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上海有很多路是以其他城市或地区命名的?

2024-11-08 04:50:05
有1个网友回答
网友(1):

在抗战胜利前,上海大部分市区是各列强的租界,地名都按各自规则命名,主要是外国人的人名命名,如著名的“霞飞路”“极司菲尔路”之类。

国民政府只好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在租界外的今天的五角场一带规划“上海新都市”以五角场为中心,建设放射状路网,放射线道路以“政”字为字首命名,如政法路、政修路等,放射网道路以“国”字头命名,如国定路、国权路等。但这个“新都市计划”因抗战等原因被搁置,只留下一些残缺不全的道路网。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收回列强租界,上海全城归于一统,那些带有殖民地色彩的道路名无疑要改掉,因此采用了以全国省市县地名命名全市道路名的方式。

而且不同区域的道路命名是大致与这些市县在全国的位置是对应的,如东北部的杨浦区街道名大都以东北地名命名,西南部的长宁徐汇区街道名大都以西南地区地名命名。

市中心区一些南北向道路则命名了各省的名称。 

少数街道是按原来固有地名命名的,如徐家汇路,杨树浦路,七浦路,肇嘉浜路等。

还有就是今天豫园,文庙一带,中华路,人民路围合的部分是以前的上海县城,不属于租界范围,里面的道路命名都是有历史的如文庙路、尚文路、旧校场路等。 

还有部分道路是按当时国民政府要人名命名的,如淮海路1945年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命名为林森路,1950年被改为淮海路,纪念的是淮海战役的胜利。 

建国后重新命名了一些道路,如人民路这种地名有很明显的时代标志。 

开发浦东时,大都以山东地名命名道路,主要一是山东在华东,二是原来命名的道路山东地名较少。

这是当时的国民政府对道路命名的一种方案为基础制定的,没有特别的指向,主要道路多采用主要的省市名。 

这些路名,解放后变动也不大。 

解放后,新政权要对上海的路名要进行改置,后来的大量全国地名路名就是这样出现了,当然也保留了一些原有的路名,如中华路就是原有的路名。

一般而言,上海道路的地名是与全国的省份的各大体方位大致相同,如我国的东北省份在东北方向,反映在上海的地名上也在上海的东北方向。松花江路,鞍山路等,在杨浦区--在上海的东北区。 

还有上海地名的命名规则是,纵向(南北走向)是省的名称,横向(东西走向)则是省以下的市、地区、县的名称,如南京路,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延安路等是横向,而四川路,江西路,河南路,福建路,浙江路,贵州路,广西路,西藏路纵向。

当然也有特例,如广东路它是省名的路,但它却是横向。 

这规则在后来的运用上,基本上是这样的,可能特例会比较多。

如成都路它是纵向的,但按规则它应该用在横向的路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