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起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中国使用货币的历史非常悠久,传说在四五千年以前甚至更早货币就兴起了。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说:“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以来久远,自高辛之前尚矣,靡得而记云。”班固《汉书·食货志》也记载。“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利通有无者也……兴自神农之世。”《初学记》载:“黄帝采首山之铜,始铸为刀。”等等。
货币是在商品交换中产生的,它的出现是以商品交换的发展为前提的。
货币的发展
最早的货币
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起源于商朝的贝币。随着商品交换的扩大,贝币的流通数量日益庞大。由于天然贝来源有限,不敷应用,于是便出现了仿制贝。最初的仿制贝是石贝、骨贝、陶贝,以后便发展到用铜来制造,这就是铜贝。铜铸币的产生,使古代货币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铜铸币的发展及其广泛流通是早期货币发展中的重大转折。这一时流通的货币主要有四种——布币、刀币、环钱和蚁鼻钱。
统一货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接着实行了一系列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的措施,统一货币就是其中之一。规定全国使用统一的货币,统一的货币分黄金和铜钱两种,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铜钱为下币,按枚使用,币面铸有“半两”二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半两,史称半两钱。禁止其他财物作为货币流通。
钱币改革
公元621年(武德四年),唐高祖对钱币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废除五铢钱,铸通宝钱。通宝钱仿五铢钱,每枚重2铢4 纍,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成色以铜为主,掺以锡和白镴,钱面铸“开元通宝”4字,钱文用隶书。自此,在中国历史上行用了数百年的铢两货币被废除,进入通宝钱阶段。
汉“五铢钱”
这次钱币改革是对以前近千年钱币形制的总结,再次肯定了铜钱外圆内方的形状和5铢的重量,规定了钱币的大小、成色,成为唐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铸造钱币的标准。这次改革使钱币名称同钱币重量完全分离,这是中国钱币的重大变化。从此,中国钱币进入了年号钱阶段。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纸币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纸币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经济方面的:
第一,宋代商业发达,要求有大量轻便的货币,铜铁钱都因区域限制而不敷应用,且笨重不便,极大地阻碍了地区间商品交易的发展。
第二,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达,为纸币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
第三,宋王朝为防北方辽、夏、金人的威胁和侵略,被迫养重兵以为备,军费开支庞大,财政非常困难,依靠发行纸币以称补开支,也促进纸币的进一步发展。
(2)纸币产生的过程
大约在宋真宗年间(998——1022)成都的16家商号制作一种纸券,名曰“交子”,代替钱铁流通。这就是最初的纸币。这种交子因是私人发行,所以史家称其为私交子。发行交子的富商称为交子铺或交子户。
由于私交子的信用度较低,交子在流通中不能兑现,引起诉讼。1023年(仁宗天圣元年),政府禁止私人发行交子,并在四川设置益州交子务负责交子的发行事宜,次年开始发行交子。这是政府发行的交子,史称官交子。官交子的发行3年为一界,界满收回旧交子,发行新交子,每界确定最高发行限额,用铁钱作为发行准备。到了南宋,交子由户部掌管发行。
1276年(至元十三年),元世祖对币制进行了一次改革,收兑江南当时流通的纸币,即南宋的关子、会子,禁用铜钱,中统钞也由木版印刷改为铜版印刷。这样,全国的纸币就统一了。政府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纸币管理制度,并由政府在法律方面做出规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纸币条例。
古代曾以海贝壳充当货币,称贝化(货)
。已发现我国充当货币的海贝,大型的有虎斑
宝贝、阿文绶贝
;
小型的有货币、拟枣贝等,以货币最常见。河南安阳殷虚常有伶鼬榧螺与
海贝同墓出土。
贝化在我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是夏、商、
周三代的重要物品
货币。以朋为计量单位。小贝十枚为一朋。
先秦货币
由于各部落
(国家)
生活居住环境不同,
其铸币在经过一段不定型时期之后开始,
并以
其主要的生产工具为原型进行铸币。
据考证,
有四个主要的起源:
生活要林区、林农混合的
以刀斧、戈等削、利器为原型的仿形铸币,这些铸币根据地域的不同,
