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关于“毛罗”对话
“毛罗”对话是周海婴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中提出的三个问题。《七十年》最后一章《再说几句》里提出:“有一件事再三疑虑,是不是应该写下来,心里没有把握……。……1957年,毛主席曾前往上海小住,依照惯例请几位老乡聊聊,据说有周谷城等人,罗稷南先生也是湖南老友,参加了座谈。……(他)向毛主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疑问: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不料毛主席对此却十分认真,沉思了片刻,回答说:以我的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罗稷南先生顿时惊出一身冷汗,不敢再做声。”
罗晚年把此事告诉贺圣谟,贺又转告周海婴。
罗稷南(1898?——1971),云南凤庆人。原名陈小航。北大哲学系毕业。曾任19路军军长蔡廷锴的秘书,1933年到中央苏区谈判,受到过苏区苏维埃主席毛泽东的接见。福建人民革命政府反蒋失败后,到上海从事文化工作,主要是翻译。《马克思转》就是他首先译出。1957接见时,毛还“感谢”过他。
2002年9月27日上海《文汇读书周报》发表秦晋文章《“鲁迅活着会怎样”?——罗稷南1957年在上海和毛泽东“秘密谈话”质疑》。
2002年10月18日《文汇读书周报》发表陈尡文章《我的伯父罗稷南》:“1960年,我从北大回上海,在伯父家养病几个月,听伯父讲过那次接见的情况。……后来毛主席问伯父有没有问题,伯父想了一下就问,如果鲁迅现在还活着会怎样?毛主席没有马上回答。他也想了一下以后才说,如果鲁迅现在还活着,他大概不是关在牢里,就是不说话了。”
“2001年冬天,我曾经写信给周海婴,说明贺圣谟提供的情况不是“‘孤证’。”
2002年11月29日《文汇读书周报》头版头条大字标题刊登新闻预告:《毛泽东罗稷南1957年关于“鲁迅活着会怎样”的对话有当事人为证——黄宗英:我是现场见证人》,同时刊登“接见照片”。
2002年12月6日《文汇读书周报》第五版刊登黄宗英文章《我亲聆毛泽东与罗稷南对话》。同时刊发《1957年7月7日那一夜》——《光明日报》1957年7月11日头版的照片和《解放日报》1957年7月9日的照片及新闻(含被接见的36人名单,罗排名第17位)。
2、关于兄弟失和
鲁迅家原有兄弟四人,小的早夭,自己居长,老二周作人,老三周建人。鲁迅和周作人相距四岁,是兄弟之间排得最近的,再加上周作人又聪明又随和,所以他们两个在一起的时间最多,情份自然比旁人厚,有点什么趣事,常常合着伙的干,很少相瞒。周作人生病在北京西山疗养期间,鲁迅每天上山送东西,兄弟关系本来极好。一家子全住八道湾11号。鲁迅住前院,母亲和朱安住中院,周作人一家住后院。1923年7月19日上午,周作人亲持一信,交鲁迅,旋即走。信上写着:“鲁迅先生:……以后请不要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七月十八日,作人。”鲁迅当天日记里写着:“上午启孟自持信来,后邀欲问之,不至。” 8月2日搬到砖塔胡同,朱安、母亲先后同往。1924年6月,鲁迅买下西三条胡同21号居住。24日前往八道湾取书籍,遭到周作人及其妻子的“骂詈殴打”,“其妻……多秽语,凡捏造未圆处,则启孟救正之”。兄弟从此参商,再未见面。
兄弟失和原因何在?老师认为关键在周作人的“昏”(偏听偏信老婆羽太信子的话)、懦弱(怕老婆),羽太信子挥霍无度,谋求独霸八道湾,必欲把鲁迅逐出八道湾。民间有鲁迅对弟媳“不敬说”,老师从日本人的风俗习惯、鲁迅的身高、现场房子的实际情况来反驳“听窗”、“窥浴”是无稽之谈。认可另外一种“经济说”:八道湾时期,兄弟俩每月收入约600元,但总入不敷出,常常借债。家有管家一人,厨师,东洋车夫,打杂采购男仆数人,收拾房间、洗衣、看孩子的女仆李妈、小李妈二、三人,共约10人。另一兄弟周建人说:“即使祖父在前清做京官,也没有这样多的男女佣工。” 另外,周作人进入北大后,声誉日隆,收入日增,而鲁迅在教育部做官,常被欠薪。而羽太信子经常“黄包车借进,小汽车载出”。鲁迅颇不满,曾多次对周作人说,要节约点,总得为将来想想。这“大伯”遂成信子挥霍的障碍和眼中钉。
3、关于鲁迅之死
在《父亲的死·一个长埋心底的谜》里,海婴写到许广平和周建人对须藤五百三的怀疑:“一直到晚年,母亲和叔叔仍不止一次地向我谈起此事,叔叔甚至在病重之际,还难以释怀。如今我也垂垂老矣,因此觉得有责任重提这桩公案,将自己之所知公之于众。至于真相究竟如何,我也无从下结论,只能留待研究者辨析了。”
海婴,作为鲁迅的儿子,提出这个他和他的母亲、叔叔都极为关切的问题,提出这个事关“民族魂”的重大问题,何错之有?秋石在《爱护鲁迅是我们共同的道义——质疑<鲁迅与我七十年>》(2002年9月17日<文艺报>):“鲁迅因肺结核晚期又不同意外出休养疗病,于1936年10月19日逝世。应当说,有关鲁迅的死因是十分明了的,也是一个没有争议的问题。”替一个为鲁迅治病而终于把鲁迅治死的日本医生须藤五百三打包票,这是正常的现象么?!
