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居民消费状况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民众消费重点是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为主;90年代,食品、衣着消费支出比重下降,家用设备支出比重增加;到新的世纪,像洗衣机、电冰箱这样的传统家用设备支出比重也已大大下降.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状况如何?其结构变动有何特点?搞清这些问题,对宏观经济决策、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近几年统计资料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
消费结构是指某项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其中恩格尔系数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极为重要的指标,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划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在50%-59%为温饱,在40%-49%为小康,在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根据以上标准,我国城镇居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是在1995年末期下降到50%以下的,1999年继续下降到41.9%,2000年下降到40%,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食品支出2014元,在支出比1993年增长1.90倍的同时,恩格尔系数从1993年的50.13%降到了37.9%。尽管恩格尔系数持续平稳下降,但跟西方富裕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美国八十年代的恩格尔系数平均为16.45%,日本九十年代平均为24.12%。
根据近几年居民在食品方面的支出数量特点,可以把居民消费结构分成三个阶段:1993年和1994年分为第一阶段,这阶段恩格尔系数大于0.5; 1995年至1999年为第二阶段,这阶段恩格尔系数呈明显下降趋势,介于0.4-0.5之间;2000年和2001年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恩格尔系数低于0.4。这三阶段各有特点区分明显,充分地表明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食品消费质量提高,衣着消费支出比重下降
食品消费水平由过去简单的吃饱吃好,转变为品种更加丰富,营养更加全面。一方面由于食品供应的日益充足,2001年我国水果产量6658万吨,是1993年的2.211倍;油料产量2864.8万吨,是1993年的1.588倍。另一方面由于在外饮食的增加,粮食消费比重减小,购买量大幅度下降。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粮食79.7公斤,比1989年下降40.5%;人均购买食用油8.5公斤,比1989年增长37.5%;购买牛羊肉、家禽、蛋类、鲜奶、干鲜瓜果等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在外饮食达到人均314.2元,比1989年增长4.7倍。
衣着是两项基本生存资料之一, 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衣着支出534元,比1993年增长1.775倍,它的消费比重2001年为10.05%,由1993年的14.24%下降了4.19个百分点;衣着消费向时装化、名牌化、个性化发展的倾向更加明显,成衣化倾向成为主流。
从衣着和食品消费比重的下降可以看出城镇居民满足基本生活的支出并没有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这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满足吃、穿为主的生存型消费需求阶段已经结束,逐步向以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的阶段过渡。
用品消费增长减缓,主要耐用消费品趋于饱和
2001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和洗衣机数量分别是81.9和92.2,比1993年增长1.44倍和1.07倍;拥有彩色电视机121台,比1993年增长1.52倍。上述数字表明主要耐用消费品逐步饱和,城镇居民家庭中用品消费特别是购买耐用消费品支出增长势头逐年减缓,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耐用消费品支出390元,比2000年下降3.9%,表明用品消费已经不再是人们消费的重点。
但我们还应注意到在传统电器降温的同时,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一些新兴的家用耐用品正在取代传统电器的位置成为现阶段的“消费”热点。如:电脑、空调等。移动电话每百户拥有量从1997年1.7部到2001年每百户拥有34部增长20倍,增长幅度最大;在短短的五年间家用电脑的拥有量从97年的2.6台到2001年的13.3台增长5.12倍,2001年空调拥有量为35.8,比93年增加15.36倍。这充分证明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转变,新的世纪像洗衣机电冰箱这样的传统家用设备支出比重步入衣着消费的后尘,正在逐步下降。
交通通讯支出持续增长,支出比重变化最大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电子通讯、家用汽车价格的下调,移动电话及家用汽车已成为我国近几年形成的新消费热点之一。从趋势上看,这方面的消费需求将会持续旺盛。
调查显示,2001我国城镇居民交通通讯消费的比重为8.61%,比1993年上升了4.79个百分点;其中,2001年城镇居民交通消费的比重为3.31%,比1993年上升了0.82个百分点;通讯消费的比重为5.30%,比1993年上升了4.0个百分点。
住房消费比重上升较快
居住方面的消费比重大幅上升,这是与我国住房及配套的工资制度改革紧密相关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体系的逐步健全,住房的商品化、货币化程度也进一步提高。人们用于改善居住环境方面的支出也呈较大幅度的增长。所有这些,都将导致住房消费比重上升。