多少出现了以地名为
主的文字或字符号,
这种标名铸地的作法,
一直延续到了清朝及民国时期。
另外一大类型是
生活在农区的铲、
布仿形铸造逐步成熟的轨迹。
生活在湖水面较多区域的部落,
以猎捕鱼为
业,其铸币有似图腾,有似地名,有似计重,不一而足。在一些手工业发达的区域,同时期
货币,显示出与其文明程度相适应的方孔圆钱或圆孔圜钱。
秦汉货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在统一衡制基础地以秦衡为基础,统一秦半两。但铸行不久,
由于
暴政与巨军费开支,铸造货币不断地减重、变轻。
汉刘邦起兵之初,
为了筹集军晌便自行铸钱。
钱文袭用秦半两旧名。
但实际重量仅三铢左右。
并允民间自行铸造。因而大部分轻薄小型,文字浅平的小篆体半两,均为汉半两。
公元
18
年
,始铸五铢,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
621
年)
,五铢钱历时近七、八百年。是我国铸期
最长的货币。留世数量巨大,品类繁杂。
王莽时期的货币
王莽自居摄二年(公元七年)开始,先后实行了三次币制改革,钱制混乱,但铸造了举
世瞻目的精美货币,其铸钱质量却是一代鼎盛,
王莽钱书法采用悬钱篆,铸钱无论圆钱,
布币、刀币,外廓高挺,因而对文字保护甚佳。
三国货币
魏、蜀、吴史称三国,此时期币制复杂,再加上战火纷飞,史记不详,如今被断为三国
时期货币,其铸地和铸时,难以解分。
三国时候,不同地域钱制各有差异:魏得五铢;蜀
铸五铢外,另有直百五铢;吴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
两晋南北朝货币
史书关于西晋铸钱只字未提,当时主要行用五铢钱。
西晋统一中国时,
府库充实,
国力
强盛,因此,除了沿用汉代旧钱之外,应有自行铸钱。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后,各少数民
族各自为政,许多还自行铸钱。
巴族首领李特,李流等,建汉于四川,铸“汉兴”,这是
我国历史上第一枚以年号命名的货币。
隋唐货币
隋文帝平陈之后,
隋五铢为统一法定货币,
隋五铢之“五”字左边多一竖有若“凶”字。
唐初,仍用隋代旧钱,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
621
年)下令废五铢,铸开元通宝,自始结
束了我国铢两货币的历史而进入宝文制货币。
”开元通宝”四字钱文由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并
书,文字端庄凝重,展示出大唐一代兴盛太平的风范。
五代十国货币
纵观五代十国货币,以铅、铁为主,劣币较多,精美者少见,反映了当时政局动荡,经
济萧条,民不聊生的局势。
两宋货币
两宋的币制,
主要为铜钱,
但兼以铁、
铅。
白银及银币在支付和购买上较前朝较为重要。
纸币开始正式产生和推行,这是两宋时期币制的最大特点。
南北宋铜铁钱明显不同,
北宋铜钱多而铁钱少,
南宋铁钱多而铜钱少。
北宋铜钱小平多而大
钱少,
南宋铜钱小平少而大钱多,
北宋以年号为钱文,
而南宋不但以年号为钱文,
且有纪年、
纪监。
另两宋货币较以前最大的区别在于钱文书法,
许多为各朝皇帝御书,
或书法大家所写。
真行隶篆草俱备。是我国货币书法艺术的颠峰。
元代货币
蒙古人统治中国时,
对中国的币制,
带来了一种基本的变革,
也就是使中国从此采用白
钱为价值的尺度。中国的币制,
如果以质地来划,
则唐代是铜钱的分水线,
唐以上是铢两货
币。
蒙古人过去游牧时期主要采用物物交换办法,
采用白钱制主要受邻近中亚外国民族影响,
也是对外贸易的产物。
蒙古在建元之前,
就曾开始铸造汉文货币,
如“大朝通宝”争、
铜币。
在取得对中国统治权后,主要以纸币为主,但也铸造了不少铜银辅币。
明代货币
明代币制以纸币为主,但也铸造了不少铜钱,且品类繁杂。朱氏铸钱,自大中始,开始
背文纪地纪值,这是明代铜钱的一个特征,一直影响到清末铸钱。且明代钱币,一反往朝,
均为通宝,而无元宝,主要避朱元璋之“元”字讳。
清代货币
清朝币制,大体上是银钱平行本位,且银铜之间比价大体维持在一千文一两上下。
清末,
由于清庭腐败,
爆发太平天国起义,
太平天国钱币的显著特点是
(一)
钱称“圣宝”,
有别于历代钱币。
(二)钱币上无纪地、纪值、纪重标志。
(三)钱文分书于正反两面。
新中国货币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
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人民币的主管机关,
负
责人民币的设计、印制和发行。人民币的单位为元,人民币的辅币单位为角、分。
1
元等于
10
角,
1
角等于
10
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发行人民币以来,历时
50
多年,随着经济建设
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需要而逐步完善和提高,
至今已发行五套人民币,
形成纸币与金属币、
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除
1
、
2
、
5
分三种硬币外,第
一套、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币已经退出流通,目前流通的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自
1987
年以来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和
1999
年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两套人民币同时流通。
