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到200的历史故事,隋朝到清朝

2024年11月17日 05:41
有2个网友回答
网友(1):

黄巢的传说

黄巢是唐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荷泽县)人,曾率起义大军几度出山东,转战大江南北,并于公元881年攻下唐都长安。黄巢起义历经十年之久,后因内部分裂,又遭沙陀族统治者李克用军队进攻,而失长安,下河南,最后退向山东,黄巢不屈自杀。

鸡叫岩

晓得鸡叫岩这个名字的来历吗?这是黄巢起义时候留下来的。

从前,黄巢起义,专门收拾恶人。他杀到哪里,总是查访清楚然后下手。有一天,黄巢率领起义人马快杀到鸡叫岩了。他先安了营,扎了寨,便只带了几个人,化了装,出来查访。

开头,他装成一个大财佬,穿绸挎缎,前呼后拥的,说是害怕黄巢杀来,要逃反过关卡。关卡上的官兵,看见他阔洒洒的样子,同时象他这样过卡的财佬倌也不止一个了,就讨了点酒钱,恭恭敬敬地让他们过去了。

过了关卡,黄巢找了个僻静地方,把人分散。自己装成一个零星客(即卖杂货的货郎),摇着小鼓,“膨咚膨咚”向村里走来。

他一进村,就碰到一个后生在望呀望的。黄巢上前问道:“伙计,你在望什么呀?是不是要买点零星东西?挖耳、火镰、烟袋嘴子,样样有,要吗?”

后生看了看这位零星客,摇摇头,细声细气地问道:“客呀客,你走得宽,可晓得黄巢快到了吗?”

黄巢说:“你问他做什么?”

后生说:“唉,手磨短了,心磨碎了,大王再不来呀,我们的气要磨断了!”

黄巢说:“快来了,快来了,到了大门口了。不过,听说黄巢顶喜欢舞快刀的后生,你呢?”

后生说:“我有快刀,我就去磨。”说罢就磨刀去了。

黄巢又向前走,碰到一位嫂子。那位嫂子也在望呀望的。黄巢上前问道:“这位嫂子,你在望什么呀?是不是要买些零星东西?针、线、篦子、梳,样样都有。要吗?”

嫂子看了看这位零星客,摇摇头,细声细气地问道:“客呀客,你走得宽,可晓得黄巢快到了吗?”

黄巢说:“你问他做什么?”

嫂子说:“唉,衣衫变了筋了,肠子贴了背了,大王再不来呀,我们要上吊了!”

黄巢说:“快来了,快来了,他们到了大门口了。不过,听说黄巢顶尊敬舞锄头的嫂子,你呢?”

嫂子说:“我有锄头,我就去整好。”说罢,她就整锄头去了。

黄巢又往前走,碰到一位老汉在路上走来走去,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黄巢仔细一看,只见那个老汉一手粗茧,满额的皱纹,是个劳累了一世的种田人。黄巢喜欢这号人,但不晓得他为什么那么着急,就上前恭恭敬敬地问道:“老伯伯,你为什么这样着急呢?”

老汉一看,是位零星客,就细声细气地说:“客呀客,你走得宽,可晓得黄巢今天能到吗?”

黄巢一听,心想:“奇怪!他怎么知道我今天到呢?是不是这回私访走漏了消息?”他没有声张,还是告诉老汉:“听说黄巢快来了,到了大门口了。”

老汉说:“唉,还在大门口!今晚不来,‘狼’从后门走了!”

黄巢晓得“狼”是指那些恶人,就追问一句“真的‘狼’要走了?”

老汉却好象没有听见,又象热锅上的蚂蚁,急急地走来走去,一句话也不说了。

黄巢看在眼里,想了一下,对老汉说:“老伯呀,你看我能捉‘狼’吗?”

老汉仔细把黄巢端详打量,突然“啊呀”一声,一扑就跪在地上,口里喊道:“大王,大王!”

黄巢说:“你怎么认得我呢?”

老汉说:“说来话长咧!我前回到县里看女儿,城门口贴得有大王的画像啊!他们绘影图形说要捉你,我当时就跟几个合适的人说,你老人家带这么多兵,杀得他们鸡飞鹅叫,哪里会捉得到你老人家咧!他们是搽粉进棺材——死要面子,来哄我们老百姓啊!可没有想到那张鬼布告倒帮了我一点忙,使我今天能认出你老人家啦!”

