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员工刻薄,对自己很奢侈用什么成语

2024年12月04日 11:22
有1个网友回答
网友(1):

曾在多家外资企业做职业经理人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汪大正,上周末给浙大经济学院MBA高级研修班的企业家学员,讲了一堂《重塑管理者》课。作为一个管理者,怎样才能让员工心悦诚服?汪大正认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采用适当的形式,能使内容更加生动活泼,更能达到效果。

  善于“利用”权威

  作为公司总经理,就算你讲的都是真理,大家还是会觉得你是“下命令”,可能就会抵触。你得换一种形式,比如让他们走出工厂,请老师来跟员工讲。老师讲的内容就是老板想讲的,但员工可能会更相信老师说的。

  我母亲平时不爱吃菜。有一次她住院动白内障手术,我请医生帮忙,跟她说她得病跟不爱吃蔬菜有关。医生说,那我就是撒谎了。我请他无论如何帮这一忙。医生就跟我母亲说:以后得多喝水、吃水果、多吃菜。老太太说我就不爱吃菜。大夫就说:你看我说对了吧。我妈回来说:看来真得吃菜了,以后要是再得白内障怎么办啊?

  所以,很多时候想让员工接受老板的观点,不妨换一个方式。

  分配房间与工作的关系

  很多企业会开展文体活动、旅游活动,不要把它简单地看成是一种福利,它会有很多功能。组织行为学里有一个观点叫“非政治群体”,就是在正式群体里有一个非正式群体成员,以社会情感、共同情趣爱好所凝聚成的社会群体,比如棋迷、票友、老乡、球迷,关系会非常亲密。

  如果你公司里的员工能打破界限,等于编制了一个人际关系网,当他们工作之间需要配合时,障碍可能就少了。

  比如,公司到九寨沟去旅行,要住六个晚上,分配住宿和餐桌时最好打破部门限制:尽量把不是一个部门的两个人放在一个房间。这样做有什么效果?两个员工可能平时不讲话,现在让你们俩住六个晚上,你得聊天吧?你什么时候到公司、家里几口人、什么时候上的学,什么都谈,等旅游结束之后,两人关系就不一样了,至少以后在公司见面不会不打招呼。如果这两个人以后有工作上的配合,和原来没有打过交道肯定不一样。

  忠言不一定要逆耳

  我们往往不会采取中庸做法,要么是形式主义,要么过于不注重形式。比如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到今天,因为有胶囊、有口服液,良药可以做到不再苦口。那我们何不想想,忠言可以不逆耳吗?不逆耳的忠言,不是更利于行吗?“归过于内室,扬善于公堂”,规劝过错于内室,就是批评要关上门,只有你我在场。“扬善于公堂”,就是表扬人要大庭广众,指名道姓。不要以为“我是领导,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考虑对方的承受力。

  1991年,我在飞利浦公司做职业经理时,我的秘书往公司布告栏里贴书面警告,被比利时老板看到了,老板就问为什么要贴到布告栏呢?我说,因为一个员工犯了错误,把它贴出来,目的是“杀鸡给猴看”。老板说:“那你考虑过鸡的感受吗?如果你就是这只鸡呢?如果你犯了错误,你是让我在办公室批评你呢,还是让我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你呢?”他让我选择。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既然怕丢面子,那你想过别人的感受吗?

  教育员工也要讲方法

  有些方式方法的改变,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我女儿已经工作了,可有些习惯不太好,比如说回家换拖鞋,脱下来的皮鞋,一定是左脚和右脚差一米距离。我批评她,可她根本不接受,跟我争执,弄得父女关系很紧张。

  后来我改变方法,我把我认为她应该改正的所有毛病都记下来,在她生日那天给她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是用调侃方式写的。如果我郑重其事地写:女儿,你长大了有些毛病得改正。那她可能就给撕了,不愿意看。我采取另外一种方式,写了一首打油诗,贴到她房间镜子上,我就出差了。

  临上飞机时,女儿给我发来短信:老爸你太有才了。

  出差回家后,我问老伴女儿有什么变化?她妈妈说,哎哟,变化太大了,这个礼拜我请了小时工,要给地板打蜡。她把小时工辞掉了,说自己这礼拜没课,她来打蜡。

  我们作为教育者,要想改变一个人,就要用得体和得当的方式。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