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美国推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2024年11月29日 14:53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二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二战后,美国的实力远在西方列强之上,可以按照美国的意志和价值观念来推行对外政策,因而主宰世界的野心便极大地膨胀起来,开始全面推行其霸权主义政策。综观二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虽然随着国际形势和美国实力的变化,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战略常有变化,但是,无论什么时期,其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却始终未变。二战后,美国谋求领导和控制世界的全球战略经历了多次调整和变化。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的单边主义横行。
1、全球战略确立阶段的美国对外战略——遏制战略
从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是美国全球战略确立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美国奉行遏制战略,其对外战略具有明显的扩张性、进攻性和侵略性。
杜鲁门(1945年~1953年任总统)“遏制”战略的基本内容是:(1)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以“杜鲁门主义”为核心的冷战政策,以原子弹和美元为坚强后盾,同苏联进行全面对抗,对东欧进行颠覆,在中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继而对新中国实行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包围。(2)对西欧和日本,通过“马歇尔计划”、“占领地区救济基金”和“经济复兴基金”,在经济上进行扶植和援助;通过分裂德国、重新武装西德,建立“北约”和缔结《日美安全条约》,形成以军事联盟为基础的资本主义阵营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并对盟国进行控制。(3)在亚非拉地区,通过签订《西半球防务条约》和建立“美洲国家组织”来巩固它在“后院”的统治,打着所谓“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旗号,推行“第四点计划”,支持亲美独裁政权,推行新殖民主义,并建立了大量军事基地,充当镇压民族解放运动的“世界宪兵”,妄图取代老牌殖民主义在这些地区的统治地位。
艾森豪威尔(1953年~1961年任总统)提出了“解放战略”、“和平取胜”战略。在军事上,国务卿杜勒斯于1954年提出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进行核讹诈和战争威胁。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大肆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加紧向印度支那、中东和拉美地区渗透。
肯尼迪——约翰逊(1961年~1969年任总统)时期,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肯尼迪政府制订了“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通过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具体包括:(1)同苏联既对抗又勾结。一方面,美国同苏联继续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在推行“灵活反应战略”的同时,大规模扩充核力量,并针对苏联和中国提出了“两个半战争战略”,在1961年柏林危机和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与苏联激烈对抗;另一方面,又同苏联进行勾结,一起攻击中国,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途径,对苏、东进行渗透,促进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2)在亚非地区,施以“恩威并用”的政策。一方面通过带有附加条件的援助进行笼络控制;另一方面,又对古巴大搞武装颠覆,在巴拿马、多米尼加进行军事干涉。1961年10月在越南发动了“特种战争”。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遇刺,约翰逊继任总统。他基本沿袭了肯尼迪的对外政策,进一步扩大了越南战争。
2、全球战略调整阶段的美国对外战略——缓和战略
70年代,世界上多种力量迅速发展。美国经过战后初期的全球扩张,加上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经济实力大为衰减,霸权地位严重动摇。美国政府被迫对全球战略作出重大调整,大肆推行缓和战略,具体表现在尼克松主义和卡特的“世界秩序战略”。
“尼克松主义”的具体内容是:(1)在相对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与盟国的“伙伴关系”,以此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2)以实力为后盾,以遏制为手段,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3)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实施对华关系的正常化,利用中国制约苏联。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签署了《中美上海联合公报》。(4)在第三世界实行局部收缩,确保战略重点。1973年1月27日,美国在巴黎正式签订了“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体面地结束了越南战争。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美国统治集团为了继续保住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政策。其实质是:通过适当收缩,减轻国内外压力;通过缓和对苏关系,扭转战略上的被动;通过改善对华关系,加强对苏的制约;通过牺牲盟友,延缓自身的衰落;通过维持均势,确保美国的霸权地位。
1974年8月,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继任的福特政府基本沿袭了尼克松的对外政策。
卡特(1977年~1981年任总统)“世界秩序战略”的主要内容有:(1)密切美、日、欧三边的经济、政治、军事合作。(2)发展更为和谐的南北政治、经济关系,减少第三世界对美国的敌视,削弱苏联的影响。(3)同苏联、东欧实行全面的、真正的缓和。(4)把美中关系作为美国“全球政治的一个中心环节”,通过推进关系正常化进程,谋求同中国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1978年12月卡特宣布同中国关系正常化,签署了《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1月1日两国正式建交。(5)重视人权外交,增进全球对人权问题的敏感,重振美国外交政策的道义内容。
1979年2月,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接管了伊朗政权,在对外关系上,把美国视为头号敌人,11月发生伊朗人质危机。1979年12月,苏联出兵阿富汗并实行占领。这一系列被视为严重损害美国战略利益事件的发生,迫使卡特政府对苏联政策趋于强硬。1980年1月23日,“卡特主义”出台,其要点是建立地区性安全结构,把西欧、中东和远东三个战略地区联结起来,抵御苏联在波斯湾、西南亚的扩张。同时卡特大幅度增加军费,组建了快速反应部队,并对苏联实行了严厉的经济制裁。
3、全球战略发展时期的美国对外战略——从新遏制战略到超越遏制战略
从80年代到90年代初,美国的对苏战略“转守为攻”,其全球战略有了较大的发展。
