郄,读音为【qiè】、【xì】。
一、释义
1、郄(qiè)姓,郄姓(注:江苏省东海县"郄"作为姓氏也读kè)。
姓,郄姓(注:山东省青州市、昌乐县、内蒙古、山西 "郄"作为姓氏读qí)。
2、郄(xì)
古同“郤”,也作“隙”。
满族郄氏的正确读音皆作xì。
二、说文解字
𠀤乞逆切,音𨻶。与郤同。地名。
三、组词
郄地、过郄、三郄、以郄视文。
1、郄地[xì dì]
指两国交界之地。即国境线。
2、过郄[guò xì]
过隙。《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
译:人生在世,生命短暂,好像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
3、三郄[sān xì]
同“三郤”。春秋晋大夫却锜﹑却犨﹑却至的合称。
4、以郄视文[yǐ xì shì wén]
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比喻见识浅陋狭隘。郄,通“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郄
读:[ xì ]
一、郄的释义:
1、缝隙;裂缝。
2、(地区、时间)空闲。
3、漏洞;机会。
4、(感情上的)裂痕。
二、郄的组词:
郄枝、 修郄、郄地、嫌郄
郄公、有郄、闲郄、过郄
扩展资料
一、字源演化:
二、相关组词:
1、郄地[xì dì]
指两国交界之地。即国境线。郤,通“隙”。
2、郄公[xì gōng]
古代蜀地豪侠。
3、闲郄[xián xì]
隔阂;嫌隙。
4、过郄[guò xì]
过隙。
5、郄始[xì shǐ]
亦作“郄始”。开始,初始。郄,通“隙”。
1 郄读(qiè) 作为姓氏。
其姓源主要有三:1、源自以邑名为姓。据记载,晋大夫郄献子食邑于郄地,其后裔遂以郄为姓。2、源自姬姓。据记载,郄与却原为一姓郄是却的俗字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个邑,故地在今山西沁水下游一带,自晋大夫文开始,其家族世代以为采邑,就以邑名却作为姓。却读作(Xi),后来俗写作郄,郄的读音(Xi)。以后郄与却分化为两个姓,郄读(qiè),却仍读(Xi)。3、源自苏姓。周武王时大臣忿生,为王族,因封于苏,故称苏忿生。苏忿生曾任司寇之职,决狱牢案,明察秋毫后世尊为狱神。其子被封在郄,为郄伯,郄邑故地在今河南沁阳市贺村,其后裔遂以封地名郄为姓。
2读:Xi 假借为“隙”。空隙;裂缝
郄
qiè
<姓>
姓氏名,四声QIE,各地有不同读音。有历史渊源。
郄姓的始祖为郄献子、苏忿生。
其姓源主要有三:1、源自以邑名为姓。据记载,晋大夫郄献子食邑于郄地,其后裔遂以郄为姓。 2、源自姬姓。据记载,郄与却原为一姓郄是却的俗字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个邑,故地在今山西沁水下游一带,自晋大夫文开始,其家族世代以为采邑,就以邑名却作为姓。却读作(Xi),后来俗写作郄,郄的读音(Xi)。以后郄与却分化为两个姓,郄读(qiè),却仍读(Xi)。3、源自苏姓。周武王时大臣忿生,为王族,因封于苏,故称苏忿生。苏忿生曾任司寇之职,决狱牢案,明察秋毫后世尊为狱神。其子被封在郄,为郄伯,郄邑故地在今河南沁阳市贺村,其后裔遂以封地名郄为姓。
① 同本义
郄,晋大夫叔虎邑也。——《说文》
郄乡在河内。——《声类》
(形声。从邑,谷(què)声。本义:晋国大夫叔虎的封地。在今山西沁水下游一带)
又如:郄诜丹桂(亦作“郄桂”、“郄诜枝”。晋郄诜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自视为“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王。后喻科举及第)
② 假借为“隙”。空隙;裂缝
若白驹之过郄。——《庄子》
相见于郄地曰会。——《礼记·曲礼》
又如:郄穴(孔穴);郄地(两国交界之地。即国境线)
③ 隔阂
例: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郄。——《史记·项羽本纪》
与红阳侯有郄。——《汉书·孙宝传》。师古曰:“郄,与隙同。”
④ 小恙,不舒适
例:玉体有所郄。——《战国策·赵策》
当通假字时念 Xi
当姓时念 qiè
不过各地口音不同 有的地方念 qie三声
实际上就是“郤”字 是个通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