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精神应换成什么新颖的题目

2024年11月30日 01:30
有1个网友回答
网友(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1) 探挖教材,“顺理成章”
(2) 紧扣课堂,“有的放矢”。从教学目标、过程、方法上去渗透。
(3) 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学生角度讲,大量阅读背诵,从活动中,课内延伸处云吸收。
(4) 锻炼自身,为人师表:从教师角度讲,多读、多写,展示个性表达爱心,去熏陶。

现代社会需要公民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小学语文学科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最优先的学科,理应承担着弘扬人文精神的责任。人文精神教育主要包括对知识、科学、真理的重视和求索;对道德行为、道德修养、道德信念和道德人格的看重与追求,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与呼唤,对人的关注、尊重和对人的主体性的祈盼与高扬,以及对生存意义和价值取何等问题的反思。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渗透呢?我想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探挖教材“顺理成章”。
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之初,就带有强烈的人文倾向,是体现小学语文人文性最显著的地方。从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教材的编排要求也可看出来:“教材编写应体现时代性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材选文要有典范性,文质优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这些要求都体现在每篇教材编排之中,教师进行教学时,首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体会编者的用意,有意识地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如:学习苏教版教材第七册《三顾茅庐》中,除了传授语文知识及能力要求外,教师还要挖掘教材本身负载的人文性,让人文性付于教学之中。教材中的对人才的尊重,对别人的尊重,待人诚心……这些人文性可在教学中利用表演有机渗透,除了对人物行动的表演渗透外,还要指导学生深切诵读,体会从刘备的行动与话语中体现的人文性。这样才能使教材的人文性逐一消化、吸收。另外,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性还要注意不能割裂教材,破坏教材的完整性与文学性,应顺理成章地进行人文精神渗透,进行祖国文化的感染与熏陶,从中理解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建筑美。再如学习苏教版第七册教材《九寨沟》,倘若我们割裂其中九寨沟的美、整体美的教学,而只重视部分雪峰,飞瀑,平湖的体会,忽视阅读感悟,重视分析讲解;忽视自主朗读体悟,我想,九赛沟的景美、水美、词语美,就不会深入每个学生的心田。
二、紧扣课堂,“有的放矢”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师进行传授教育的不可替代的主要空间,紧扣课堂有的放矢地进行人文精神渗透尤为重要。在挖掘教材人文因素的前提下,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
1、从教学目标中,凸现人文精神。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对语文知识能力通常较为看中。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总是把知识能力作为主要目标来进行。翻开一份份教案都是偏重知识传授、能力的培养。一些人文性的审美、思品教育等目标及习惯目标,都成了其中的装饰与点缀。具体贯彻目标时又把这些人文性,体现人文精神的目标,顺带而过也不作检查、要求,这都是不正常的现象。我们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时,也要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课内对学生审美、思品等目标也要有目的的关注,凸现人文精神,课堂结束也还要把人文目标进行验证。这样,课堂中,有的放矢从目标入手,有利于人文精神的渗透。
2、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人文精神。我们要学习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体现人文精神,摈弃“目中无人”、“满堂问”的教育。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指出:“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灌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这要求我们教师在积极引导下主动探究新知,共同研究新知,体现人文精神。首先,我们要尊重学生,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活生生的个体。从人格上尊重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从语言行动都要体现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回答,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尊重学生的权益,不歧视侮辱学生,相信学生肯定会有发展……从学习上,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主体参与学习过程,主体探究,共同合作,不以教师意志强加学生,把学习阅读真正当成对话的过程,吸引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其次,我们要给予学生一个个性发挥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是体现人文精神的主要方面,利用时间与空间在传授学习的间隙,留给学生个性发挥的空间尤为重要,在讲课结束后的小组总结,大组交流,在练习时的纵横交错的表现……凡是能有利于学生展示个性的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安排,有目的地训练展示,促学生在课堂上表现自我、发展自我,让人文精神之花开在课堂每个角落。
