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形势下,怎样挖掘学生创造潜能

2024年11月28日 21:40
有1个网友回答
网友(1):

潜能,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潜在的能力。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位学生的能力都发挥到极致,
一。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相信每一位学生,积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教师不能只是让学生怕自己,学生对老师敬畏是应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见到老师就得像贼见到警察似的。表面上看,学生的自制力和纪律性会大大增强,有利于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其实,这并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因为学生会用过多的精力去防止自己违反纪律,整个神经都会绷得很紧,这将大大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纪律是学习的保证,但不是学习的全部。教师应当对学生恩威并施,既要让学生遵守班规班纪,又要让学生相信老师,把老师当成朋友,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老师,让他们感觉到班级就像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家的温馨。当然,前提条件是教师要做到心中有爱,对待学生要消除功利心,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进行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呵护。另外,在教师的字典里不应出现‘差生’或‘双差生’这样的字眼。如果班级出现了一些纪律和学习都差的学生,教师应当全面调查他们的情况,查找造成他们今天这种情况的根源,事出必有因,他们不会一开始都是这样的,每一个孩子一出生都像一张白纸,可塑性与模仿性极强,学生的本质并不坏,我们不应带着有色眼镜看他们。其实,往往许多类似的学生踏入社会后表现得并不差,他们也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我们不能仅仅盯着他们的缺点不放,片面地看待他们,更不能放弃他们,把他们当成‘渣子’。如果教师过早地抛弃他们并把他们无情地推向社会后,他们真的会自暴自弃的,谁不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呢?我发现有不少的违法犯罪分子都有一些共性:家长过分溺爱,心中无法;长期得不到关爱,心灰意冷,破罐子破摔;经常受到不公正对待,心中有仇视心里;由于愤怒瞬间产生的冲动实施犯罪。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学生也像他们一样,光靠严厉的惩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当今社会出现了信任危机,不知从什么时候人类开始变得自私冷漠,可是,教师要竭尽全力让学生相信并非每个人都是如此,还是有人是打心眼里关心他们,让他们重新燃起生活的热情。
二.认真贯彻新课改的精神: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学习,大胆提出质疑,学会提出问题。
我认为,新课改要求下的授课应含有以下内容:1.
提出课题(每节课应是一个或多个课题的组合)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3.
让学生勇于提出个人的观点。(不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可采用头脑风暴法,等所有的学生回答完毕后在进行总结)4.
教师就学生的观点作出评价和补充。5.
然后,还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并可往深处挖掘,让学生试着也提出一些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性。(目的是培养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
整堂课不必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一切都是在自由,开放和和谐的氛围中
进行。中国出了很多像陈景润,华罗庚这样的数学家,但鲜有像哥德巴赫这样的能够提出问题的。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爱因斯坦提出的一个假设就让美国航天署拨款7亿多美元去研究。所以,我们的学生不缺乏勤奋,不缺乏教养,关键是缺乏敢于提出质疑的精神和提出有见地问题的能力,我们搞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让他们学会质疑和辩论而非崇拜和信服,这便是新课改的精髓所在!
课堂,教师的主阵地,必须充分利用,因为它在挖掘学生的潜能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摈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只知道不停地记笔记,手,口,眼,耳都用了,唯独脑未用。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下,怎能保证课堂效率?学生的潜能怎能被挖掘?学生的学习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过程,而不仅仅是记忆的过程,何况脱离了理解和分析,记忆的效果就无法保证!
三。让学生学会对某些人或事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话题,让他们以文章的形式写出自己的观点。比如,我曾经出过这样的题目:《中学生该不该带手机?》《面具与老顽童》,《谈谈陈独秀》,《如何看待早恋》,《谈谈中学生的明星崇拜》。。。。。。也许一开始他们不太习惯,觉得无话可说,可是,写几篇后他们就会慢慢爱上这个活动,因为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我们要给他们这个机会。我们不要低估任何一位学生的智慧和潜力。如果我们发现好文了,可以拿来给同学们念念,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这个活动的目的并非只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勿人云亦云,凡事都拥有自己的想法,这对于学生思维的训练
和潜能的挖掘起着重大的作用。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学生在平时的听课过程中可能就不会只是被动的接受,他们会先思考老师所讲的知识,然后再决定是否接受,起码不会不假思索就盲信,这还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经常给学生出一些脑筋急转弯,灯谜或是趣味数学题。
一般来说,学生大都对此类活动比较感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