同的官阶。
清礼规定,一品顶戴应嵌红宝石,并配黄金底座。
红宝石被誉为“彩色宝石之王”,其产量十分稀少,且产地不多,主要分布于缅甸、斯里兰卡、泰国、澳大利亚等国,就宝石质量而言,以缅甸、斯里兰卡的红宝石为最佳。红宝石以其稀少难得,而成为象征一品大员的珠宝。
此外,清朝皇帝与亲王的冠冕上也常有大块红宝石装饰,由此可见清朝皇室对于红宝石极其痴迷。
清礼规定,二品顶戴应嵌红珊瑚,并配黄金底座。
红珊瑚位列红珊瑚、珍珠、琥珀三大有机宝石之首,它生长在200米至2000米的大海深处,开采极为不易。俗话说“千年珊瑚万年红”,红珊瑚由珊瑚虫堆积而成,生长极为缓慢,20年仅长一寸,300年才长一公斤,其价格为黄金的几倍乃至几十倍。
清代二品官员涉及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大理院正卿、翰林院掌院学士、总督、巡抚等要职,皆为朝廷栋梁,以红珊瑚为顶珠,恰恰象征其人才难得。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宋爱和收藏多顶清代官帽(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顶戴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清朝官帽上的顶级珠宝
亲王以下至一品官,其冠顶均用红宝石,只是用所饰的珍珠(东珠)的数目来加区别。亲王冠顶装饰有10颗东珠,亲王的世子冠顶装饰有9颗东珠,郡王的冠顶装饰有8颗东珠,贝勒冠顶装饰有7颗东珠,贝子的冠顶装饰有6颗东珠,镇国公冠顶装饰有5颗东珠,辅国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顶均装饰有4颗东珠。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3颗,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2颗,一品官冠顶装饰有东珠1颗。以上官员的顶戴上均衔红宝石。
二品官冠顶饰有小宝石1颗,上衔镂花珊瑚(镇国将军和子爵同武一品官,辅国将军和男爵同武二品官)。
三品官顶戴上饰小红宝石,上衔蓝宝石。
四品官顶戴上饰小蓝宝石,上衔青金石。
五品官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
六品官顶戴上饰小蓝宝石,上衔砗磲。
七品官冠顶上饰小水晶,上衔素金。
八品官为阴文镂花金顶,没有装饰。
九品官顶戴为阳文镂花金顶(指未入流的文九品)。
会试中试贡士冠顶衔金三枝九叶。举人、贡生、监生冠顶为镂花银座,上衔金雀。生员冠顶为镂花银座,上衔银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