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的区域教育创新

2024年11月22日 02:26
有1个网友回答
网友(1):

(一)创新制度设计
一种理念,不能变成一种制度,它行而不远,行而不久。制度建设比经济杠杆更重要。有什么样的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产物。制度不一样,激励机制不一样,就会产生不同的绩效。没有完善的制度,只有发展的制度。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践行教育生态观的理念,创新制度设计,关注“生命观、人本观、民生观”,优化系统功能,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进行直属单位体制改革。将进修学校、教研室等9个单位的行政职能剥离出来,整合组建成教育研究发展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社区教育中心、教育后勤服务中心和会计核算中心,以中介、服务功能替代原来的行政职能,从根本上确保教育服务落到实处。
首创督评“一室两中心”的组织架构。成立区督导室、学前教育督导评估中心、社区教育督导评估中心,逐步完善适合下城终身教育体系的督导评估体系,开展教育发展性评估、教育质量增量评估。
构建全国首家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体系。区段激做政府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教育、财政、人事等10个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成员,教育局主要负责人任监测中心主任,建立教育科学发展观,构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科学分析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亚太地区社区学习资源中心永久落户下城。召开社区学习资源中心建设国际研讨会,就筹建组织管理机构、资源整合等问题进行了研讨,搭建社区学习的网络平台。
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着力建设学校内部自主发展机制,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定位与职能,规范学校与政府、家庭的关系,促进学校依靠政府、服务社会、提高教育为民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构建新型政校关系,形成校本管理体系,建设现代学校文化,完善学校评价体系,健全社会参与机制。
(二)创新行动项目
创新行动项目,体现了教育生态观所倡导的个性化、多样化、国际化价值取向,实现教育项目优质化,寻求教育功能最大化。高位运作,重心下移,稳步推进,彰显特色。
项目一 名校集团办学,扩张优质覆盖
名校集团化建设。为了尽可能解决“择校难”,做到教育均衡化、优质化,将“源于母体、别于母体、优于母体”的生态理念融于一种崭新的“嫁接办学”模式。尝试在输出“名校”优质资源的基础上,进行适时适度的扩张,同时这种扩张是尊重个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嫁接出具有生命力的子体,再将新子体培育成新母体,拓展各类优质教育,形成具有名校优势的“优势集”和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群”。联盟办学,强调“平等、互生、共荣”;移植办学,着力突破名校原有的发展瓶颈,强调的是品牌的整体移植。逐渐形成“聚变—裂变—再聚变—再裂变”的再生性教育生态发展模式,成功架构名校(园)集团化办学“下城模式”。在解放思想大行动中,进一步开拓名校集团化办学思路,首次推出优质学校、特色学校集团化模式,即优特学校集团化模式,并成立全省首个联盟式特色教育集团。至此,我区名校集团化覆盖率为100%,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为95%,惠及3万多名学生,成为全省推进名校(园)集团化战略力度最大、效果最好的城区之一。
名、特、优组织建设。教育生态观的“多样性”,关注和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基本的教育握衡公平进而跃向“有质量的教育公平”。在区域推进名校集团化的背景下,名、特、优组织建设,推动每一所校(园)都努力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取胜。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办学优势的公办、国有民办、社会力量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外来务工子女专门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寄宿制、走读制、小班化等各级各类学校,形成多样化办学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差异竞争、共生共长的良好格局,不断满足老百姓优质化、个别化的教育取向,孩子就近入学的条件逐年成熟,从2003年-2007年,区内择校率逐年大幅下降,铅返老百姓对教育的满意度逐年提高。
项目二 特色品牌创建,呈现多样优质
千校一面,万人同语,整齐划一,没有韵律,是思想的弱化,思想的僵化,思想的缺席,是教育的天敌。教育的同质化、单一化将使教育生态失衡。特色,是品牌的基础,是教育品牌的具体呈现方式。一个优秀的教育品牌,本身就是特色资源的聚集。只有发展和培育真正以特色取胜的品牌,形成差异,才能够真正满足人民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差异性的核心特征,使教育特色品牌建设战略成为实现教育多样性,营造高品质教育生态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根本意义在于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和谐。
下城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积淀,经过教育生态理念的多年实践,以及2006“下城教育文化年”、2007“教育特色品牌建设年”的挖掘和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特色品牌知识、经验和人才,形成、打磨了一系列原创性的品牌。如,“三满意”争创活动、月评季考制度、直属单位体制改革、教育超市、教育公园、欢乐广场月月演、收费阳光工程、梯级名师培养、主粮+杂粮培训、三单培训模式、名师共享制度、初中教育高地、托幼一体化工程、幼儿办学“零无证”、市民大课堂、督评“一室两中心”、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携手“1+6”系列活动等品牌。
项目三 提升队伍涵养,打造优质群体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在更加坚定地走教育生态发展之路的首要前提下,我们坚持走队伍内涵发展之路。局班子、基层单位班子空前地清醒、理性,这是固本之基,是发展之源。涵养队伍,必须营造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教师不断自我提高、完善的生态环境。以教育“生命观”的理念来对待教师,不断消除职业倦怠感,提升幸福感。重心下移,关注一线普通教师的成长,优先保障发展北部地区教师,加速均衡,着力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实行“培训机构出培训菜单,教师自选培训菜单,教育局出钱埋单”的“三单”培训形式;构建“主粮+杂粮”的培训知识体系,围绕专业内容和综合内容开展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实施“梯级名师培养”工程,激发下城每一个教师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每一层次教师成长搭建更宽广的平台和更高层次的目标,激活整体教师素质不断抬升,作用于优秀师资的扩张再生,涵养名师群;实行“名师共享”,促进学校间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效益的最大化;首推对外“课题招标制”, 推出重大应用性综合改革课题,面向全国教育部门和个人招标;开展“校园因你而美丽”——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活动,关注下城教育的一线教职工、学生、家长,传递对每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深深敬意。
项目四 倡导草根研究,创建“学术之区”
创建“教育学术之区”是实现教育向优质化发展的具体举措。我们对“教育学术”进行泛化、浅化、本土化,对教育学术的概念进行一次思想的解放:凡有作用于教育教学,以及教育管理改进、革新,有利于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成长的学习、思考、研究、笔录、著作等活动,均为学术行为。学术是参差多态的,参差多态就能各有所长,各尽所能,参差多态的是幸福的,是充满希望和梦想的。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草根研究”是最富生命力的研究,推进“草根”专项课题研究,是学术研究“重心下移”的自然趋势。
“草根”专项课题研究。提炼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一切成功的经验、体会和做法,积极倡导教师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研究,在反思中成长,鼓励教师深度思考。
“学术大讲堂”。注重发挥各层次教师的积极性,大力倡导一线教师走上“学术大讲堂”,努力为他们搭建交流、展示的舞台,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养。
项目五 拓展发展视野,强化交流合作
一个系统要走向有序,其必要条件之一就是系统开放,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要通过开放的有序、涨落的有序、远离平衡态的有序,实现系统新的有序状态。教育系统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需要以开放交流为重要手段,合理引进,充分交流和利用外在资源,使教育走向进步和有序。教育系统要保持生机、活力和繁荣发展的势头,必须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大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区域教育生态的开放,是择优的开放,必须进一步面向区域教育系统外。
现代社会已经不是个人英雄的时代,需要借力,需要团队。所谓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借力发挥,借力是开放的发散性思维,不求所在,但求所用。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合作开设“高访班”;成立全国惟一一个区域性APEID中心;自2003年始,每年举办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国际教育创新大会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下城的常设性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