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论语十则中的一则的看法

2024年11月30日 06:35
有3个网友回答
网友(1):

我对第十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看法
这是孔子对儒家道德品质和为人的修养的内容的重要观点,它的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两千多年过去了,孔子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依然没有过时,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就以我们中学生为例,我们喜欢被别人关爱,讨厌受到别人讽刺、挖苦和打击;喜欢丰富多彩适合学生口味的课堂教学,讨厌枯燥乏味的灌输式教学。那么,我们是否顾及到别人的喜欢和厌恶呢?在班级中,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被别人歧视,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有的同学乱扔纸屑,不珍惜值日同学的劳动成果,被德育处扣分。有的同学喜欢给他人起外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认为自己外号起的很有水平。我认为,人人之间应该多些关爱、理解和支持,这样人人之间就会和谐。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信任是精诚相见”,这句话和孔子儒家为人处事的观点有相似的内涵,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需要关爱、理解和诚意。国家要建立和谐社会,他的前提是每个集体都应该是和谐的。

网友(2):

对“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的看法:
关于威严的问题,孔子曾经和学生子张谈起过。孔子说:"君子衣帽整齐,目不邪视,庄重严肃使人望而生畏,这就是威严而不凶猛。"(《尧曰》)说起来,也就是要求人们穿着合度,举止得体。反之,则如俗语所说:"歪戴帽子斜穿衣,一定不是好东西。"衣冠不整,言行轻薄,给人随随便便的感觉,则很难有威严。人既陷于轻薄草率,玩世不恭,不能谨言慎行,学习自然也就很难有所成就,不能巩固了。

当然,穿着合度,举止得体并不是非得要西装革履,一本正经。这方面走过了头,也很容易成为迂腐的假道学先生。

关于不要和不如稳步发展的人交朋友的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说,如果人人都只和比自己好的人交朋友,那就谁也没有朋友可交了,由此而认为圣人所说有操作上的困难。另一种理解则认为"无友不如己者"不可作拘泥的理解。圣人所说,决不是教人先计量彼此的高下优劣再定交朋友的条件,如果这样,不是成为交情当中的势利眼了吗?圣人所说,不外乎是要求我们在交朋结友中着眼于人家比自己好的方面,而不要着眼于人家不如自己的方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交友中看到自己的差距,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从这倦的角度来理解,我们就能明白这一句与下一句"过则铁惮改"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至于认为是空谷来风,毫不相干的了。

孝道可使民风淳朴

网友(3):

学习和思考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