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路:首先阐述自己的观点“远亲不如近邻”,接着可以通过举例子的手法来验证自己的观点,可以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也可以写发生在自己家和邻居家的事情,中心思想要明确。
正文:
“远亲不如近邻!”自古以来,邻里和睦,邻居们可以相互照应,相互帮忙,有时比自己家的亲戚关系都要好。古人留下的这句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去年深秋的这一天,天空灰蒙蒙的。中午刚吃完饭,一阵风吹来,一大片乌云从天边涌来,还伴着一道闪电。闪电放射出强烈的光芒,有些可怕。马上要下雨了,妈妈麻利地打开阳台的门,把衣服取了回来。
这时,狂风大作,乌云布满了天空,紧接着大雨如注,打得窗户噼啪直响。妈妈抬头一看,发现楼上邻居家的衣服,竟然没有收!
妈妈迈着大步上楼去敲邻居家的门,但没人回应。妈妈立即冲回自己家的阳台,麻利地拿起自己家的晾衣杆,把楼上邻居家的衣服一件一件地挑下来。可是抢救还是晚了一步,邻居家的衣服已经湿得透透的。
妈妈把自己家的衣服放在一边,把邻居家的衣服,放进了洗衣机中。不一会儿,洗衣机就洗好衣服。妈妈又一件一件地,把衣服放进烘干机中,衣服干了。
妈妈又用电熨斗烫起了衣服。袖子平了,领口平了,每一处都平平整整。
妈妈把衣服折好,看了看,原本认真的脸放松下来,她嘴角微扬,眼睛笑成细长的柳叶形。妈妈很高兴,她轻声地唱起了歌,继续着手上的活。她给邻居发了一条消息:“你们家的衣服在我们家。”接着,她对着我说:“能帮助到别人是件快乐的事!”
邻居一下班就跑过来拿衣服,说:“谢谢,谢谢!下次有什么事儿,找我们就行。”
这不,第二天,妈妈接到电话,早上到晚上需要离开家了。妈妈正想着把我托给谁呢,突然,想起昨天邻居说的话,便想把我托给她。邻居微笑着迎接我,对我说:“在我这不用客气,把这儿当成自己家!”
很快,到了吃中饭的时候。
午饭很丰盛:水煮肉片、可乐鸡翅、上汤娃娃菜、粉丝茄子。她熬的鸡汤特别鲜美,香味散发到房间里。我拿个勺子大口大口地喝起来。邻居还不时给我夹菜,问我合不合胃口。
邻居生怕我觉得我无趣,让哥哥一起陪我玩耍,我在她家度过了快乐的一天,一直到妈妈来接我,我才不舍地离开。
如今,每次他们从家乡回来,总会带一些土特产给我们;我们见面时,都会微笑着和对方打招呼,如果没有急事,肯定会聊上几句;有空时,我们也会去对方家玩,对方都会热情招待;我们有时一起自驾去郊外旅游,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爸爸妈妈不在家,只要与邻居说一声,邻居就会送我去上学。
真的是远亲不如近邻。
俗话说:“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南史·吕僧珍》载:“南康郡守季雅的官被罢掉后,他买下了吕僧珍院旁的一所住宅。吕僧珍问及住宅的价格,季雅回答说:‘一千一百万钱。’吕僧珍听说价格如此昂贵,感到异常惊奇。季雅从容不迫地解释说:‘一百万买的是宅院,一千万买的是邻居。’”古人季雅不惜高价,买宅为虚,买邻为实。
拥有一个好邻居,是一种幸福。强调邻里之间友好相处,拥有和睦而友善的邻居们。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有机会和对方辩友同堂辩论。下面我方将从实然与应然,个人与社会多个角度分别就论述我方观点。
首先,从事实上看,在任何社会里,人都有两种基本情感与精神需求:亲情和社会交往的人情。前者是基础但不是全部。“远亲不如近邻”提倡的是一种符合现代社会之时代精神人际关系架构。在传统社会,人际关系主要是以血缘亲属关系的亲情为人的情感与精神生活主体,人情属于次要地位。但在今天,情形恰好相反。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范围(即广度和深度)更加扩展:复杂程度更大,以血缘亲情为核心的熟人关系在事实上已经无法满足人的社会生活现实,因为现代社会的主导性社会关系结构是以“陌生人”之间的关系构成的,这是一个历史与现实的事实。这种现实要求我们要逐步建立起远亲不如近邻的人际关系理念。人际关系的社会结构也正是在人打破血缘关系的束缚、突破对亲情的依恋中才真实地建立起来的。
