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en乐队的详细资料

2024年11月14日 13:35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以下非原创,希望满意

1
本名:Frederick Bulsara
乐队位置:主唱、键盘
出生年月日:1946年9月5日
出生地:(Tanzania)/(Zanzibar)
头发颜色:黑色
眼睛颜色:褐色
身高:177公分
兴趣:绘画
1946年,当时是英国领事、担任文官一职前往非洲尚西巴的父亲,与具有伊朗血统的母亲,生下了Freddie Mercury。在Freddie 满10岁时,由于父亲工作的缘故,举家移民至印度并进入了全体学生一律住宿的学校就读。这时在印度的他,除了是一位在桌球、曲棍球等运动项目上成绩优异的运动员之外,同时也成为一位在钢琴上有杰出表现的音乐家。1959年,他又与家人迁回英国定居,并于1964年进入Ealing Art School学校就学,取得了插画以及平面设计的资格。之后,QUEEN的标准字形以及勋章(等设计都是出自Freddie之手。
Freddie自从14岁就开始在乐团中担任主唱,自1967年起,他一面从事正职的平面设计工作,一面受到吉米罕垂克斯的刺激开始认真投身于摇滚音乐创作,同时加入了名为“Wrackage”的乐团。之后,一直到1970年QUEEN正式出道之前,他还曾经以“Larry Lurex”之名义发行过单曲,虽然这首单曲是经由QUEEN团员创作而来,但说到为什么以这个名字发行,据说连团员自己都记不清楚了
一直以来,对各国文化抱以极高兴趣的Freddie,直到他首度访日后,特别是在食、衣、住各领域,对日本文化产生了高度认同感与亲切感。据说他在伦敦的住处,不但随时准备好日本茶招待,访日期间,他更多次参观古董店,对日本文化的热爱程度已经成为一件相当有名的故事了。
Freddie无论何时何地都认真与每个人相处,称得上宅心仁厚 相反的,他却又具备了敏锐的感性,是一个彻头彻尾对自己严苛、凡事讲求完美主义的摇滚巨星。1991年11月24日,Freddie因罹患爱滋病引发急性肺炎,于伦敦的自宅离开人世,享年45岁。

2
本名:Brian Harold May
乐队位置:吉他
出生年月日:1947年7月19日
出生地:英国Middlesex
头发颜色:褐色
眼睛颜色:淡褐色
身高:183公分(厚底鞋厚底鞋~~~)
欣赏的乐手或艺人:John Lennon、Paul McCartney、Jimi Hendrix、Jeff Beck
兴趣:天文学、看书、写作(果然= =+)
Brian May自幼起就喜欢音乐,尽管当时的他不甚了解收音机传来的曲子究竟在唱些什么,但他总是会跟着哼唱.同时他也是康妮法兰西斯(Connie Francis)的头号歌迷。第一次接触到空心吉他这项乐器,是在他7岁的时候。另一方面,受到身为工程师父亲的影响,自己开始在数理学科上认真研读,并进入伦敦的英国伦敦皇家学院(Imperial College)就读,主攻红外线天文学。毕业后,他顺利取得理学士的资格,之后执起教鞭,在某中学担任讲师一职。不仅如此,他更被选为10位参与宇宙火箭开发小组科学研究员之中的一员进行科学研究,真可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高知识分子。
此外,在1963年时,他利用朋友家中使用超过100年以上的暖炉木材成精.在父亲的共同协力制作下,开始制造一把属于自己的吉他。直到他大功告成为止,前后一共花费了5年以上的时间。据说这把吉他可以发出小提琴,甚至法国号的音色,(不是传说,是事实!)是Brian的得意之作。事后经过多次改良,目前仍在继续使用中。(还生了一大堆儿女~~~)
时至今日,成功建立出“吉他英雄”地位的Brian,即使贵为巨星,他总是经常注意时下年轻音乐人的各个动向举例像是范海伦(Eddy Van Halen)自出道至今,就是Brian经常赞不绝口的吉他手,另外威豹合唱团(Def Leppard)也是Brian从以前到现在就一直鼓舞赞许的乐团之一(果然是敢当众抢亲滴乐队)。如此对音乐持续抱持热情的Brian,在另一方面,总是具备了认真考虑自我世界,冷静沉着,为人谦逊等等个人特质。正因为如此,他总是乐团的最佳管理者,对于任何争执或纠纷情事 发生,他都是一手摆平主持公道。附带一个插曲,曾经说出“如果有来生,我要成为一只企鹅”这句话的他,他那神似企鹅的面貌,可说再有名不过了。
3
本名:Roger Meadows Taylor
乐队位置:鼓手
出生年月日:1949年7月26日
出生地:英国(Norfolk)
头发颜色:金色
眼睛颜色:蓝色
身高:177公分
欣赏的乐手或艺人:John Lennon、Bob Dylan、Jimi Hendrix、Led Zeppelin、The Who、David Bowie
兴趣:开车兜风、看书、弹吉他、做日光浴
8岁时,从出生地的故乡钮佛克(Norfolk),移居到康威尔(Cornwall)的Roger Taylor,曾经加入当地大教堂的专属合唱团。但据说在这个时候的他,已经一头栽入了摇滚乐的世界。(八卦得真久远)初次接触到吉他这项乐器,是他9岁的时候,之后他也开始学鼓,并且可以打出一手好鼓。当时赠送他鼓的人就是他的父亲。原本他的志向是成为一个吉他手,但由于他的鼓技进步神速,加上当时想成为吉他手的人比比皆是,相对之下想成为鼓手的人比例少多了。因此成为他最后选择打鼓的理由。高中毕业之后,他听从了母亲的建议,进入伦敦医学学院(London Hospital Medical College)的牙医系就读。在大学念书的Roger,总是经常出入伦敦室内的大学演唱会。1968年的某一天,Roger在伦敦皇家学院,看见Brian张贴在公告栏上征求吉他手(吉他手招吉他手?!要玩G3啊还是怎么着?)的告知,于是成为两人组成“SMILE”乐团的契机。后来他在大学的学业,也因为受不了解剖等其他所谓“诡异的课业”而毅然办理休学。当时,他结识了Freddie,两人一起经营一家二手衣专卖店,并开始一起生活。但时过两年后,这回他进入了北伦敦工艺学院就读主攻生物学 。
在QUEEN乐团里面,他可以称得上最具有“摇滚乐手气质”的团员,那是因为“身体力行‘活出自我’的原则”(Roger本人如是说.在QUEEN正式出道后,由于他那潇洒出众的特质,加上面貌端正的推波助澜之下,迷倒了众多女性乐迷。而凡事不拘泥于小节,为人豪爽的这种性格,也可以说是他的个人魅力之一。(某飞语:由于他那绅士型野兽的特质,加上“英伦第一美人”的华丽容貌之推波助澜,迷倒了无数女孩。而神经大条的开心果性格,则削弱了其他男性的妒嫉心理,使得他意外地在同性中也颇受欢迎~~)但事实上他是一位十分爱念书的人,据说几乎举凡各类领域的相关书籍,只要在时间允许范围之内,他都尽可能去一一涉猎。
4
本名:John Richard Deacon
乐队位置:贝斯
出生年月日:1951年8月19日
出生地:英国(Leicester)
头发颜色:褐色
眼睛颜色:灰色
身高:178公分(忽上忽下的身高)
欣赏的乐手或艺人:The Beatles、Freddie Mercury、Brian May、Elvis Costello、CREAM、Rory Gallagher、Jimi Hendrix
兴趣:车子,音乐
曾经宣誓过“凡是乡村乐、民歌等音乐类型我都敬谢不敏,唯独摇滚乐才是属于自己的音乐”这句话的John Deacon,第一次接触的乐器也是吉他。自从12岁开始弹奏其他的他,在2年后将自己兴趣转向贝斯,并随即与朋友组成一个名为“Opposition”的乐团,在各地文化中心等地举办演唱会。之后又加入另外一个名为“ART”的乐团。1969年,他进入隶属伦敦大学分校的雀儿喜学院就读电子工学系,虽然有一段时间他没有接触音乐,但受到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CREAM等艺人及乐坛相当大的影响,于是在1970年再度与朋友组成乐团,积极从事各项音乐活动。后来他以首席之姿自学院毕业,并开始任职一所中学教师,直到QUEEN发行第二张专辑“QUEEN II”,踏上专业乐手之路为止,他前后总共任职达4年之久。当年John参加QUEEN在皇家学院举办的选拔赛,进而加入该乐团的时间是1971年,当时他还在大学就读,在他参加选拔赛之前,他就已经与Freddie, Brian, 以及Roger三人有数面之缘,同时这三人也曾经观看过好几次John在迪斯科舞厅的表演,因此选拔一事就顺水推舟进行得格外顺利.
由于John在乐团里年纪最小,因此常被当作弟弟看待,但事实上他的行事风格却是最稳健踏实的,团员中最早完成终身大事的人也是他,他和妻子维罗尼卡(Veronica),育有麦可(Michael)、罗伯特(Robert)、萝拉(Laura)、乔瑟(Joshua)四个孩子。(后来又添了两个)此外,包括John本人,四位团员都一致认为他是乐团成员中个性最温和的人,他的性格再加上他在一般常识上的过人智识,因此管理乐团经济营收重责的人就是他。