最近,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在全国57个城市对2.28万名城镇居民进行了买房意向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房改政策对住房需求的拉动效应已经基本释放,城镇居民中有74%的人拥有了自己的住房。51%的人是为了扩大居住面积和改善居住条件,这说明城镇居民对住房的需求已开始从“有房住”向“住好房”方向转变。
医疗及娱乐教育文化消费比重上升趋势明显
医疗制度的改革也导致人们用于医疗的支出增加,绝对支出额和支出比重都有上升趋势。2001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医疗支出343.3元,比1993年增加6.03倍;娱乐文教也是近几年来增长较大的一项。2001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娱乐文教支出为690元,1993年仅为194.01元,从1993-2001年,其所占比重从9.19%增至13.00%,绝对支出增加3倍多,教育投入的增加一方面表明了家长对子女教育投入的增加;另一方面还反映了整个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娱乐投入的增加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反映出人们收入的增加。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居民消费增长点在居住、交通、通信、医疗以及娱乐教育方面。而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为主的消费结构已经被取代了。而以人力资本投资的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的新消费结构正在形成。但更健康的消费结构由于受到消费观念、国家政策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制约,还没有完全形成,就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改革现行消费体制。我国消费体制改革滞后,制约了消费结构的转变,割裂了巨大的市场消费需求潜力与现有供给能力之间的联系。在城镇住、行的消费方面,福利型、供给型和集团型的消费方式至今仍未彻底打破,用于住、行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仍未完全纳入个人商品消费领域,使这两个方面的消费需求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从而围绕住、行的相关产业不能得到充分发展。
2.推行鼓励消费的政策。加快费改税步伐,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体制,千方百计降低住房、汽车等高价值商品的价格。彻底整顿土地转让价格和拆迁补偿费,清理各种摊派和收费,规范住房成本构成,切实降低房价。放开住房二级市场。取消对汽车的各种不合理收费,积极推进燃油税改革进程。放开轿车价格,鼓励企业竞争。
3.扩大就业渠道。制定再就业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措施,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积极促进其再就业,增加他们的家庭收入。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消费信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标志和条件,也是提升居民消费结构的重要前提。
http://www.bjstats.gov.cn/zwxx/wzxw/zzwz/200308080006.htm
进入21世纪,我国的居民消费倾向较20世纪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未来居民消费将如何,本文作简要分析。
一 消费模型建立及发展变化轨迹的探讨
1.国民生产总值的预期。要预测未来居民消费,必须先预测未来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经济动荡、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处于关键时刻的大环境下,要预测国民生产总值是一项很难的工作。权威人士经过对样本的观察发现,在正常情况下,中国国民收入呈近似指数增长。施发启预测中国GDP的增长率在1998~2010年分别为8.20%、7.71%、8.71%、10.79%、10.16%、8.33%、8.56%、8.55%、7.87%、7.71%、7.30%、7.36%、7.85%(施发启,1996)。Lawrence. J. Lan也曾预测“1993年中国实际GDP增长将保持强劲势头,接近13%, 但其很快就会平缓下降,保持近似于8%的增长速度”(Lawrence.J.Lan,1994)。 再结合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目标导向,“到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及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现状,确定理想预测方案:2001~2005年为8%左右,2006~2010年为7%左右,2010~2030年为6.55%左右,2031~2050年为6%左右。根据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基数,可预测表1。
表1 未来中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测
年份 2005 2010 2030 2050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134076 188049 662618 2125105
2.消费额的预测。由于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较多,包括人均收入及构成人口数量、增长速度、技术水平、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消费政策等。但基本因素还是人均收入水平,因此,可选用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模型作为消费结构预测模型,其模型为:
C=α+β·NI+γ·C-1+μ模型中C表示当期消费额,NI表示当期国民收入,C-1表示前期消费额,β表示短期边际消费倾向,μ表示随机误差,α为一常数。根据1979~2000年时序资料参数及用Durbin-Waston检验,(D.W=21.1733)得出预测模型为:
C=148.3407+0.4083NI+0.4156C-1+μ
预测结果见表2
表2 未来中国总消费额的预测
年分 2002 2005 2010 2030 2050
最终消费额(亿元) 63178 78611 105663 356131 1090243