里根(1981年~1989年任总统)提出了“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关系总战略:(1)重振美国经济,大规模扩充军备,增强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打出了“扩军抗苏,重振国威”的旗号。(2)对苏联采取进攻性强硬措施,扭转美苏争霸中的不利局面。同时也不放弃同苏联的联系并就限制核武器等问题进行谈判。(3)努力恢复美国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更多地强调“以美国为中心”的战略同盟关系,力图通过强有力的对外政策,使盟国服从于美国的反苏总战略。(4)不断加强美中关系,借助中国,抗衡苏联。出于战略考虑,1982年与中国签署了《八一七公报》,并减少了对中国在技术转让方面的限制。
在“重振国威”的目标取得一定进展后,里根又在他的第二任期内,进一步提出所谓的“第二次革命”,其实质是企图凭借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用太空军备竞赛拖垮苏联,用美国式的“民主”、“自由”征服世界,重新确立美国在全球的独霸地位。为此,1985年1月美国公布了“总统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利用美国空间技术优势,建立一个以近地外层空间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太空综合性战略防御体系。该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标示着美苏军备竞赛出现了质的升级。1986年3月,里根又在《自由、地区安全和全球和平》的外交咨文中,提出了综合运用军事、外交、经济和宣传等手段,支持共产党国家的“自由战土”,把苏联取得的政治和军事进展推回苏联本土去,削弱苏联的政治和军事利益。同时实行实力遏制和谈判并用的灵活政策,使美苏关系由80年代初的严峻对抗走向了缓和,进入了对话的新时期。
布什(1989年~1993年任总统)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即在不放弃对苏联军事遏制的同时,抓住苏联“改革”的时机,以经济援助为诱饵,采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多种手段,促使东欧脱离苏联的影响,并进一步融人西方政治、经济体系。“超越遏制”战略与“遏制”战略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目标更高。“遏制”战略的目标是围剿堵截共产主义,使其不能进一步扩展;而“超越遏制”则企图把苏联和东欧纳入西方的社会体系之中,在战胜共产主义的前提下,实现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2)空间更广。“遏制”战略的活动空间主要是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周边地区及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峙严重的中欧地区以及广大的第三世界,而“超越遏制”则深入推进到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内部。(3)手段更多。“遏制”战略主要动用军事力量,强调打一场常规战争;而“超越遏制”则在军事遏制的同时,强调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多种手段的进攻,并突出了“和平演变”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在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成功地率领多国部队实施了打击伊拉克的“沙漠风暴”计划后,加强了美国的地区存在,并提出了要建立以美国为领导的“世界新秩序”主张。
4、美国全球战略的新发展——对外战略中的单边主义
克林顿(1991~2000年任总统)面对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的新形势,坚持维护美国“领导地位”和“唯一超级大国”地位的总目标,其称霸全球的战略又有新的发展,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单边主义的抬头。克林顿明确提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三大支柱”,即确保“经济安全”;更新武装力量以应付冷战后新的威胁;推行西方的“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1994年7月美国正式提出了“国家参与扩展安全战略”,其具体内容和主要做法如下:(1)构建“美国主导下的大国合作”的世界格局。把“防止世界上出现像苏联那样具有向美国领导地位挑战能力的超级大国”,确立为美国重要的安全战略目标,强调与西欧、日本等西方国家合作与集体行动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建立各种战略性伙伴关系,拉住中国、俄罗斯等大国。(2)调整地区战略部署,在东西两线建立为美国战略目标服务的军事集团或军事联盟,构建由它主导的全球安全体系。在欧洲,美国把北约作为其推行称霸全球战略的重要工具。在1999年3月成功实现北约第一次东扩以后,又着手进一步东扩。并为北约制定了“战略新概念”,赋予北约新的使命。在亚太地区,一方面与日本签订了新防卫合作指针,共同研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加强美澳、美新和美韩双边安全同盟,对中国和朝鲜等国实行预防性“遏制”;另一方面奉行对华接触战略,试图分享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好处,使中国变成一个西方认为“负责任”的国家。在拉美,进一步推动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建立以自由贸易为基础,以美国为主导的泛美政治经济联盟。在中东,支持以色列和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并举,维护反伊拉克同盟。目的是留在中东、控制中东局势。(3)把“经济安全”提到全球战略的高度。美国加强了“经济外交”,积极开拓海外新兴市场;推动全球经济自由化,把更多的国家纳入到以美国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框架之中;加强七国集团特别是美、日、德三大经济中心之间的政策协调,强调发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多边组织的作用。(4)突出美国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在外交中推行美国式的民主、人权,将“扩大民主”作为“参与和扩展战略”的基本内容。(5)在军事上,根据1997年5月公布的《四年国防评估报告》和1998年12月推出的《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加大军事投入,大力发展高技术武器,把“营造、反应、准备”作为对付威胁和危机的指导思想,第一次提出了美国要提高独自带领国际社会“执法的能力”,以便对用非常规手段袭击美国领土和美国人民的分子“绳之以法”。具体要求是在美国至关重要的地区保持美国的军事存在,加强与盟国的军事合作关系,努力削减并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通过展示武力、干预行动等手段来遏制侵略,保持强大的防务能力,以使能够“同时打赢两场大规模地区性”战争。
2000年美国大选,乔治.W.布什以微弱多数赢得大选,成功入主白宫。2001年美国发生了“9.11”恐怖袭击事件,一年后,布什提出《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进行了新的重大调整,其根本目标就是确立美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单极战略坐标,加强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在全球范围内扩展“自由市场经济”和传播美国的价值观念,把反恐和维护国家安全作为对外战略的首要任务,推出“先发制人”战略,以打击恐怖主义和所谓搞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无赖国家”。布什政府虽然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强调了大国合作的重要性,但是,也表明了要依据其在经济、科技、政治、外交、军事、教育、文化等多方面表现出来的超级大国的综合国力,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和不惜以武力重塑国际秩序的强烈愿望,极力推行单边主义的对外政策。2003年3月不顾法国、俄罗斯、德国和中国等大国的强烈反对,一意孤行地发动伊拉克战争就是明证。

