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

2024年11月16日 06:01
有2个网友回答
网友(1):

一、小组的组建与分工

小组活动分组与分工应强调民主与集中相结合。

1、合作小组的组建。小组的组建首先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按共同的兴趣,自主分组。但学生在组合时又往往缺乏理性思考,仅根据个人喜好来分组,
有时可能会出现“强强联手”和部分学生“没人要”的现象,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集中指导和调整。教师做调整工作时,尽量尊重学生意见,并让学生明白分组是应考
虑的问题。一般考虑:1、小组人数要合理。以4-6人为宜。2、各小组力量均衡,为合理分工做好准备,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2、合理分工的开展。在分组后,小组要推荐活动小组组长并进行分工,这时需要教师在方法上做适当的指导,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合作分工技能。分工的基本原则是
遵循优势互补,要尽量考虑个性差异,让每个同学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做到扬长补短,人尽其才。小组合作活动做到责任到人,并在努力做好“本职工
作”的同时,积极协助他人。此次让每个组员的价值作用都得到了发挥,使小组合作学习变得更加有效。对于高段年级的同学,不同的合作活动还可采用动态轮换的
分工方法,这样可以保护每个同学的积极性,也保证了给每个同学平等发展的机会。

3、建立和谐的小组关系。在做好组建和分工工作后,还要营造一个和谐的小组活动氛围,它是完成合作活动的前提和保证。和谐的小组关系需要所有小组成员一起维护,小组内的成员要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

首先,合作小组成员要学会相互沟通。教师要提供学生一定的交流时间,小组成员要掌握一定交流技巧。没有一定的小组交流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没有
一定的交流技巧,合作活动也一定会崎岖不平。通过组内交流能增进互相理解、联络感情,达到心理上的共融和默契。通过交流可以及时了解同伴的学习情况,从而
进行自我调整或相互调整,使合作得以优化。通过交流,还可以提高交际能力,推动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其次,要及时处理合作小组内的问题与矛盾。在合作小组活动过程中,有时会发生一些不愿意承担责任的小组成员推卸责任,或在活动中不积极配合的情况,这样就
会使合作活动会陷入困境,这需要教师及时处理。处理这些问题时也就要求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学会诚恳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学会在坚
持真理的同时,认真虚心地听取接受他人的意见。这样定能形成一个和谐融洽的活动小组,从而发挥出小组团结的力量。

二、组际竞争的开展

学生拥有合作意识时还应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在开展小组内合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班级被各小组间的竞争,可以激发组内同学的学习动机,增强组内合作的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

在《测量摆的快慢》一课学习中,在小组合作活动开展前,我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小组竞争意识,提出了竞争的规则,如下:1、纪律,哪个小组活动过程最安静、
最有序;2、思考,哪个小组自主选择的课题最有效、最有自己的想法;3、效率,哪个小组完成完整实验所用时间最短;4、参与程度,哪个小组的全员参与程度
最高。以上的竞争规则以活动的展开为线索进行制定,使学生活动有了约束,也是合作活动开展的有率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当然只有规则却不执行是没有发展性
的,所以在活动进行时我会给予及时的评价,营造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良好氛围。在活动结束后的综合性评价中,师生依照以上规则进行评选,共同评出“纪律最
佳组”
“思考最佳组” “配合默契组”等,这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为下一次有效的小组合作奠定了基础。

三、有效合作时机的选择

小组合作是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形式。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等,选择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在有需要和有条件时才引导学生去合作。

在三上年级《各种各样的叶》一课中,在介绍完自己带来的树叶后,我引导“如果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把你们的的树叶放一起,你是否会有新的发现呢?”我话音
刚落,前后四个同学就迫不及待地凑到一块儿,唧唧喳喳地讨论起来。讨论结束的交流中,学生甲说“我们小组共有32片树叶,来自8种不同的树。”同学乙说
“我们的树叶又多又不一样,它们的颜色有黄的、绿的、红的、紫红的等好多种呢!”同学丙说“我们有四片树叶像扇子,还有9片像手掌,这种树叶数量最多
了,”……在三年级上册这个刚刚起步的年级,合作活动较为简单,教师没有必要可以要求合作,只需要选择好有效的合作内容,就能激发学生合作的兴趣,并感受
到合作的快乐。

但科学学习中的许多内容没有开展合作的必要,它们更适合于全班性的或个体学习方式。如《观察大树》一课,我曾让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观察,但我发现观察结果不
容乐观,有些小组的同学依赖认真的同学,甚至趁机偷起懒来,使得一堂课的学习效果下降。分析原因:一方面可能年级低而合作能力薄弱,另一方面这一内容本身
就不适合开展小组合作方式,而更适合与个体学习方式。由此,我也总结出,要选择有效的合作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否则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还可能使部分学
生养成偷懒的习惯,使合作活动变得毫无效果。

四、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开展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查合作学习的过程与效度,从而有效促进小组合作的开展。及时而有效的评价能使每位成员更清楚自己的每一点进步。体验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合作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包括了小组内成员自评、他评,小组间的互评,教师的评价等多种方式;评价的内容全面,包括了小组合作活动各个阶段的各方面的评价;评价注重小组的整体性和全程性。有效的评价定能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更有效的开展。

小组合作学习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重要组织形式,但也并不是唯一的形式。我们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采用积极的措施更有效得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将它与班级集体活动和个体活动有机得结合在一起来使用,使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更有效地开展。

网友(2):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为中心的学模,其有三个关键支撑点,除班组文化建设外还有另两个是导学案和课堂评价,只有做好这三个关键点,才能促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的载体—导学案

导学案是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准备的。传统课以教为主,教师备课备什么怎么教,而现在课堂是以学为中心,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设计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也就是在课前将教材转换成学材,即导学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导学案是个预案,课堂中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成状况及时提供即案。

导学案主要有三条线。

一是知识线。知识线上相邻知识点间的层级设计要按照最近发展区原则并吻合本学科本节课知识成长的规律,这是抓住学科特色的一个关键。还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程序化、程序能力化、能力潜移化,并且要做到预设性与生成性、发散性与收敛性、控制性与自主性、预习性与预留性、共同性与个体性相结合。

二是活动线。线上要有明确的针对不同内容的学法指导,如独学、合学、领学或补充点评。要尽量做到学习行为方式与知识类型相匹配,这是抓住学科特色的另一个关键。

三是时间线。对每段内容所花学习时间应有预设,包括预习时间等等。


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评价

在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实施过程中还有一条教师的点拨评价线,是教师对学生在自主合作筛选出来的还未掌握的内容进行点拨和提升,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多元评价,以达到学生享受诸如被认可被尊重等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促其学习动机的激发和保持。而在点拨评价环节还给教师留下了更具创造性的学术个性和情意个性展现的空间,教师的智慧个性将在这个领域里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小组文化建设这一课改土壤孕育,到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种子播撒,意在构建一个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教育的机制,一方面让学生能真正的乐学善学会学,学习发生在不知不觉的自然状态下,另一方面也能让他享受这基础教育12年的幸福,而在这样环境中培育出来的能力和情意品质一定可为他将来带来幸福人生。

以上内容摘录自苏派课改,想要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一定要把握系统的操作策略与方法,有兴趣的可以学习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