由于消费额由居民消费额和社会消费额构成,居民消费又可分为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两种消费。出于一种愿望——城市化目标导向,认为城乡差别将会缩小,以下选定未来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额的预测方案为:2001~2005年为215%、65%,2006~2010年为212%、70%,2011~2030年为205%、75%,2031~2050年为200%、80%,预测结果见表3。
表3 未来政府消费额和城镇、农村居民消费额预测
年份 2005 2010 2030 2050
政府消费额(亿元) 13189 16525 49368 143057
居民消费额(亿元) 65422 89138 306763 947186
人口预测(亿) 13.4188 13.9394 15.6227 15.8873
居民人均消费额(元) 4875 6395 19636 59619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额(元) 10481 13557 40254 119238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额(元) 3169 4477 14727 47695
从发展趋势来看,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化绝大多数符合生活消费的一般规律,整体消费结构朝着优化方向发展,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消费将出现许多消费热点。
二 居民消费热点展望
由于消费品和劳务丰富多彩,购买力流向相对分散,居民消费更趋于理智,消费热点不可能像过去那样排浪式的增长,在时间上可能出现渐进的特点。商品品种的相对分散,城乡、地区之间消费热点交错出现,不会高度集中,其消费热点主要表现为:
1.住房消费及围绕住房消费的室内装饰。住房不仅是基本的生存资料,而且是重要的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国家制定的住房商品化的政策,势必导致住房消费的稳健增长,而且随着居民生活水平预期的提高,他们会更加讲究居室环境优美、舒适及情调。居民住房消费热的结果是带动一个较长的产业链,使民用建筑业成为一大支柱产业,并带动诸如建材、冶金、机械、化工、林业、室内装饰业及家用电器业的发展,同时也扩大了就业。
2.旅游消费。旅游消费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将随着国家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的发展成为人们消费生活的一个亮点,未来学家约翰·托夫勒指出:人类社会的第三次浪潮是服务业的革命,第四次浪潮是信息革命,第五次浪潮是娱乐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据旅游专家研究发现,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国民收入达到400美元时, 就会萌发国内旅游欲望;人均年收入达到800美元时,出国旅游将提到日程上来, 依上面分析,未来中国居民的收入远要超过此数。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是极好的佐证,旅游业创汇收入从1996年的几亿美元增至现在的几百亿美元。旅游消费的兴起吸收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增加了收入,地区经济文化得到了协调发展。
3.信息消费。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家用电脑及宽带网将逐步得到普及。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很高的关联度和附加值,能带动机械、电器、新型材料等十几个产业。我国“九五”时期对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随着人口消费基数的增大,必将对消费、生活产生更大的变革。
4.文化教育消费。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智力已成为决定性因素,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广大居民对文化教育重要性认识的提高,文化教育的福利性逐步减少,市场化、货币化比重逐步提高,文化教育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文化教育消费成为热点势为必然。
5.交通工具消费。未来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城市空间扩大,客观上要求居民拥有自己的交通工具。现在,许多国家已把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我国的汽车也必将成为居民的消费热点。但自行车消费和摩托车消费也将长期存在。
6.农村居民消费热点展望。目前虽然我国农村还没有出现明显的消费热点,但家用电器等耐用品的普及将成为可能,其原因一是我国农村居民的耐用消费品人均拥有量起点较低,市场容量大;二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将有较大提高;三是农村居民消费环境将不断得到改善。
三 居民消费市场条件利弊因素分析
1.居民消费市场特点
(1)一国多市。北京人首选巧克力是英国的德芙, 广州人则青睐从欧洲大陆进口的Ferrero Rocher。这种喜好上的差异不仅是价格和品味的差异,更是两地的文化差异。此外,由于我国居民购买力相差较大,在各地推介的产品种类、营销策略等也因地而异,所以出现一国多市实属正常。
(2)超市旺过因特网。尽管中国目前有1000万因特网用户, 但对人均收入不足1000美元的居民来说,计算机相对价格过高,上网费还太费,大多数家庭不能把它列为经常开支项目,因此,一段时间内,我国网上购物还难以大规模开展,传统的超市还有着大的发展前景。
(3)个性消费时代到来。个性消费是人们要求自己所使用的产品能够打上自己的烙印,让产品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志趣和心情,或者虽不能自主设计产品,但至少产品的某一部分可以自由地设计和变化。其所以出现个性消费,一是由于人们的消费档次大大提高,赋予产品以“文化色彩”或“情感色彩”,能体现主人独特的修养情操;二是由于买方市场出现,产品供大于求,消费者可以在众多产品中挑来拣去;三是人们回归天性,“自己的”意味着自豪、品味、自主,这是人之天性,它体现在消费上,就是“个性消费”。
(4)消费者素质有待提高。消费者的素质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知假买假,知差买差;二是购买知识缺乏,成本意识淡薄;三是有法不依或不懂法;四是银行储蓄情洁浓厚,这些问题的存在较大地影响我国市场发育的程序和市场化进程。
2.目前我国消费市场运行的有利条件