网友(2):

照片:
http://post.baidu.com/f?kz=2597855
Queen
·Genre : Rock
·Style : Glam Rock, Hard Rock, Pop/Rock, Progressive Rock/Art Rock
·类别 : 国外/男性/演唱组
·Group 成员 : Roger Taylor, John Deacon, Freddie Mercury, Brian May

不认识的朋友请先看介绍,里面提及的几首歌都很好听,具有代表性,其中提及的有:
Bohemian Rhapsody(这首我很喜欢!)
We Are The Champions(喜欢足球的不会不知道这首和We Will Rock You!)
We Will Rock You
Somebody To Love
Fat Bottomed Girls
Bicycle Race
Crazy Little Thing Called Love
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
Under Pressure
Radio Ga Ga

很少有乐队能象QUEEN那样彻底地体现70年代世界摇滚舞台的丰富多采。QUEEN就象一个综艺大厅一样,完美将华丽摇滚,前卫摇滚,古典音乐及重金属熔为一炉。这个来自英国的四人乐队致力于发掘华丽和夸张(并带有同性恋倾向)的艺术风格,创造出一种带有浓厚歌剧色彩的摇滚乐形式,主唱性感而如同唱诗班的嗓音,层层铺垫的键盘和绚烂花哨的吉他solo是他们的标志。QUEEN的音乐具有非凡的想象力,雄壮而带有一丝诡异,而且风格变化多端,你可以从他们的音乐中听到几乎所有欧洲音乐形式(传统和现代)的影子。不过,QUEEN如此博大的音乐居然全部是用传统的摇滚方式表达出来的,多年来,他们的专辑一直宣称"从未使用过合成器",这忠诚地保留着LED ZEPPELIN时期硬摇滚乐队的特点,尽管到80年代,乐队也开始尝试了更多的键盘,但始终没有碰过电子乐,因为电子乐正是那些"真正的摇滚"乐队所不屑的。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主唱Freddie Mercury是一个彻底的同性恋者,致使乐队的整体风格偏于奢华,编曲经常仿造古典音乐的那种华丽氛围,这集中体现于他们的名曲Bohemian Rhapsody。Mercury是一个花哨的同性恋者,他总是在洗手间里从事不雅之举,直到他1992年因爱滋病去世。他的性态度充分体现在QUEEN的音乐中,这点可以从他们那朦胧的歌词中看出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QUEEN那首关于同性恋的赞歌We Are The Champions却成了弘扬体育精神和奥运冠军的经典庆贺曲目,直到现在在各种体育盛会上我们还能时常听到这首歌——不过这也得归功于Mercury那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平和歌剧色彩浓厚的舞台表演方式,他使得QUEEN在70年代中期成为最广为人知的乐队之一。在英国,直到90年代中期,QUEEN仍是知名度和受欢迎程度仅次于BEATLES的摇滚乐队。