3、选取新的教法与学法,渗透人文精神
现在新的教法与学法层出不穷,大都数教法学法都暗含着人文精神,在选取新的教法与学法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其人文精神。如选用“选择性学习方式”的教法,他强调学生主体意识的选择性,指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能力选择合适自身的学习目标、内容、方法的自觉自主学习,运用指导,就会锻炼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他们个性。从教法教学培养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新方法其实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提高,储如此类教学法有“合作、探究法”、“引导发现法”等等,每种方法本身闪着人文精神的光芒,应在教学中多次选取应用, 让人文精神无形渗透。
三、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多方进行。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学习态度等各不相同。导致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文的闪光点。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应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师应有目的地激发,让其相互感染,取长补短,具体方法有:
1、大量阅读,大量背诵。用阅读、背诵的方法吸取书中的人文精神,让人文精神深入学生心田。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了大量供学生阅读背诵的古诗课文等篇目,要求学生大量积累,从积累中消化汲取人文的营养。互相交流阅读感受、互相背诵,互相朗读等方法的诱导,又可以使每个人相互交流达到巩固吸取人文精神之目的 。
2、在活动中,从活动本身与活动的参与者身上汲取人文精神营养。如:朗读比赛、小报制作等活动,学生在实践中、活动中,竞争、合作、谦让、智慧等一齐闪现,对其他成员有指导,介绍学习的作用。这样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取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还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一举数得。
3、课内延伸使人文精神得到巩固。在课内所悟的人文精神,教师可有目的延伸课外,巩固是个好方法。如学习苏教版第七册《盲人打灯》一课,受到为别人着想人文精神教育,延伸课外。(1)做一件像盲人打灯一样的事迹;(2)把这些事迹集中起来,编个《故事会集》;(3)排演一个《盲人打灯》的小话剧等。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能促进个人对人文精神的领悟和吸收。
四、锻炼自身,为人师表
我们在考虑人文精神向学生渗透的同时,其实我们语文教师自身也需要渗透人文精神,需要锻炼我们教师离人文精神越来越远。曾几何时,我们教师的名字出现在报刊中、小说中、对联中……而现在只是出现在大大小小的证书中、表格中。人文好像离我们远去了。许多语文教师每学期不读一本文学书,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散文,很少有写下水文的。大都数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教案和总结,好像一下子人文、语文像高挂的电灯,只能照亮不能走进。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师吸收人文精神已迫在眉睫。
1、多读多写,树立榜样。著名语文教师于渏说过“语文教师应是杂家,应是百科全书,应是实实在在弘扬人文精神的第一人”。而多读多写,即是成为杂家的基石。广泛的阅读、广泛的涉猎,读万卷书,下千字文,让书中的人文精神内化吸收,让人文精神走入自己每个细胞。这样你才能在课堂上,不自觉地散发人文的光辉,你才能在教学中展示自己,为人师表。让学生感受到人性的教育,不断章取义,不生吞活剥,这样学生才有学习的榜样,从小树立人文、人情之光。
2、展示个性,熏陶感悟。其实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光辉的一面。发挥自己的长处,展示自己的个性,让学生充分感知感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个性某种程度上受教师个性的影响。长期以来,受统一教材、教参、教法的影响特别是应试的影响,抹杀了教师的个性,使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工匠”。而每个小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是有意识、有情感的。因此教师应讲艺术,注意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教师的教学应有创造性,每堂课的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创新具有自己鲜明的风格的教学模式,只有个性丰满的教师,才能培养也个性丰富的学生。
3、表达爱心,荡起回应。“爱”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基石,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环节,没有爱,所有的人文精神将失去了光彩。教师要以爱为基本,多种方法与学生产生共振,从而达到教育目的。我们不能把粗暴武断的眼光放在知识接受上,导致恨铁不成钢。重知识能力,轻“爱好教育”,使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不能和平共处,在哪儿都看不顺眼,缺乏融洽、宽容的人文内涵。要充满爱心的共振,耐心细致地把人文精神送到学生、教师身边,送到每个角落。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无私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都能成才,并把这种信心传递给学生,在学生心中荡起回应。
人文精神很宽泛,内容很多。我们语文教师应从自身做起,锻炼自己,影响学生,在小语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渗透,让学生领悟,让学生去展示。这样,方能使人文精神之花盛开在我们身边,盛开在每一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