其次,从应然角度看,中国自古就有大同的理想,自古就讲究通过强调血缘亲情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达至这一理想。然而,中国社会依然没有走出传统社会而达至大同理想的社会。这与中国历史上深厚的以血缘亲情为核心的人际关系理念对社会的影响密不可分的。而今历史进到21世纪,转型期的中国正在进行和谐社会建设,这是中国社会全面现代化的真实努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只有根本改变传统的人际关系理念,以亲情为基础,而大力提倡远亲不如近邻的现代人际关系新理念,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新基点,从身边、从当下做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有现实的可能性,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才会是一个值得期待未来。
总之,远亲不如近邻这一人际关系的新理念,将带给我们当代中国人一种与众不同的人际关系新视野,也必将给我们当代中国人展现一种体现现代文明因子的人际关系新境界。
而区分近邻与远亲的时,其实对邻居的概念本身并无损伤,邻居本就是近的,而亲已经远了,也许人走茶凉,亲情早成了昨日黄花了,这个远字已经限制了亲的程度淡到何种地步,所以在生活的实际应用上近邻的实用性远大于远亲。
我们有了家,也就有了邻居,渐渐的和邻居相处中就体会到“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谚语的真谛,体会到邻里之间就是无形的力量,就是你的依靠。为什么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得出的“远亲不如近邻”这样一句富有哲理谚语呢?远亲不如近邻,是这样的!儿女亲戚都在天边,你真是有点什么急需帮助的,他们也鞭长莫及,只能依靠近邻帮助。
邻里关系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和睦相处的邻里关系既是建设节约型社区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的需要。没有和睦友好稳定的社区环境,也很难谈得上是个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正方问题:
1、家中突然着火了,亲戚能来得及帮忙吗?
2、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难道一定要以亲情为基础吗?
3、为什么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出的是远亲不如近邻而不是近令不如远亲?
4、远水解不了近渴又怎么解释?
5、当今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又有谁会去和那所谓的远亲倾诉烦恼,又有多少人会去那些三年五载才见面的远近,伸出援助之手呢?
6、孟母为何三迁?
我们身边远亲不如近邻的事例:
1、家里有老人的,老人年龄大了,活动相对不方便,尤其是没有和年轻人住一起的老人,要是不小心哪天摔了,第一时间扶他起来的也许就是好心的邻居,而不是居住别处的亲人。
2、1、大院着火了(农村),附近的村民全都提着水桶来救火!
3、村里来盗贼了,一声喊,全村出动。
4、生活困难时邻里互相借粮,很重要的,可能你不会体验到。
5、农忙时及秋收时,各户互助,一家的力量有限,只有2个劳力不能完成作业,要多人合作才行。
6、孟母三迁的典故!
7、现在经济社会,供房,供车,孩子什么的都花钱,去远方亲戚家要路费太贵,动着飞机,小者中巴,没钱怎么去啊,还有去了你不买东西啊,什么黄金搭档,黄金酒什么的,不要钱啊,近邻就不一样了,对门就是,摔一跤就到别人家了,顶多一袋水果。
8、巴东县清太坪镇有谭明会、谭显平这一对好邻居。谭显平自从揽下烟苗大棚后白天黑夜地忙碌个不停,好在他有个好邻居,在撒种、施肥、修苗等苗床管理最缺人手时,邻居谭明会的妻子周丛芝总会不请自来,陪着谭显平一家子在大棚里忙上一整天。组长回忆说,记得正是苞谷栽种大忙时,邻近六郎村的人来向谭显平购买4万株烟苗,那可是要一株株从苗床里拔起来的,谭明会一家知道后,连忙放下手中的活,到谭显平的大棚里又干了一整天。
一二三辩的论点总结成二、三句话,再反证二三句话(别用已用过的论据),总结升华二三句,基本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