尽管QUEEN的名声很响亮,但他们似乎很少得到乐评和媒体的好评。不断的批评并没有削减QUEEN的知名度,甚至一直到80年代末,QUEEN仍然拥有除了美国之外的大量歌迷。在美国,乐队的颠峰时期是在80年代初期,也就是在他们在上一个十年里发行了一系列相当成功的专辑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虽然这些唱片在当时无一受到好评,但它们的销量却大的惊人。QUEEN的音乐影响深远,在20年来的几代硬摇滚/重金属乐队身上都能找到影子,从METALLICA到SMASHING PUMPKINS。

QUEEN最初是由迷幻硬摇滚乐队SMILE演变而来。1967年,吉他手Brian May和鼓手Roger Taylor加入了SMILE乐队,当乐队的主唱Tim Staffell于1971年离队后,May和Taylor与来自前WRECKAGE乐队的主唱Freddie Mercury成立了这支叫做QUEEN的乐队。过了几个月后,贝司手John Deacon加入了近来,于是乐队开始进行一些排练。大约两年过后,当乐队的四个人都从大学毕业后,他们就抓紧时间进行创作、排练和演出。1973年,他们发行了由Roy Thomas Baker担纲制作的第一张专辑Queen(皇后),并开始了他们的第一次巡演。Queen(皇后)中的音乐都是一些很直接的硬摇滚/重金属,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

1974年发行的专辑Queen II却在英国取得了意料不到的成功。专辑发行前,乐队在英国电视台著名的音乐节目Top Of The Pops中表演了歌曲Seven Seas Of Rhye,歌曲本身和表演都非常出色,不久后这支曲子就冲到了排行榜的前10名,并使Queen II专辑上升到了排行榜的第五名。为了配合专辑的发行,QUEEN开始着手在美国进行巡演,主要是为MOTT THE HOOPLE作暖场。QUEEN那种花哨而带有迷幻气息的舞台表演无疑也赢得了美国观众的认可,专辑在美国排行榜上也达到了43位的好成绩。
接着乐队发表了专辑Sheer Heart Attack(突发心脏病),其中的单曲Killer Queen很快成为英国排行榜的亚军,而专辑本身也在排行榜上达到了同样的位置。这张专辑在美国的成绩也颇为不俗,为1975年的专辑A Night At The Opera的巨大成功奠定了基础。

A Night At The Opera(歌剧院之夜)是QUEEN乐队最为经典的专辑,乐队为这张专辑的制作耗费了巨大的精力,有报道称这是摇滚乐史上制作费用最高的一张专辑。其中著名的单曲Bohemian Rhapsody(波西米亚狂想曲)成了QUEEN的招牌曲目,在酷似歌剧唱诗般的华丽配乐中不断加入大段的重金属吉他riff和solo,这正是QUEEN的典型风格。歌曲的制作过程也体现了QUEEN那种典型的精益求精的态度,他们用了3个星期的时间来进行录制工作,而且在歌曲的音轨上加入了大量的背景配音,以至于在录制完成后,母带的有些地方磁粉已经薄到可以看穿的地步。QUEEN在Bohemian Rhapsody的录影带中首次尝试了概念化的方法,并孤注一掷地在其中投入了巨额资金,不过QUEEN得到的回报也是相当可观的:这首单曲在英国排行榜上迅速升到冠军的位置,并且在这个位置上停留了足有9个星期,并最终打破了英国单曲排行榜上冠军停留时间最长的记录。在美国,这首歌和整张专辑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进入了排行榜前10位并同时成为白金单曲和白金专辑。甚至在十多年后的1992年,这首Bohemian Rhapsody还在美国单曲排行榜上获得过数周的亚军成绩。

在A Night At The Opera之后,QUEEN尝到了什么是超级巨星的滋味,他们也得到了这种地位所能带来的一切好处,他们无休无止的舞会和穷奢极侈的生活方式成为摇滚乐坛永远的传奇。然而这一切并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前进的步伐和高效率的工作。在1976年夏天,QUEEN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举行了一场免费音乐会,观众的到场人数创造了新的记录。几个月后他们发行了热门单曲Somebody To Love,收录在专辑A Day At The Races(竞技场之日)中。这张专辑可以说是A Night At The Opera的一个克隆产品,不过仍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英国排行榜上成为冠军,并在美国升到了第五名的位置。

在接下来的五年中,不知疲倦的QUEEN打造了成打的热门单曲和数张白金唱片。由于在全世界赢得了如此多歌迷的喜欢和崇拜,他们遭到了某些评论家的抵触,尤其是当他们表示出对待朋克运动的那种极端恶劣的保守态度之时。 不过歌迷对QUEEN的专辑还是照买不误,囊括了两首Top 5单曲We Are The Champions和We Will Rock You的专辑News Of The World(世界新闻)在1977年成为排行榜前10位的专辑。1978年的专辑Jazz(爵士乐)几乎重复了同样的成功,其中的单曲Fat Bottomed Girls和Bicycle Race成了国际热门单曲,尽管公众对乐队举办的一个女性裸体自行车赛的花招表示了极大的不满。

在80年代初,QUEEN仍然保持着相当受欢迎的地位,1980年他们发表了专辑The Game(游戏),音乐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加入了更多柔性慢歌和轻快讨巧的歌曲,已经离开重金属颇有一段距离了。单曲Crazy Little Thing Called Love和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的再次成功使The Game专辑登上了美国排行榜的冠军宝座,这对于QUEEN来说是一次突破性的成功。不过,当人们发现这不过是一张乖巧讨好的专辑时,他们开始失去了对QUEEN的兴趣,乐队原本忠实的拥护者不少都改弦易帜,尤其是在美国,其直接后果就是他们在同年晚些时候为电影Flash Gordan录制的纯器乐配乐专辑得到的反应异常的冷淡。1981年,在David Bowie的帮助下,QUEEN成功在新浪潮音乐的汹涌波涛中站稳了脚跟,单曲Under Pressure登上了英国排行榜的冠军位置,这也是他们继Bohemian Rhapsody以来的另一首冠军单曲,收录在1981年出版的精选专辑Greatest Hits以及1982年的专辑Hot Space(白热地带)中。不过Hot Space专辑并没有引起人们多大的热情,因为这仍是一张轻松取巧的专辑,既不那么流行又不那么高雅。1984年的专辑The Works(作品)中表现出更多的摇滚成分,不过人们对它的反映仍旧不温不火,专辑中只有单曲Radio Ga Ga获得了一定的成功。这些不成功的经历使他们决定离开Elektra公司而转签Capitol公司。

