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用“狼烟四起”来形容战争开始,权威辞典对狼烟的解释是“用狼粪烧出来的烟”。如果你看过《狼图腾》这本书的话你就会怀疑词典解释的权威性。以下是我摘抄的原著的一部分: 这个简单的事情,实际上并不简单。几千年华夏民族农耕文明的扩张,把华夏狼斩尽杀绝,汉人上哪儿去找狼粪?拾粪的老头拾得都是牛羊猪马狗粪或者是人粪,就是偶尔遇见一段狼粪也不会认得。 陈阵坐在高高的“烽火台“上,凝神细想,思路继续往纵深延伸。慨然狼烟肯定不是狼粪烧出来的,那么古代烽火台上燃起的冲天浓烟为什么叫狼烟呢?狼烟这两个字确实具有比狼群更可怕的威慑力和报警作用,而狼烟肯定和狼有关。狼烟难道就是警报“狼来了”的浓烟?长城绝对挡得住草原狼群,而“狼来了”这三个字中的“狼”,实际上不是草原狼群,而是打着狼头军旗的突厥骑兵;是崇拜狼图腾,以狼为楷模,具有狼的战略技术,狼的智慧和凶猛性格的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等的草原狼性 骑兵。草原人从古至今一直崇拜狼图腾;一直喜欢以狼自比,把自己比作狼,把汉人比作羊;一直凭以一挡百的豪气藐视农耕民族的羊性格。而古代华夏农耕民族也一直将草原骑兵视为最可怕的“狼”。“狼烟”的最初本义是因该“在烽火台点燃的,警报崇拜狼图腾的草原民族骑兵进犯关内的烟火信号”。“狼烟”也压根儿就没有一点关系。 他忽然想到,也许世界上只有汉语中有“狼烟”这一词。普天之下,鼠最怕猫,羊最怕狼。将“狼烟”作为最恐怖的草原民族进攻的象征,暴露出汉民族的羊性或家畜性的性格本质。自从满清入关以后,由于游牧的满族热爱草原,懂得草原,因而暂时弥合了草原与农耕的矛盾,狼烟渐渐消散。但是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深刻矛盾并没有解决。不懂草原的汉人重新立国以后,狼烟彻底熄灭了。可是农耕民族垦荒烧荒的浓烟却向草原燃烧绵延过去。这是一种比狼烟更可怕的的战争硝烟,是比自毁长城更愚昧的自杀战争。陈阵想起乌力吉的话,如果长城北边的草原变成沙地,与蒙古大漠接上了头,连成了片,那北京怎么办?陈阵心中长叹,要让千年来一直敌视草原的农耕民族热爱和珍惜草原,可能要等到长城被超级大漠掩埋以后才有可能。农耕民族是不见海枯石烂不落泪的民族,满族入住中原后,逐渐被农耕文明同化,封关禁海,关起门来自吹自擂,抵制西方先进文明,就是不肯改革维新。
狼烟,在辞典中最初释意是用狼粪烧出来的烟。古代烽火台,多建立于边疆荒原,物资奇缺,引火物只好使用狼粪。盖因为烽火台边荒凉无比,通常引火所用牛粪亦难以得到。戍边的将士只好在山间捡的狼粪充当牛粪引火。由于这样的特殊引火方式,边疆烽火亦叫作狼烟。 狼烟的最初本意应该是“在烽火台点燃的、警报崇拜狼图腾的草原民族骑兵进犯关内的烟火信号。”古时蒙古人认为自己烧狼粪就像烧羊毛毡,冒出的烟是浅棕色的,比干材堆烧出的还要淡。摘自《狼图腾》
狼是古代匈奴、突厥、吐蕃等 少数民族的图腾,其军队被中原人称为“狼兵”,所以为中原报警的 烽火被称为“狼烟”。
烽火到底用的什么燃料?用的是柴薪。荒漠上生长着胡杨、红柳、 罗布麻、芨芨草、白茨、骆驼草、甘草、旱芦苇、梭梭等,这些都可 做燃料。河西各地文博部门从烽火台上下收集到的烽薪是不少的,有的烽薪还保留着明显的燃烧痕迹。嘉峪关市长城博物馆就有这样的烽 薪展品
我觉得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