黄巢把老汉扶起来说:“好吧,既然你晓得了我的名字,那我们不妨交个朋友。老伯呀,你的尊姓大名呢?”

老汉说:“大王,交朋友不敢当。讲起我的名字来嘛,取笑得很。人家看见我爱讲直活,常常冲撞别人,就送我一个浑号,叫土地老子。”

黄巢说:“土—地—老—子,名字不错啦!既是土地老子,就要替地方上办点事哪!”

“说来是应该的。不过我能替地方上办得什么事啊!”

黄巢笑了笑,说:“土地老伯,不要急嘛!我先问你,你刚才说我今夜不来,‘狼’要从后门跑了,可是真的?”

土地老子说;“是啊!”接着就把恶人打算第二天逃走的消息告诉了黄巢。

“黄巢高兴地说:“土地老伯,你能把那个磨刀的后生和那个舞锄头的嫂子找来吗?”

土地老子飞快地把那后生和嫂子找来了。那后生提着雪亮的刀,嫂子扛着锋快的锄头。

黄巢说:“大嫂,请你邀集舞锄头的姐妹们,今晚就去把这里的后路挖断。”接着又吩咐那后生:“伙计,你去邀舞刀的后生,替她们保瞟。”后生和那嫂子飞快地去做了。

黄巢转身对老汉说;“你嘛!还是做你的土地老子。告诉地方上所有的好人,今晚每家门口点一炷香,鸡不叫不要出门,千万不要让那些‘狼’晓得了。”

当晚半夜过后,忽然三声炮响,杀声震天,黄巢的兵马杀奔过来了。官兵向后面逃,后路截断了,吓得他们象一群挨打的鸭子——乱窜。黄巢的兵马一个大包抄,那些平时作威作福的官兵,杀的被杀,捉的被捉,投降的投降,一下子就被收拾完了。接着黄巢又收拾那些地方上的恶人。那些家伙想逃,看到逃不脱,又缩到屋里了。黄巢的兵马就连夜排家排户清查,门口有香火的,他们门都不进;门口没有香火的,冲进门去,捉到就杀。结果,杀的尽是恶人,没有杀错一个好人。人们说:“黄巢造反,在数者难逃。”原来他有这么个“数”啦。

黄巢那晚带着兵马,把这一带的恶人收拾完了的时候,鸡还没有叫,就找个地方歇息。说也巧,歇息的地方就在土地老子屋门口一带。这时,土地老子从窗子上钻个小孔,向外面看着。他看见大队人马在屋门外歇息,千百支火把照得外面通明透亮。隔门口不远有位威风凛凛的大王,正是黄巢。他就喊:“大王!大王!”黄巢一听,晓得是土地老子在喊他,就向屋门口走来。

土地老子看到黄巢来了,欢喜得直捋胡子,但是没有开门。

黄巢说:“‘狼’都收拾完了,你怎么不开门出来呢?”

土地老子说:“大王,你早先说怕误伤好人,告诉我们鸡叫封刀以后再出来。我们得等鸡叫了,大王封了刀,才好开门欢迎大王。”

黄巢说:“原来如此,我原先估计也要到鸡叫才能将恶人斩尽杀绝,现在早就收拾完了,等到鸡叫,老百姓闷在屋里多么不方便:你有什么办法想吗?”

土地老子说;“我试试看吧!”说罢,就“果介歌,果介歌”地装起鸡叫来。他这一叫,把附近的鸡都引叫了。人们一听到鸡叫,晓得把恶人收拾完了,黄巢封了刀,就一轰冲出门来,爆竹喧天地欢迎黄巢。

因为这地方发生过土地老子装鸡叫和黄巢封刀的故事。人们就把这地方喊成“鸡叫岩”了。

网友(2):