眼见自己在美国的市场日渐萎缩,在英国也是独木难支,QUEEN决定打开另外的市场,他们把目标放在了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而这些地方潜在的巨大市场往往是摇滚乐队所忽视的。1985年,由于在援救非洲难民的Live Aid巡演中表现出众,QUEEN再次走进了英国观众的视线,次年,QUEEN发行了新专辑Kind Of Magic(一种魔力),但是专辑对美国市场的冲击以失败而告终。1989年的专辑The Miracle(奇迹)在美国也遭到了同样的打击,虽然这张专辑中的摇滚成分已经有所增加,但仍然缺乏真正的力量。不过1991年的Innuendo(讥讽)终于一炮打响,为乐队在美国赢得了名誉,在达到金唱片的同时进入了排行榜的前30名,当然,这比之他们在欧洲的成功还是小的多,在英国,他们轻而易举地取得了排行榜冠军的宝座。这张丰富多采的专辑重新拾回了QUEEN当年的风采,既有力道十足的重金属之作,又有典型QUEEN风格的歌剧式摇滚。不过这张出色的专辑现在被认为是乐队回光返照的作品,因为巨大的阴影正在逐渐笼罩着这支不凡的乐队。

1991年,QUEEN不再象以往那样活跃,而这时关于主唱Freddie Mercury身体状况的谣言也是漫天乱飞,在11月22日,他终于向外界证实,他染上了爱滋病。两天后,Freddie去世了。

1992年春天,乐队余下的成员在温布利体育场举办了一场纪念音乐会。这场向全世界直播的现场音乐会的观众数目达到了一亿以上,演出的阵容除了QUEEN的三个成员外,还包括了David Bowie,Elton John,Annie Lennox,DEF LEPPARD和GUNS 'N ROSES,这场演出为Freddie生前设立的基金会募到了数百万美圆,这些钱都将用于爱滋病的研究。这场演出也使1975年的单曲Bohemian Rhapsody再次风光,升到了美国排行榜亚军的位置。

Freddie死后,乐队成员保持了一段时间的沉寂,1993年,Brian May发行了他的第二张个人专辑Back To The Light,距离他的第一张个人专辑已经有十年了。Roger Taylor在THE CROSS乐队发表了一些作品,而John Deacon则决定洗手不干了。但三名成员在1994年还是重新聚到一起共同录制合成Freddie的遗作,这些歌的主唱部分都是Freddie在病床上录制完成的。1995年,这张名为Made In Heaven(天堂制造)的专辑得以发行,由于它特殊的纪念意义,这张专辑在全球范围尤其是欧洲引起了抢购狂潮,毋庸质疑,这已经是QUEEN的最后一张录音室作品了。

QUEEN对于八、九十年代的重金属乐队有着一定的影响,它独特的歌剧式摇滚为后来的前卫金属指引了方向。他们华丽的舞台表演和奢侈的生活方式也常为后人所效仿。不过乐队最后的悲剧也是一道令人震撼的警钟。

网友(3):

“皇后”是70年代一支杰出的华丽摇滚乐队,这支来自英国的4人乐队创造了一种如歌剧般华美、如史诗般恢弘的音乐。

“皇后”的前身是“微笑”(Smile)乐队,1968年由当时在伦敦大学就读的吉他手布赖思·梅(Brian May)和鼓手罗杰·泰勒(Roger Taylor,),以及主唱蒂姆·斯塔费尔(Tim Stafell)组成,他们只在美国出过一首单曲,不久乐队解散。

后来,弗雷迪·默库瑞(Freddie Mercury)找来了泰勒和梅,希望和他们组建新乐队,1971年,贝司手约翰·迪肯(John Deacon)加入了。迪肯是电气学学士,泰勒是生物学学士,梅是天文学学士。他们的首张专辑《皇后》于1973年7月出版,同时推出的还有另一张单曲唱片《让你自己活着》(Keep Yourself Alive)。接着他们便开始了一系列巡回演出。

第2张专辑《皇后2》(Queen II,1974)和一首单曲“Seven Seas of Rhye”,登上了英国榜,成为热门歌曲。随着1974年末第3张专辑《只是心脏病发作》(Sheer Heart Attack)的出版,“皇后”很快成为欧洲最受欢迎的乐队。随后单曲《现在我在这里》(Now I’m Here)也进入排行榜。

1975年,“皇后”的专辑《歌剧院的一夜》(A Night at the Opera)中的一首《波希米亚狂想曲》连续9个星期居英国排行榜第1,成为英国最畅销的单曲之一。这首歌中最出色的是默库瑞的演唱。

到70年代中期和末期,他们的金唱片和白金唱片包括《竞赛的一天》(A Day at the Races)、《世界新闻(News of the World,
1977)、《爵士乐》(Jazz,1978)和双唱片《杀手皇后现场专辑》(Queen Killer Live,1979)。在1978年初,两首雄壮激昂的单曲《我们将震撼你》(We Will Rock You)和《我们是冠军》(We Are the Champions)大获成功。在英美,《我们是冠军》很长一段时期不但在许多重要的田径比赛中播放,还被用在政治集会等其他场合。

1979年末,发行了单曲《被称为爱情的奇异玩意》(Crazy Little Thing Called Love),一首弗雷德·默库瑞的作品。1980年2月23日,它成为“皇后”第1首《公告牌》冠军曲,连续3周占据榜首。乐队第2首美国榜单曲冠军是1980年10月由迪肯创作的《又一人倒下》(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

80年代中乐队的金曲精选专辑《皇后金曲》(Queen’s Greatest Hits,1981)成为白金唱片,1982年专辑《火热的空间》(Hot Space)也成为金唱片。

