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说来,两者的区别,就是“人”和“民”这两个概念所反映的主体的内涵不同。如上所说,“民”是个相对的、特殊的概念,作为一种社会主体,它是特指的,或者说“民”是整个社会中的一部分人,比如说,“官”与“民”是穿着各自社会关系外衣的不同社会等级。因此,当人们说要实行“官民平等”的时候,那无异是在说:“官民本来是不平等的”;而“人”这个概念则不同,它是个普遍性的概念,它是指任何一个现实的、有自然生命的、从事着实际活动的个人。这就是说,“以人为本”中的“人”,没有社会身份、不分社会等级,没有“官”“民”区别,所以,“以人为本”理念中“人”这个主体,是指任何一个人而言的,是所有的人。换句话说,只要是人,我们就必须把他作为人来对待。 “以人为本”也可以说就是“人本位”,这个政治思想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提出的,它的本来含义是要以人的至上地位取代神的至上地位,以民主主义的民权政治取代专制主义的君权政治。可见,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针对着中世纪神权统治和封建君权专制主义统治的。所以,倡导“以人为本”或者“人本位”理念,有着巨大的启蒙意义。关于这一点,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曾经深有感触地说过,在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许多人只知道有“民”,而不知道有“人”!
采纳哦
简单说来,两者的区别,就是“人”和“民”这两个概念所反映的主体的内涵不同。如上所说,“民”是个相对的、特殊的概念,作为一种社会主体,它是特指的,或者说“民”是整个社会中的一部分人,比如说,“官”与“民”是穿着各自社会关系外衣的不同社会等级。因此,当人们说要实行“官民平等”的时候,那无异是在说:“官民本来是不平等的”;而“人”这个概念则不同,它是个普遍性的概念,它是指任何一个现实的、有自然生命的、从事着实际活动的个人。这就是说,“以人为本”中的“人”,没有社会身份、不分社会等级,没有“官”“民”区别,所以,“以人为本”理念中“人”这个主体,是指任何一个人而言的,是所有的人。换句话说,只要是人,我们就必须把他作为人来对待。 “以人为本”也可以说就是“人本位”,这个政治思想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提出的,它的本来含义是要以人的至上地位取代神的至上地位,以民主主义的民权政治取代专制主义的君权政治。可见,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针对着中世纪神权统治和封建君权专制主义统治的。所以,倡导“以人为本”或者“人本位”理念,有着巨大的启蒙意义。关于这一点,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曾经深有感触地说过,在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许多人只知道有“民”,而不知道有“人”!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逐末。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那么“制定国策则以人为本”,国策,要人性化等,都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这个概念的。
以人为本比较接近人道主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