明朝——都是礼貌惹的祸

唐肃,字处敬,越州山阴人(属浙江)。他通经史,懂阴阳、医卜、术数。元朝末年在张士诚掌控下的杭州黄冈书院任职,后又当学正。明洪武三年(1370年)被人推荐,参与朝廷文字和制度建设方面的工作,之后又任过考官。洪武六年被贬到濠州,不久就死了。(《明史·文苑一》)
唐肃遭贬是由于什么原因,《明史》没有说明白。读徐祯卿《剪胜野闻》方知道个中情由。原来,在此之前,唐肃已经因为偶然的一个小过失丢过官。这个过失其实不过是“错朝”,就是早朝无故缺席,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错误并不算很大,批评两句,或者罚点俸禄完事,然而朱元璋却罢了他的官。但是因为爱重他的才华,不久朱元璋又把他官复原职,并且仍然对他十分宠爱,有一次还让他陪着吃饭。按说,陪吃饭足可以说明他在皇帝心中的分量了。只是唐肃没想到,正是这顿饭让他再一次丢了官---也就是《明史》所载的被贬到濠州。

中国是礼仪之邦,社会生活处处讲究礼节,在餐桌上也需彬彬有礼,比如在与人共餐的时候,吃完之后往往要对还在吃的人说上一句“您慢用”之类的客套话。今天,我们很多人依然遵从这个礼节,并且在许多地方(比如江淮一带),人们不光嘴上说,手中还配合着做一个动作,就是双手将碗筷稍稍举起,类似抱拳施礼状,待对方回应之后再放下。

唐肃生长在民间,对这一礼节颇熟。因而在吃完饭之后,他习惯性地“拱箸致恭为礼”。但是朱元璋却不知道有这样的礼节(可能是因为家贫,没怎么上过像样的餐桌的缘故吧),就问他:“你行的是什么礼呀?”唐肃答道:“臣小时候学得的俗礼。”谁知,朱元璋听罢竟大发雷霆:“俗礼怎么能向天子行?”随即以大不敬罪,将他贬到濠州去了。

故事不算离奇,但颇耐人寻味。一方面可以说明唐肃为人之诚实,在皇帝面前不大会投机取宠;另一方面也说明,贫民出身的朱元璋,对于天子与俗人的身份差异是一定要划清楚的。

杀人有理

明初洪武中期,南京城有一校尉,老婆生得颇有姿色,每日乘男人不在家就立在门口搔首弄姿,遂与一好色少年(权叫吴考吧)勾搭成奸。一日黄昏,吴考受那女人之约溜进校尉家中,藏在床铺底下。女人唠叨着让男人快点去值班,不要迟到,校尉在老婆的催促之下没到时间就走了。谁知,他是个疼爱老婆的人,担心老婆睡觉着凉,没走多远又返回来给老婆盖被子,之后才放心地离开。吴考在床下目睹了这一过程,便询问女人老公对她如何。女人尚知好歹,把平日里男人对她好的事情说了个详细,吴考听后没说什么。事毕,二人又约好了等校尉到外地出差之机再相会。
时间一到,吴考如约而至,但是这一次他还带了一把刀,一见面二话不说将那女人杀了,之后逃离了现场。校尉感到事情蹊跷,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将两个平时与他有仇的人告了官,其中一人屈打成招。这时吴考不忍心看到别人替自己顶罪,便投案自首,说他见那女人的丈夫对她特别好,而女人竟忍心背叛他,所以杀了她。执法的官员不敢定罪,只好报给了朱元璋。且看皇帝的批示:“能杀不义,此义人也。”皇上的批示就是圣旨,吴考被无罪释放。

上则故事见于《菽园杂记》。作者陆容,字文量,太仓人,活动于正统元年(1436)至弘治九年(1496)间。成化二年(1466)的进士,曾授南京主事,后升至兵部职方郎中。这部明人笔记内容广泛,兼及朝野,不仅列述了洪武、永乐、成化三朝京营的设置,而且还记载了许多当时的风俗民情和奇闻轶事。《四库全书》赞其“叙述颇详,多可与史相参证;旁及谈谐杂事,皆并列简编。”

“通奸杀人是义举”---封建帝王,确切地说是朱元璋的荒诞不经,以及当时社会的法律与道德评判标准由此可见一斑。只是像这样的事情从正史中是很难看得到的。鲁迅说过:“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苔藓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但如看野史和杂记,可更容易了然了,因为他们究竟不必太摆史官的架子。”(《华盖集·忽然想到》)历朝历代,类似《菽园杂记》的野史笔记是很多的,它们正是考查那“底细”的绝好材料,读史者不可不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