1983年,发行单曲“Radio Ga-Ga”;专辑《工作》(The Work)成为了金唱片。
“皇后”乐队参加了1985年的生存援助现场演唱会。

1986年,乐队录制了新专辑《一种魔术》(A Kind of Magic),再次成为英国排行榜的冠军。1989年推出的专辑《奇迹》(The Miracle)同样也成为英国榜冠军。随后1991年的专辑《影射》(Innuendo)及单曲也获此殊荣。

1991年11月22日,默库瑞终于声明自己已身患艾滋病,但两天后他就去世了。1992年春天,乐队的其余成员在温布利体育场举行了一场纪念音乐会,参加纪念演出的歌星有:戴维·鲍伊、埃尔顿·约翰、“戴夫·莱帕德”(DEF LEPPARD)和“枪炮与玫瑰”(GUNS N’ROSES)等。布赖恩·梅为默库瑞创作的一首《太多的爱会葬送你》(To Much Love Will Kill You)。1994年,“皇后”乐队重新走到一起,把默库瑞生前录制的几首歌曲以及他们后来创作的歌曲整理成一张专辑《天堂制造》(Made in Heaven),于1995年出版。

网友(4):

皇后(Queen)是一个英国的摇滚乐乐队,成立于1970年,成员包括主唱Freddie
Mercury、吉他手Brian
May、鼓手Roger
Taylor、贝斯手John
Deacon,对世界乐坛留下深远影响。其在英国国内的地位尤其高。

网友(5):