(1)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现状。一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增长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居民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而且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一是居民消费地位的变化。在客观上已经从经济末梢变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结构调整的先导。第二是消费模式变化。已从实物化、福利性、静态式、听命于政府化安排,转变为商品化、动态化、市场化、自主化、取决于货币化收入的新模式。第三是城乡消费结构变化。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食物消费明显改善,食物以外的消费数量增加、质量提高、选择性增强、结构多样化。物质消费之外的文化教育消费占据了第二位。第四是城乡消费习惯、消费方式、消费观念的变化,开始从自我积累型转变为量力而行的适度消费和信贷消费。二是买方市场格局呈常态之势。在微观上,意味着消费品的制造商和销售商进入了长期的微利时期,经济增长不可能再指望消费膨胀来拉动,促进消费也将不在是权宜之计。三是动态化的高中低三大收入——消费群体日益明显,形成了消费层次多样化中的三大轴心。社会差距在进一步扩大。
(2)我国消费市场运行的有利条件。近几年,在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增长的指导原则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拉动消费,刺激消费的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必将发挥其积极作用。
一是银行信贷业务健康有序发展。扩大消费信贷的规模和品种,促进和规范了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第八次下调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改变储蓄——消费比例,征收利息税,刺激储蓄资金向消费品市场分流,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增加了我国居民的消费信心。通过延长贷款期限,降低贷款利率,加大了对个人购房的支持。
二是调整居民收入政策。从1999年7月1日起,国家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保障,这三条社会保障制度线水平提高了30%,同时还实施了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大幅度提高工资及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待遇的政策,使收入大幅度增加的人数超过1亿人以上。这一措施对于提高居民即期收入,改善居民的收入预期,促进经济的增长起到积极作用。
三是发行国债有利于居民消费增长。国家增加对固定资产的投资措施使大量新增投资资金进入经济运行,对活跃经济、带动消费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是房改政策出台。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各主要大城市住房二级市场的开放,减免个人住房交易中的有关税费,使居民个人购买住房的比例上升。并改善家居环境、家庭装饰的愿望十分强烈,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五是假日经济的推动。国家实行“五一”、“十一”放长假的政策,产生了收入增加的直接效应,使旅游、交通、商业及相关经营部门收入实现大幅度增长。企业效益改善,职工收入增加,其间接效应是旅游、交通、商业等经营部门因收入提高而增加消费支出。
六是物价下降幅度减缓,部分省、市出现正增长。国家取消了通货膨胀时期出台的抑制消费的政策,这样消除了居民持币待购的心理,促进消费市场活跃。
此外,高校的扩大招生,也将增加我国居民的教育支出。
3.消费市场运行的不利因素
(1)目前我国的消费率明显偏低。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79%。在所统计的36个国家中,只有8个国家的消费率水平低于70%。20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一直在60%左右被动,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究其原因主要与居民预期心理不佳,消费品生产和消费的阶段性、经济发展速度下滑、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不大有关。
(2)加入WTO对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品市场存在影响,具体表现在:一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消费品和服务源源不断涌入我国,促使消费总量的增长,加速国内消费品高价格体系的解体。二是加剧国内消费品市场在品种、质量、价格、信誉等方面的竞争。三是由于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存在消费品市场明显的收入——消费差距,入世会加剧消费品由外部——东部——中部——西部依次传递的“挤压效应”,进一步改变国内原有消费品的流向和地域分布,并有可能加剧省区之间的贸易摩擦。四是消费安全受到新的挑战。五是加入世贸组织使一部分消费者产生降价预期心理,因而作出推迟消费的决策,这对于汽车等商品市场销售影响较大。
(3)我国展开的事业单位改革和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 涉及更大范围的下岗分流问题,事业单位、地方政府机关下岗分流人员和原有的失业、新增劳动力的待业大军,使就业压力加大。导致他们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下降,对即期消费更加谨慎;另一方面大规模人员的失业,其收入相应减少,最终抑制消费的增长。