网友(2):

二战后美国实施的对外政策大致上可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战后的经济援助(马歇尔计划),同时构建以自己为首的军事联盟(北约)。
另一部分则是对前苏联实施冷战。
美国实施这种对外政策的目的:建立新的世界霸权,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全球的“蔓延”。

网友(3):

美国的总体对外政策是一贯和不变的,就是拉拢可以互相利用的国家结成盟国或者同盟,而对美国来说有竞争力和潜在威胁及不听话的国家则是打压、分裂、抹黑,在国际上利用盟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操纵其他国家的内部事务,在近几十年间美国用这种手段颠覆、分裂、扶植了世界范围内的几十个国家。美国要插手全球事务,对不听话的国家的一贯政策是号召所有盟国冻结海外资产、封锁贸易、实施各类制裁措施,然后利用该国敌对势力闹事搞分裂,接着美国就插手干预。此类手段反复运用,体现了人类的动物本性,表面却是所谓人权、平等的外表,这就是美国一贯的双重标准,美国希望敌对国家尽快分裂,而不允许西方盟国任何一国分裂和独立。

网友(4):

很简单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他们的原则是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就是为什么在80几年中国能引进美国的黑鹰这样的装备的原因了,不过美国即使在中美蜜月期时也依然想办法遏制中国

网友(5):

大棒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