历代银质货币
中国历史上,自金银被人类发现并使用以来,
一直被作为财富来,
贮存和统通。春秋战
国时期的银空首布,
可以称为我国最早的钱质货币。
以后各朝、
各代均铸有不同名称和不同
用途的银币。
但其主要用于大额支付及赏赐及陪葬和供奉用。
真正民间使用并作为主币的时
期并不长。
除晚清及民国时期银币和银锭时可遇见外,
其它银质货币很难一见,
除了本身铸
造数量少之外,由于中国妇女长期以来喜爱银首饰,因而大量销熔,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中国银质货币,除了由国家发行之外,还有许多是由地方甚至银铺、钱庄、自主铸造发行,
依据本身贵重金属地位及重量来维护信用,这也是中国银质货币的一大特征。
中国银质货币,
在不同时期,
根据不同形状有不同的称呼。
隋唐以前称饼、
笏、
铤
(扁平形)
或挺(棒形)
。宋改称银锭,元朝称元宝。明清银锭形状改为马蹄形。清朝末年,由于外国
银元的流入,引起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于是清庭顺时应势,自铸银元。根据其图案不同,各
有不同称谓如“光洋”、“花边”、“龙洋”、“大头”、“小头”、“船版”等等。晚清
及民国还曾铸造了许多种类的银质纪念币,
有的是吹牛拍马之辈为讨好上司而制作,
有的是
地方军阀自制,
有的是为纪念寿诞及重大事件而设,
这些银币大多数量较小,
图案精美独特,
制作精良。
中国铜元
中国机制铜元始铸于广东,
自光绪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开炉铸造,
到民国三十八年贵州
黔字半分铜元,
历时半个世纪之久。
它的出现不但结束了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方孔圆钱的历
史,
同时与国外货币制接轨,
使中国的货币经济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中国铜元经历了清王
朝的衰落,军阀混战,国民革命,外邦侵略,人民中国的诞生和蒋氏王朝的履灭。可以说,
中国铜元史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辛酸的一页。
中国纸币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纸币的国家。公元
11
世纪,中国四川地区发现了世界上第一
张纸币
-
北宋的“交子”。之后,纸币便在中国各朝代沿袭下来。南宋发行的有“会子”、
“关子”,
金代发行的有“交钞”、
“宝石券”,
元代发行的有“元宝交钞”、
“通行宝钞”
明代发行的有“大明宝钞”,
清代发行的有“大清宝钞”等,
鸦片战争以后,
近代银行业逐
渐兴起,银行兑换券开始盛行,纸币逐步成为主要的货币。从
1935
年开始,国民党政府进
行币制改革,推行法币,以纸币代替银元流通,先后发行了法币、金圆券、银元券等纸币。
明代的“大明宝钞”为世界至今最大幅面纸币,即币面为
209
毫米
320
毫米。
最早的西方纸币是受中国纸币影响,
在
1661
年由瑞典发行的,
法国在
1720
年,
美国在
1797
年,
法国在
1806
年才相继发行自己国家的纸币,
中国纸币与西方最早的瑞典相比,
早了
900
多年。
我国古代货币的六次重大演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六次重大的演变:
一、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由此可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
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二、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从商朝铜贝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即:铲币、刀币、环钱、楚币(爰金、蚁鼻钱)。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刘邦建汉后,允民私铸钱币。豪绅富商和地方势力乘机大铸恶钱而牟利。文帝时“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四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五、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北宋时,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便,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
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六、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
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已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后来,广东开始用机器制造无孔当十铜元。因制造者获利丰厚,各省纷纷仿效。
清末机制货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重林演变。
钱币发展过程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