无数摇滚乐迷怀念着六七十年代,那一个灼烧般的,带着炽烈与灰烬气息的疯狂年代。二战后的平静是一个愈伤期,也意味着一大片迷茫的浓雾,所有人在压抑中迷失方向,空气中封存着躁动的危险因子,一切显得那么陈腐可憎,一切等待着被破坏,被覆灭,被重建。
一群愤青们首先拖着他们肮脏破旧的牛仔裤,被这一把随时有可能被砸碎的吉他跳上街头,狂笑着嘶吼着,挥舞着愚蠢而有力的拳头消耗他们的青春。英国,这个由危险而冷峻的物质构成的孤岛,这个大西洋中显得阴郁而溢满火药味的古老战舰,成为这场躁动的舞台。披头士的蘑菇头引来少女们的阵阵尖叫——但这不是全部,The Who用吉他残片引爆了全场的疯狂 ,Rolling Stone孜孜不倦地甩着蓬乱浓密的长发在街头的舞台上咆哮着,Sex Pistols坏笑着给专辑封面上英国女王的耳朵别上别针…… 一切在不安与死寂中开场,若干年后以决绝的姿态扑向覆灭。其间,英伦三岛的肥沃土地上疯狂滋长着各种植物——苔藓还是向日葵,荆棘还是紫罗兰,这都不重要。它们都以自身的存在继续着那个时代的疯狂,其中,有一朵花最为艳丽,盛开的也最为放肆。
它的名字叫Queen。
之所以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渲染那个由嬉皮士运动,朋克运动等等交织的时代,是因为那一切都是Queen,这朵艳丽花朵的温床。它吸收着那些带着腥味与热度的养料,却绽放出有别于粗糙朋克们的华美与优雅。Queen,这是一支风格无法被界定的摇滚乐队,它有着招牌式的华丽吉他Solo,却不似一般金属乐队的繁冗嘈杂,而是在宏大与华丽中渗出一丝规整与隽永;它早期的作品泛着些许实验味道,却不似Pink Floyd般空荡清冷,而是沾着人间烟火的暖意;它也曾有过自省与探讨末日的歌词,却并非哥特乐队般整日沉在凄绝(或是故作凄绝)的异世界里。它属于人间,扎根尘俗,却透着超尘脱俗的芬芳。
主唱Freddie Mercury 华美,就连四位成员的面容也一样,有时你很难从他们秀丽的脸蛋上相信他们是实力派。主唱Freddie Mercury有着波斯血统,骨骼奇骏,狭长的眼梢泛着一丝阴柔;吉他手Brian May则是一位标准的英式美男——挺拔的鼻梁,分明的轮廓透着高贵的忧郁;贝司手John Deacon的微笑永远是个谜,柔和的面部线条在寂静中熠熠生辉;鼓手Roger Taylor的美已经无法形容,芭比娃娃般无懈可击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热情的笑容。
[编辑本段]发展
追根溯源,Queen的诞生是建立在乐队Smile的基础上的。1968年,英国伦敦帝国大学的Brian May带着他自制的吉他Red Special与医学院学生Roger Taylor,以及同学Tim Staffell成立了Smile。乐队风格主要为硬朗的重金属,Brian富有感染力的吉他solo在这个时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oger有力而具爆炸性的鼓点也初具端倪。而这时的Freddie Bulsara,后来的Queen灵魂主唱刚从伊令大学毕业,并在毕业后的服装生意中认识了Roger Taylor,也因此成为Smile第一批听众 。不过,这个时期的Freddie辗转于数只乐队中,并未加入Smile,值得一提的是,那时的他与乐队的每名成员都私交甚笃——生意伙伴Roger Taylor后来干脆让Freddie搬进了自己的公寓,Tim Staffell更是他多年的同学。或许正是这为日后Queen的默契奠定了基础。
不久,Tim Staffell决定离开Smile,从另一支乐队Sour Milk Sea解散风波中出走的Freddie在Tim走的同一天便加入了Smile。这一成员变动对于日后的Queen是有里程碑意义的。而后Freddie决定将乐队名改为Queen。1971年2月,毕业于伦敦大学切尔西学院电子工程系的John Deacon正式加入Queen。乐队宣告诞生。
吉他手Biran May John Deacon花了些时间融入Queen这个团体,他的加入有些阴差阳错的味道 。招贝斯手时,Freddie的一位朋友Chris也参与了竞争,Chris同样技艺精湛,又与Freddie交情不错,眼看天时地利人和的事情被Chris的发挥失常搅黄了。吉他手Biran May最终选择了更为稳重严谨的John,Freddie本人自然有些失望。John这个“外人”的身份变得很微妙。不过很快,John以实力赢得了信任,他沉静稳重的bass line给Queen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的曲风一条准绳,使得Queen的作品曲折多姿而又不显凌乱。另外,这位理科高材生深谙理财之道,在成功炒掉两个只关心如何压榨乐队利益的猪头经纪人后,他开始打点起Queen的内外事务来。
说到理科高材生,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位成员,吉他手Brian May了,这个乐队基石式的人物是Queen“高贵血统”的一大源头。Brian后来成为英国伦敦帝国大学星体物理学博士,精密的理性思维却毫不妨碍感性灵感的发挥,他的吉他solo不再只是歌曲的点缀——若把Queen比作一个人,Roger的鼓点与John的bass line是筋骨,Brian的吉他solo就是其间的血肉。
而主唱Freddie,则担任了灵魂的角色。
说到这里,该解释一下为何之前称他为Freddie Bulsara了。事实上,Freddie Mercury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艺名,Freddie原名Farrkoh Bulsara,少年时代得到了“Freddie”这个外号,17岁到英国时便以Freddie自居。再后来,Freddie创作歌曲《My Fairy King》时得到一句歌词启发,决定将姓改为Mercury(这也和Queen所属厂牌Mercury一拍即合),故而有了后来为人熟知的Freddie Mercury这个名字。
在1973年推出的处女作《Queen I》中。可以明显听出Led Zepplin对Queen曲风的影响(Led Zepplin和Jimi Hendrix是Queen的偶像),曲风虽在华丽风格上初显端倪,但Freddie高音段的叫喊有些模仿Led Zepplin主唱Robert Plant的痕迹。不过,这张处女作总算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1974年,Queen推出第二张专辑《Queen II》,在这张专辑中,Queen迈出了非常可贵的一步,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Freddie原本略显单薄的嗓音处于疯狂的蜕变中,它变得更为丰盛多姿,也更具有内在的爆发力。进步更明显的是Queen整体富有奇幻歌剧色彩的编曲,其中吉他手Brian May的solo个人认为在这个时期已开始走向成熟。当然,这一时期的编曲制作有些花哨浮躁之感——像一个刚步入文坛的青年作家,拼命在行文中显露辞藻一般。
贝司手John Deacon 《Queen II》诞生出了Queen的第一首热门单曲《Seven seas of rhye》,除此之外,有一首歌很值得一提,它并非热门歌曲,却为后来Queen的传世经典《Bohemian Rhapsody》奠定了基础,那便是《The march of the black queen》。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Bohemian Rhapsody》就像是《The march of the black queen的究级进化版。泛着超现实主义气息的歌词,集诡异、黑暗、精致为一体的曲风,还有华丽又略显俏皮的吉他solo与Bass line——或许最大区别的便是演绎了,《Bohemian Rhapsody》中间部分的歌剧色彩更浓,主唱Freddie的驾驭也更为精彩绝伦(甚至可以说,Freddie在《Bohemian Rhapsody》中的演唱盖住了其同样出色编曲的光芒。)。