老师认为鲁迅死因远非“十分明了”,而须藤五百三大可怀疑。对于鲁迅的死因,现在有五大说法:一是衰老疾病说。二是政治迫害说。军阀,国民党使鲁迅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三是革命阵营内部的宗派家、社会上各种人对鲁迅的不理解、不尊重、不友好,排斥、谩骂、围攻。使鲁迅精神长期处于压抑乃至悲愤状态。四是过劳,积劳与成疾,恶性循环。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的爱,是使他过于执着于目前的战斗而怠慢了自己的生命,已经到了“重伤不下火线”的地步。五是须藤五百三在诊断和治疗上的严重错误。这种错误,已经越过无意的客观效果上的延误,而进入有意的主观动机上的延误。有意隐瞒病情,有意拖延治疗,有意错用药物,这时什么性质的问题?
鲁迅少年名周樟寿,然后又改为周树人!
外貌: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其他: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1898年更名为周树人。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白话小说:《狂人 父亲:周伯宜(1861~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秀才,闲居在家。因肺结核而死。
母亲:鲁瑞(1858~1943)当地举人鲁希曾孙女,思想颇为开通,出身于绍兴平桥村一户官宦人家,没念过书,但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二弟:周作人(1885-1967),暮年译《希腊神话》
三弟:周建人(1888-1984),曾任浙江省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日记》、小说:《故乡》,散文诗集、杂文集:<<野草》《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
出生地: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至三十八岁,使用20年代,我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正值鲁迅先生在北大任教,有幸得到他亲自教诲,他讲授的《苦闷的象征》等课程,使我受到很大教育。他提出“艺术的出路是为大众服务;创作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作品的使命就是要站在大
鲁迅为笔名。 与周作人和周建人成为“周氏三兄”。
祖父:周福清(1838~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此时正在北京任内阁中书。
外貌: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其他: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1898年更名为周树人。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白话小说:《狂人 父亲:周伯宜(1861~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秀才,闲居在家。因肺结核而死。
母亲:鲁瑞(1858~1943)当地举人鲁希曾孙女,思想颇为开通,出身于绍兴平桥村一户官宦人家,没念过书,但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二弟:周作人(1885-1967),暮年译《希腊神话》
三弟:周建人(1888-1984),曾任浙江省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日记》、小说:《故乡》,散文诗集、杂文集:<<野草》《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
出生地: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 与周作人和周建人成为“周氏三兄”。
祖父:周福清(1838~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此时正在北京任内阁中书。
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