(4)农民的收入增幅不大。2001 年较前几年是农民收入增幅最大的一年,增幅也只有4%。国家进行了粮食、棉花收购体制上的改革、粮食、棉花价格全面放开,导致农民收入下降。据有关部门测算,仅粮、棉价格下降一项因素,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减少80%左右,全国农民总收入减少近700亿元。在农产品价格走低, 总量过剩的情况下如何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5)收入差距拉大。东部西部之间,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之间,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从业人员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的差距明显。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对消费的需求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居民整体消费倾向下降,一方面低收入阶层有消费愿望而无购买能力,另一方面高收入阶层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消费倾向出现递减趋势;二是新的消费热点难以形成。由于收入差距拉大,各收入阶层的消费重点不一,因而对新的消费热点拉力不集中,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与以前相比难度加大,从而抑制消费需求的迅速扩张。
四 增进城乡居民消费的基本思路
1.培育国内消费需求,调整产业结构。未来国内消费的增长关键是调整产业结构,注重效率,使社会有限的资金倾斜投向对经济增长最有效的产业和产品上。当前农产品和农村工作的一项任务是从调整优化结构,增加农业投入,扩大以工代赈,促进农产品流通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开辟农村居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领域,确保农村居民增收。
2.完善社保制度,强化消费信心。从即期看,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用途不外乎包括投资和消费,而投资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消费。在传统的福利体制被打破,新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完善的情况下,社会保障制度大大限制了边际消费倾向的提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朱庆方说,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一种“低工资、高福利”的分配制度,社会福利由政府统筹统包,使居民在工资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能够感受到社会福利方面收入带来的安全感,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反而较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对旧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较大幅度改革,对居民的消费心理形成了极大的冲击。要改变这种局面应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居民从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中找回消费信心。
3.开拓消费市场,正确引导购买力的流向。消费领域过狭,消费市场过于狭窄,或者购买力流向过于分散都难以形成消费热点。因此对可能形成热点产品的消费市场,要增加产品供应,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供给质量,深入掌握消费者需要的变化和购买力的流向,采取有效手段进行引导。同时企业必须面向市场,发展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以适应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
4.优化供给结构,解决需求断层。由于我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差异。有消费欲望的低收入阶层无力购买生存必需的消费品,而生活需求已基本满足的高收入阶层又无这种消费欲望,只对高档消费品有需求,“需求断层”由此而产生。因此,改善整体消费倾向,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制定消费政策很有必要。目前,高收入群体恩格尔系数已降至15%以下,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对这一消费群体来说,他们更注重商品的精品化、个性化。中等收入群体恩格尔系数在35%左右,正处于从小康向富裕型、从讲求消费数量向讲求消费质量阶段转变,其消费结构开始加快变动、转型、升级。就目前的消费品供给而言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因此,必须化解其供需矛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低收入群体恩格尔系数在50%左右,其边际消费倾向虽然最强,但收入增长缓慢,消费更讲究实惠、实用,改善其消费状况,增加即期收入是关键。
5.增加投资与出口。2001年世界经济环境趋势好, 据统计, 全球GDP由去年的3%提高到3.5%,世界贸易增长由近两年的4%上升到6%至7%。近几年,我国沿海居民受出口拉动的影响, 其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从而带动沿海消费品市场转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内外资金投向西部地区,西部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果说沿海是出口拉动消费,西部则是投资拉动消费。
6.加速推进流通创新。“入世”过渡期把消费品市场培育和流通创新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点,大力改善消费品流通环境,建立现代化消费品畅销体系,积极推动消费品领域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代理制等现代交易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快速发展,迅速提高中国消费品批发业,零售业的现代化水平。在国民经济运行和满足消费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商业企业肩负的经济循环、资源配置、信息导向、风险承担和迎合消费者五大功能,以资本为纽带加快发展。“三跨”式的批发商、零售商集团,即跨所有制,跨地区、跨部门的大型、特大型商业集团,按照“强强联合”的思路,做大、做实、做强。以便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同时利于同国内外消费者、生产者建立更加广泛的服务贸易关系。
综合各方面的分析,未来我国居民消费将保持持续平稳增长的态势,只要政府调整好产业政策、消费政策,克服不良因素对消费市场的影响,确实增加人民收入,那么,我国居民的消费热点和预期是可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