紧接着,Queen推出了第三张专辑《Sheer Heart Attack》,这是Queen辉煌的真正开始。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便是Freddie声线上的破茧成蝶,无论是轻灵婉转的《Killer Queen》《Mis Fire》,还是金属风格强烈的《Stone cold crazzy》,他都驾驭的游刃有余。真正到达炉火纯青地步的,还有编曲制作。此时的Queen已经在磨练中懂得取舍,不在过于泛滥的叠加花哨的段子,而是明了在美轮美奂中寻求一种和谐与整体感。在热门单曲《Killer Queen》中,Freddie光洁顽皮的声音巧妙地穿梭于Brian May灵动轻快的吉他solo中,配以诙谐的和声,使得这首歌在悦耳的同时充满了黑色幽默。《Killer Queen》从一定程度上已经达到了Queen的巅峰水准,它的大热似乎也预示着一个华丽王朝的到来。
[编辑本段]巅峰
1975年,Queen凭借巅峰之作《A Night At The Opera》皇袍加身。这张专辑不但是所有Queen迷顶礼膜拜的传世经典,也是摇滚史上一座光彩夺目的里程碑(若是初次接触Queen的朋友,不妨从这张专辑听起,因为它从任何一个角度都代表Queen的最高水准 。)
在这张专辑中,抒情小曲、金属力作、歌剧断章在整体上错落有致,张弛有度,真正呈现了一个多彩的皇后。专辑以风格颇具讽刺与火药味的《Death On Two Legs》开始,几经情感起伏与动静转换,以一段英国国歌《God Save The Queen》的吉他华彩结束,歌曲间的契合可谓浑然天成。而单看每首歌曲,也都完美的无可挑剔。主场作品极少的鼓手Roger Taylor的《I’m Love With My Car》 气势十足,Roger沙哑而富于颗粒感的嗓音将歌曲打造的极具荷尔蒙气息,而后《 ’39》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带着文艺气质的吉他手Brian May抱起木吉他,轻轻吟唱起一个哀而不伤的故事,纯木吉他的伴奏泛着乡村气息,这在Queen的作品中是非常少见的。
至于Freddie Mercury在此专辑中的表现 ,已无须多言了。该如何形容他的声音呢?华丽?太过浅薄;性感?似乎过于轻佻。他时而浅吟低唱,时而高声呐喊,声音的每个细枝末节都开出诡异的花朵。Queen的魔力就在于此,他们能轻易制造一座宫殿,又可以用一个吉他拨弦让它顷刻灰飞烟灭,此时你已被Freddie带领到皎洁月光中,当你快要昏睡在那片温柔中时,一切又陷于荒凉,片刻前的呢喃已变成一连串痛苦的呐喊……
鼓手Roger Taylor 完美力作自然万众瞩目。《A Night At The Opera》刚上市预定量就达500万张,其中热门单曲《Bohemian Rhapsody》更是以风卷残云之势横扫各大排行榜,并占据英国排行榜冠军宝座达破纪录的9周之久!甚至在十多年后的 1992 年,《 Bohemian Rhapsody 》还在美国单曲排行榜上获得过数周的亚军成绩。专辑封面的著名鸟冠图案由主唱Freddie亲自设计,其中的巨蟹、室女、狮子分别代表乐队成员的星座。这一图案的变体也沿用在Queen后来的专辑《A Day At The Race》和《Greatest II》上。
然而,巅峰往往也是一种死刑的宣判,事情往往是这样,就像拉斐尔的前无古人注定了古典细腻派画风的后无来者。《A Night At The Opera》之后,无论Queen如何努力,都无法再逾越这个巅峰——它太完美了,以至于后来的一切都被称为“复制品”。跳开来看,而后发行的《A Day At The Race》《News Of The World》以及《Jazz》都是精品之作,但在人们的心中,它们只能存在于《A Night At The Opera》的阴影下。
尽管如此,这三张专辑还是诞生了很多经典之作,其中《We Are The Champions》和《We Will Rock You》无疑是Queen传唱度最高的作品(相信很多中国乐迷都是由它们认识Queen的),他们出现在无数的体育赛事、广告中,也在大多数人眼中成为Queen的标志。
在此需要特别说明一下,在笔者写此文之前,国内所有有关Queen的介绍都别有用心的说“富有同性恋色彩的乐队”“放纵奢靡”等等。不错,主唱Freddie确实是双性恋,但拥有同性恋成员的乐队不胜枚举,例如The Police和U2(贝司手Aadam Clapton),同性恋歌手也不少,如Elton John,David Bowie,George Michael,唯独轮到Queen,就因一个成员的身份给整支乐队贴上“强烈同性恋色彩”的标签,实在荒谬之极。的确,个别歌曲中确实含有一定的暗示色彩(如《God Old Fashioned Lover Boy》),但因为个别案例就想当然的认为Queen的音乐都是同性恋赞歌,着实欠妥。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对《We Are The Champions》的理解,说什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QUEEN那首关于同性恋的赞歌We Are The Champions却成了弘扬体育精神和奥运冠军的经典庆贺曲目”,Freddie当初的创作初衷便是组曲,即使有个人色彩,也是一种希望得到一视同仁的抗争,何来赞歌之说?Freddie一生都希望不因自己的gay身份受歧视,而某些资料对他的歪曲甚至污蔑,若他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Queen音乐内容极为丰富,其余三位成员也都才华横溢,那些一孔之见不仅是对Freddie的侮辱,更是对Queen这个团队的不尊重。
Queen早期作品以不使用合成器著称,然而那些绚丽多姿的歌剧效果又是如何制作的呢?这就又要提一下那两位理科高材生——吉他手Brian May和贝司手John Deacon了。这二人不仅在音乐上有着过人的才华,在机械制作方面更是一流。Brian那把几十年如一日的红黑吉他Red Special是他自行制作而成的(据说最初的材料是家中的门板),Red Special音色特别,Brian操持的得心应手,它不仅成为Brian May的一个标志,后来还专门成立了吉他厂牌。除此之外,他还制作了Treble Booster Pedal(高音升压踏板,用于完善高音部音色)。电子工程系科班出身的John Deacon更厉害,他用一堆废弃的晶体管拼装的神奇功放Deacy Amp为Queen音乐艺术声效立下了汗马功劳。Treble Booster Pedal与Deacy Amp后经改良诞生了录制套组Vox Brian May Special,后来也作为独立产品发售。这个套组,加上Vox AC30(一种音响模拟效果器),以及摇滚三大件,便是Queen华美音效的全部家什了。
在录制方面,Brian May一般采取多个音轨叠加录制的方法,他们对于录制效果也非常精益求精 ,《 Bohemian Rhapsody 》的创作时间仅花去Freddie Mercury15分钟,后期制作却花去好几个星期!在那个没有先进录制技术的时代,Queen以严谨的态度拒绝了快捷但缺乏真实感的合成器,以自己的发明与努力做出了永载史册的音乐,这一点很值得当今很多花样繁多,却心浮气躁的乐队学习。
[编辑本段]低潮
80年代是Queen音乐上的一道分水岭。首先,Freddie剪短了之前的卷发,蓄起了漆黑的胡须,演唱会上的着装也从之前酷似芭蕾舞服的紧身衣,换成了男士外套甚至背心。另外,鼓手Roger Taylor和贝司手JohnDeacon也都剪去长发,一改以往阴柔气质。唯一没怎么变的变是吉他手Brian May了,他的一头“蘑菇云”直到今天还是老样子。
比形象上的转变更大的是Queen的曲风。Queen之前一直讨厌朋克,在歌曲《We Will Rock You》与《Sheer Heart Attack》中都有讽刺Sex Pistols的味道。然而,它们都没抵挡住80年代流行舞曲风潮的袭击。
