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是我国宋明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理学又可称之为道学,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影响深远。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如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 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南宋末期被采纳为官方哲学。理学的出现对后世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敦颐的人生态度或生活情调,始终保持孔颜之乐的人格魅力,赢得后人的仿效和追捧。周敦颐的人格精神,在当时颇具代表性,在北宋文人所经历的由“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到追求“孔颜乐处”的君子人格之转变过程中,周敦颐及其诗文中所倡扬的孔颜之乐的君子人格与慎独意识则标志着宋初文人淑世精神转型的完成。如果说因为苏轼的推崇,陶渊明在宋人中的地位渐渐高起来的话。
那么也正是因周敦颐的表彰,孔颜在宋人心目中超越孟子,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积淀性情、修身悟道的楷模。周敦颐对山水的热爱,不是一般文人所谓的逃离现实、排忧解愤的行为,而是将儒家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家的寻仙访胜与禅宗的超尘出世、归隐林泉熔于一炉,体现了他在思想上统合儒道释的汇通精神与创新意识。因此周敦颐行政之余,多以山水游赏作为其探寻义理、澡雪人心的行为方式。他存世不多的三十余首诗中,探幽访胜,记游山水林泉之乐的诗竟占去大半。
在周敦颐看来,寻山与访友两不相误,只有舍弃了追名逐利之心,才能真正专心致志地去寻山访水,所以诗中感叹高岩可攀,而知心游侣难觅。周敦颐有些诗在表达泉石之乐时,还淡淡地表露出一些企慕隐逸的思想情感。他在《同石守游》一诗中,厌恶争名逐利,向往度水登山,与野鸟、白云结伴而游,表现出“恋林居”的山水林泉之趣。诗中看似有出处两难的矛盾,实际上是在借尘世与自然比照,传达其游赏山水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物我一体、生命自由的快乐。
周敦颐亲近自然、走近自然,观山水之美,得泉石之乐,,他的性情、义理消溶于山巅水涯,在临水登山、赏音吟诗中不经意地传达出对人生的感悟,对宇宙自然的思考。也就是说他诗中的自然林泉之趣,实际上是他哲学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的投射与反映。其足迹所至,往往临水登山、游目骋观,这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与生活情调,又是诗人仰怀先贤、涵咏性情的主要方式,堪称继庄子、陶渊明之后又一位将生活与思想高度统一,将生活诗化的哲人与诗人。
苏轼的性情和喜好,与程、朱等道学家不同,他特别不喜欢程颐,却赞赏周敦颐。这除了周敦颐的高尚人格,还与他的山水自然之趣和诗文写作水平有关。周敦颐这种恬静安闲、豁达宽容,近乎完美的品格受到了当时及后世文人的一致赞誉与称赏,这在宋代的作家中非常少见。周敦颐及其诗中呈现出的孔颜之乐与林泉之趣,丰富了北宋诗歌创作的题材与内容,参与了宋诗风格与特点,乃至缺点的构建,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宋诗发展走向。”
所以呢周敦颐真实人生也像他在《爱莲说》所说的一样。(文章作者半份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