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过秦论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2024年11月17日 21:28
有2个网友回答
网友(1):

《过秦论》上篇先讲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世秦王的苦心经营等。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富有气势;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写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王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王子婴的过失。

艺术性:
一、行文上的先扬后抑
  《过秦论》旨在言秦之过,但作者却欲擒故纵,文章开篇就以磅礴的气势、豪放的语言,如天河倒悬,一泻千里,势不可挡,依次交代了秦孝公以后若干国君的功业,从秦孝公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商鞅变法和西河大捷,写到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再写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处心积虑,语势充沛,笔墨酣畅淋漓。但言在此意在彼,这层层的铺垫,反复蓄势,都是为下文的主题“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埋下伏笔,这种先扬后抑的写法,水到渠成,对比鲜明,使人易于接受,在鲜明的对比中表现了主题。
  二、层层递进的对比论证
  为了更深刻地揭示主题,这两篇文章都采用了层层递进的论证方法。《过秦论》开篇交代了秦孝公的功业后,接着主要写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而写其功业,是通过秦国与九国攻与守的力量的对比展开的:山东九国动用百万之师而“戮力攻秦”,秦人却“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进而至于“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以九国的地广人众来衬托秦国的兵强马壮。从而为下文陈涉与六国之师对比和揭示主题埋下伏笔。
  作者接下来用酣畅的笔墨叙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业和巩固天下的措施。这一主要内容也通过“攻”与“守”的对比来揭示。“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以看出,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强大,结果却走向了反面,为下文“仁义不施”又埋下了伏笔。
  就是这样一个“金城千里”的秦朝,却被“瓮牖绳枢之子”“田亡隶之人”“迁徙之徒”所灭,至此,揭示了一个震古烁今的主题——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三、对称词语的对比使用
  在《过秦论》中,作者文采飞扬地使用对比鲜明的对称词语,如“约从”与“离横”,“成”与“败”,“攻”与“守”,“瓮牖绳枢之子”“田亡隶之人”“迁徙之徒”与“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等。

网友(2):

  《过秦论》是贾谊的代表作,是古典文学中脍炙人口的政论作品之一,是史论中的珠玑。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都把它用作权衡文章高下的标准,“卓荦观穷书,著论准《过秦》。”(晋左思《咏史》)“笔外纵横,实天下之奇作。”(宋范晔《狱中与诸外甥书》)由此可见,《过秦论》的确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杰作。
  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极力形容秦国累代之强,非山东崤山以东诸国所能敌;及始皇益强还灭六国而统一天下,其势力之雄,防卫之固,真可谓“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为了突出秦国的强大,“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又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同时还有许多著名的谋臣策士和军事将领为六国出谋划策、八方联络、统兵打仗。然而这样的势力在秦国面前竟不堪一击,“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在忙碌与闲暇的对比中,秦国的强大已显得凛然不可逼视。文章在写陈涉之前极力排抑极力写他的地位微末,不足挂齿:“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的小人物,率领着一帮“疲弊之卒”竟把“威振四海”的秦王朝搞垮了。这就是说,不是因为陈涉有什么奇异的神通,而是秦王朝在攻守之势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继续行暴政而不施“仁义”,以致民心尽丧,他自己已经外强中干,成为腐尸朽木了。通过对比映衬,非常有力地强调了行“仁政”以安民的作用,为汉武帝,也为后世的人们揭示出了惨痛的历史教训。
  青年政治家贾谊把他改革时的全部希望寄托在说服汉武帝实施正确的政策上,因而在文章中倾注了他全部的政治热情。字里行间,仿佛感到作者心脉的搏动,见到作者那种英气勃勃,挥洒自如的自我形象,读来如浩浩之江河,沛然而下,使读者不自觉地顺着文章的波澜浮沉,并为他的雄辩所折服。为了做到这一点,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偶。“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上段里的“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的意思都一样,说了四遍;下段里的“御宇内”、“亡诸侯”、“制六合”、“鞭笞天下”、“威振四海”意思也差不多,说了五遍,但毫无堆砌呆板之感,相反,它加强了文章的气势。如果只留下一句而删掉其他,那么读起来感人的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此外,作者还善于使用大量的铺排,大量的夸张渲染。“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气势何等壮观!“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精神多么振奋!整篇文章如同惊涛飞瀑,一倾而出,不可阻挡。
  贾谊是汉初最富辞采的辞赋家。这篇文章不是赋,然而在语言上却具有赋的某些特色,如文章大量使用对仗句型、排比句法,形成一种自然流畅、明快而错落有致的抒情节奏,读起来铿锵有力,富有音乐感。骈句的使用突破了“四六”句型,有的字数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时又将骈句包含于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不仅不单调而且还增强了语势。若干对偶句形成一组排比句,排比句之间又巧妙地运用虚词相关联,辗转成文,连贯而下,犹如长江大河,波澜起伏,使文章气势贯注,雄浑有力。表现出贾谊驾驭语言的高超的艺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