总的说,这个时期Queen内部分为两个阵营。Brian和Roger坚持金属风格,John却对pop、funk有着浓厚兴趣,Freddie是站在John一边的——他本来就是灵魂歌后Aretha Franklin的忠实歌迷,对Michael Jackson也颇为赞赏。在这种局面下,乐队在80年代先后发行了《The Game》《Flash Gordon》《Hot Space》《The Works》《A Kind Of Magic》《Live Magic》《The Miracle》7张专辑。
这些专辑裹挟着浓厚的舞曲气息,原本清晰的鼓点模糊了,歌曲旋律也越来越讨巧上口。Freddie的嗓音大不如前,酒精与香烟(包括少量可卡因)将他原本清澈光润的嗓子变得有些沙哑,声音中内在的张力也磨损不少。总之,它们的确不如Queen70年代的那些作品了。不过媒体对此的恶评如潮,其实也过于夸张,这几张专辑无论如何也没有评论中那么一无是处,仔细看来,它们不但诞生了《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Radio Ga Ga》《I Want To Break Free》等优秀作品,也产生了些新的东西——吉他手Brian May的数首作品倒是出奇的悦耳,不过很遗憾,这一点在一片恶评中被忽略了。
不过,有些批评也不无道理,至少对《Flash Gordon》说来,批评毫不过分。1980年,英国名导Mike Hodges找来Queen为科幻电影《Flash Gordon》制作配乐,Queen决定做个尝试。非常遗憾的是,这次尝试的成果是一张堪称Queen最差作品的专辑,为了配合电影科幻娱乐还有些傻呵呵的风格,以不使用合成器著称的Queen居然开始使用合成器,而且很显然,他们倒腾出来了一堆完全不符合Queen水准的音乐,那种带有劣质科幻大战模拟音的空洞端子令人失望透顶。专辑销量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滑铁卢。
《Flash Gordon》仅是Queen低潮期的开始,而后专辑销量的下降,是的Queen在1982年决定临时解散,Queen的各个成员业发展起自己的事业,Brian May和Freddie Mercury都发行了个人专辑,Roger Taylor也组建了乐队The Cross并担任主唱。这一时期,三位成员皆有不俗成绩,但与Queen乐队的辉煌相比,还是不值得一提。1985年的Live Aid成为一个契机,Queen重聚了。Live Aid中Freddie的风头盖过了所有人,Queen在那场经典义演中的表现,也成为其低迷80年代一个可贵的亮点。
纵观Queen的80年代,可以体会到俗话“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贴切。尽管专辑成绩欠佳,Queen的一系列演唱会却大放异彩,他们用事实证明了,他们是为数不多的拥有无敌现场的乐队之一。Queen70年代演唱会不多,值得一提的是1974年彩虹演唱会。诡异幽暗的灯光,精致的服装,尚且年轻的四人旺盛的活力都显得这场演唱会无比唯美。而Queen80年代演唱会却更为出彩。
Freddie此时的嗓音状态已不如从前,演唱会上高音部全部做降调处理(鼓手Roger Taylor的高音倒是飙的肆无忌惮),但这丝毫未减损他的风采。Freddie Mercury,这个私下里有些腼腆的男人仿佛在舞台上才能找回他另一个自己——疯狂,妖娆,富有表现力与无限的活力,可以一次次掀起全场狂潮——这些在Queen的几场著名演唱会Live in Wembley,Live in Budapest都有体现。这一时期,他们在亚洲、南美也都进行了大规模巡演,比如Magic Tour,We Will Rock You等等。可以说,Queen八十年代的LOGO便是Freddie Mercury高举话筒的样子。
1987年,Freddie Mercury与西班牙著名女高音Montserrat Caballé在巴塞罗那的拉尼特音乐节上共同演绎了经典曲目《Barcelona》。这首歌由Freddie所做,完美的融合了摇滚的激昂与美声的高贵唯美。这位张扬的摇滚主唱破天荒的穿上了蓝色的礼服,与Caballé携手演唱了它。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原本要将《Barcelona》定为该届奥运会的主题曲,但由于Freddie在1991年便与世长辞,临时取消了这一决定,这引起Queen歌迷的强烈不满,Caballé本人也决定拒绝出席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开幕式。然而,多年以后的无数次最佳奥运歌曲评选中,《Barcelona》都名列前茅——所有人已然将它视作那届奥运会的主旋律。
[编辑本段]消逝
然而此时的Freddie已经接到死刑的宣判,他患上了艾滋病,时日无多。
很多人用“回光返照”形容Queen1991年发行的专辑《Innuendo》。Innuendo,讽刺。这张给人以皇后华丽王朝复兴希望的专辑却是一份遗书,它拥有《A Night At The Opera》的恢弘与华丽,也有着自身深沉黑暗的内核,同名歌《Innuendo》的迷幻感觉令人内心恍然——听这首歌时你会忘记你置身的环境,溺进一种幻境中,Freddie以一个末世先知的身份吟唱着。而据称是Freddie遗作的《I'm Going Slightly Mad》中却透出令人心悸的讯息——他似乎已经超然脱世,整首歌浸透着一种诡异与癫狂,I'm Going Slightly Mad,渐入癫狂。
上帝要毁灭一人,必先令其疯狂。
《Innuendo》口碑与销量上的双丰收没有减缓死神逼近的步伐,1991年11月24日,Queen主唱Freddie Mercury因艾滋病引发的肺炎与世长辞,享年45岁。
Freddie的葬礼由英国乐坛教父Elton John主持,成千上万的歌迷为Freddie送行,送葬的鲜花堆积如山。
当Elton John把一朵玫瑰轻轻放在Freddie的棺木上时,我们知道,一个时代结束了。
Queen,这支独一无二的艺术金属大师级乐队,这支在全世界拥有无数歌迷(在亚洲美洲的影响力已经超过Beatles)的乐队,这支见证摇滚兴衰,做出无数开创,给与我们无数惊喜的乐队,它的历史终结于1991年。
但请记住,Queen这朵艳丽花朵,永不凋零。
[编辑本段]后序
1992年,由Queen其余三位成员发起的“纪念Freddie Mercury演唱会”在伦敦温布利体育场举行,重回温布利,那个1986年Freddie穿着经典黄色外套引吭高歌的地方。一切物是人非,斯人已逝,取而代之的是众多圈中好友的鼎力演绎,其中不乏摇滚乐坛举足轻重的地方。那种气氛,悲鸣与激情交织的人群的欢呼,是无法用任何文字描述的,歌迷们依旧高举着写有Freddie名字的气质大声喊着他的名字,Brian哽咽地唱着《Too much love will kill you》,Robert Plant,这位led zeppelin乐队主唱也到场了,led zeppelin是Freddie生前的偶像,而Robert Plant此时却唱着Freddie的歌,以缅怀逝去的他…… (“纪念Freddie Mercury演唱会”吧内完整版视频及曲目表在此,感谢吧友“夜晚早安”的上传:http://tieba.baidu.com/f?kz=373744252)
Freddie去世后,贝司手John Deacon退出Queen,决定金盆洗手,尽管后来也小试牛刀了几回,但总体已经退出乐坛。吉他手Brian May自行单飞,鼓手Roger Taylor与乐队The Cross继续发展。
1996年,Queen最后一张专辑《Made In Heaven》依照Freddie遗愿发行。专辑是Freddie在病床上录制完成的,浸透他最后的悲鸣。专辑一经上市,被抢购一空。
1998年,吉他手Brian May、鼓手Roger Taylor与贝司手John Deacon推出纪念Freddie的单曲《No One But You》。
进入新世纪,Brian May与Roger Taylor再度合作,与原Bad Company主唱Paul Rodgers一同以“Queen+Paul Rodgers”名义巡演,2008年推出新专辑《Cosmos Rock》。这张专辑是Brian May与Roger Taylor音乐生涯新的篇章,但已于我们熟知的那个Queen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