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无论长相如何、年龄多大,他的一言一行,都能看出其文化的高低,不同的文化层次,反映出不同的行为习惯,语言表达能力,办事能力等,所以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要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来熏陶和培养他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来自家庭的教育,其次来自学校的培养,在一点来自本身。那么丰富文化底蕴靠什么,靠日积月累,不断的学习,即厚积而薄发,那么学习怎么学,首先来自书本,来自生活。对儿童来说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主要靠老师的培养,从老师的行为习惯中潜移默化,形成“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养成自己的性格,走向社会,去实现人生理想,此时的文化底蕴并不能决定人的一生。对成年人来说,并不能满足这一点知识,还要不断的学习,多读书、多思考,读书求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唯有积累,才能感悟;涉猎既久,才可融会贯通。
读书必须有胆识,有眼光,要带着疑问去读书,要带思想去读书,正如鲁巴金所说:“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在积累中感悟,在感悟中寻求突破。佛家偈语:“到处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读书就是要表现出追寻之恒、意愿之坚,这样才能获得完美与欣喜。读书固然有种种之艰辛,或遭冷落之孤独,或流泪之辛酸,但只要我们确有值得追寻“那人”,而且知道她在“灯火阑珊”之处,在经过“众里寻他千百度”之后,就能够获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一日。这就是读书的最终归宿,这就是读书至完整、至美善、至真实的最高境界,只有如此,人的文化素养才能提高。努力去实现读书的三种境界,中国近世杰出的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这样的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我想,成就大事业大学问是这样,读书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读什么样的书,成就什么样的事业,成就的大小也不尽相同;读书的态度怎样,决定你的思路也不尽相同,最终千差万别。总之,文化底蕴的深厚决定了人一生的各种行为和习惯。
如何提升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