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记忆力发展有哪些规律?

2024年11月18日 17:27
有2个网友回答
网友(1):

儿童记忆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父母亲掌握了这些规律,对培养儿童将有很大作用。儿童的记忆力发展一般有如下规律:第一,大脑正常功能的发挥依赖于由饮食提供的能源和各种营养。科学研究表明,维持正常的脑功能需要足够的含有谷氨酸和磷等在内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当这些营养缺乏时,大脑就会变得迟钝。因此保证营养、不偏食,对学生保持良好的记忆力十分重要。

血糖是大脑细胞直接利用的能源。大脑对血糖波动最敏感,当血糖下降之后,大脑兴奋性随之降低,思维变得迟钝,注意力难于集中。而很多学生和家长不重视早餐,简单应付,甚至不进早餐,这样就难于维持血糖正常水平,进而影响学习。在人体各脏器中,大脑的耗氧量最高。在进行一段时间的脑力劳动后,大脑需要一定休息,降低耗氧量进行氧补充。课间10分钟学生到室外活动,进行深呼吸很有必要。

第二,必须遵循大脑皮层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学习。由于大脑皮层不同部分执行着不同的任务,有很细的分工。当人们从事一种工作或学习时,相应部分的细胞群处于兴奋状态,其他部分则处于抑制状态,工作区与休息区不断轮换,旧的镶嵌式图案消失了,新的图案又形成。这样可使大脑持续保持高度的工作能力。因此,脑力和体力活动交替,不同性质的课程轮换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率、减少大脑疲劳的有效措施。而有些学生复习功课经常一坐就是半天,或整天复习一门功课,往往是事倍功半。

动力定型在学习和生活中有重要意义。它能使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消耗较少的能量,而完成较大量的工作。动力定型具有稳定性,即所谓“习惯成自然”。因此,从小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科学的动力定型,对学生记忆力的加强、学习效率的提高均非常有利。

第三,复习的安排要符合记忆力的规律。记忆和遗忘是有一定规律的。学习后短期内忘得快,忘得多。因此,一定要及时复习,不要过了24小时才复习。根据心理学家乔斯等人的研究认为,日常的学习,五六个小时之后再复习比较合适。另外,人们先后储存的信息是相互抑制的,对于抽象、难懂的东西放在晚上睡觉前复习有利于记忆。

第四,良好的心理素质可加强记忆。乐观情绪对学习和记忆产生的影响为间接的影响。其中很重要的是要有信心,即对自己的学习抱有成功的希望。而对所学的东西存有兴趣会对记忆产生直接的良好影响。一切负性情绪如过度紧张、焦躁、忙乱等不良情绪,都会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记忆效果差。

第五,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即在理解的基础上,综合利用视觉记忆、听觉记忆。此外,比较归类法、提纲摘要法、列表法、图示法、形象法、特征法、最初印象法等学习方法和技巧也都符合人体生理要求的规律。

网友(2):

宝宝的记忆力发展规律
0-7个月的宝宝只能短暂记忆周边事物。宝宝生下来后通过一段时间对周围事物的熟悉,他便可以用感官的方式和身体的体验来短暂地记住他所熟知的东西,这时候跟宝宝联系紧密的人和事,都是宝宝第一时间接触到的能产生记忆的素材。例如,通过声音知道是妈妈,通过气味知道是自己的食物,通过触感知道是什么玩具等。
7-9个月的宝宝能想起不在眼前的事物。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之后,爸爸妈妈、玩具和摇篮等其他事物都在他的脑海里有了印象,这时候不需要任何的提醒宝宝就能记起这些人和事物。这个时候的宝宝,经常出现的一个状况就是“认生”,并且达到高峰。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宝宝的记忆力有了进一步发展,熟悉的人和事物能够给他带来安全感,因此就自然地排除陌生人带给自己的不安。此时,父母不能勉强宝宝,要多陪伴在宝宝身边给他足够的安全感,并多带宝宝出门,多看一些事物,多接触一些人,“认生”的阶段就能顺利度过。
9-12个月的宝宝能够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模仿。通过感知,宝宝开始学习并努力识记这个新鲜的大世界,他经常通过嘴巴、手、皮肤、声音等感知身边的日常事物。此时,让宝宝多进行自由活动就能够有效地促进宝宝记忆力发展。
1-3岁的宝宝开始有了长时记忆。随着身体的发育和脑容量的增加,1岁以后宝宝的记忆力开始逐渐增强,并且有了长时记忆,他们逐渐掌握了经常听见的词汇和母语的基本语法,可以通过词语去理解、记忆更多的内容,并且对自己经历的一些事情以及能接触到的事物保持较长的思维体验。
3岁前后,宝宝的自我意识飞速发展,记忆力从无意识的记忆开始转向有意识的记忆。此时的宝宝记忆力惊人,他们容易通过重复方式机械性地记住他们所接触过的事物。也许他们并不能理解自己记住的东西,但是却能够准确地记下来。这时候有些父母会有意识地进行早期的教育,要求宝宝背一些拼音、词语、口诀等,但是也不要操之过急,如果这些能够适当地增强宝宝的记忆力和滋养宝宝的心灵而不引起宝宝的反感或者拒绝,那么这些训练是可行的;如果宝宝的背诵方式过于机械化,且宝宝的情绪有些抵触的话,那么父母太强硬的态度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