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心理学的学习计划步骤有哪些,第一步是什么,下一步是什么,每一步可以列出来吗?如果可以高分悬赏

如果可以,谢谢大家
2024年12月05日 07:34
有4个网友回答
网友(1):

学习的态度很重要,它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左右学习目标的达成。当然,前提是要有学习的行为,倘使没有要去学习的意思,也就谈不上什么态度不态度。影响学习态度的因素有许多,我以为最重要的是学习动机,至于别一些外在环境之类的影响倒还在其次。中国古来就很有些“凿壁借光”、“囊萤夜读”的激励学习的故事,这也就证明了动机之重要。有那一份切迫的动机造成的可贵坚忍,外在的条件再艰苦,又有什么可惧的呢?

所谓的学习动机,就是为什么去学的那个原因,是驱使人去学的那个动力。但这里面也有分主动和被动的,主动就是自己因为要达到自己心愿的目的,而被动,是要因此逃避一个自己不愿的处境。譬如我读书时就是诸般外在因素在拉着我读完这几年的“义务教育”,父母、老师给的压力,以及人人都这样的读过去的“现实”,在我自己,是从没有主动想读的意思。虽则班主任每每苦口婆心的跟我们宣讲“美好前途”,但我从未被唤起过那样的“美好理想”,也从没有提起我的想好好读的欲念。所以,到初三时我就迫不及待的完结了我的“读书生涯”。

由此可见,动机确很重要,但主动的动机更重要。

当最初时,我是因为自己极想了解“人之本性”,才去读的心理学。并且,这探寻的背后还怀着一个颇有些“崇高”的理想——追寻先生的脚步。这动机当然是主动的,而其“力度”也不可谓不足够了,但最终还是读了几年而几乎一无所得,究其原因,当是缺少较好的学习方法。

其时我只是循着书本一路的读下去,摘抄下去,没有计划没有步骤,只想着赶快把书本读完,似乎读完全部章节,我要寻找的答案也就出来了。但是,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孔圣人早说过:“思而不学则殆”,也就是自己遇到问题不去从学习中找寻答案,而单单自己自顾的苦思,最后只会陷入困境。那么有问题就要去学习,从学习中获取知识、经验,来帮助自己解决所思考的问题。但学习也要讲究方法,孔圣人还说:“学而不思则罔”,就是像我以前一般的只求快完,最终也只能仍是“迷惑而无所得”了。

但这“思”也是有方法的,不是胡乱“思”或漫无目的的“思”。我其时也有过一些“思”,不过太散漫。当读着书本的章节而遇到一些问题、理论之类,也是会去“思”它一下的,或结合现实中的情况,看看是否确如所言,但这样至多能得到一点单薄的“感悟”,于整个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多大助益。就这样,即便我几乎每日要用几个小时去读去抄,偶尔也“胡思”一会,态度虽不可谓不恳切,但最后仍然无所得,乃是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的缘故。

所以,态度当然很重要,但学习方法也同样重要。

那么,正确的方法又应该是怎样的呢?在我现在看来,第一步当然是设定确切的目标。一个确切的目标,不单可以是动机、动力,也是学习的方向。在目标设定之后,就要作出计划。当然,这是对于“广大”的目标而言,倘使只是一个小问题,甚或至于只是一个术语的解释,就没必要这么繁复了。

我的目标是寻求“人之本性”,这就是一个太过深邃而广大的问题,单以这样一个大题目为目标,就有不明确的嫌疑。所以,最先的是要使目标明确,其实这也是计划的一部分,我现在的读书计划,就是先明确目标,而后根据我的这目标的部分划分,来制定怎样去学才能达成目的的计划。

其实,这样一个很有些含糊的问题,是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的。第一是要弄清楚它“是什么”,然后再探出它“怎么样”。

“是什么”的问题,是人性本身的所指,它的“疆域”,由哪些方面的内容构成,有几层的含义?至于它“怎么样”的问题,就是人性的各方面到底怎样,它们在各样情境下会有怎样的表现?以这人性为根本的某些特定行为会有着怎样的特征以及取向?

把这目标划分为两步,这是一个初步计划,接下来就是怎样去分步进行了。这时候就要根据早先选择的分科目,来安排学习的次序以及进程。我开始选定的是这几个门类分支:《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这门整学科的总的“概论”,是学习心理学的基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心理的发展变化;《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如何获取知识和使用知识;《人格心理学》研究一个人所特有的行为模式,也就是人格的实际体现;《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特定社会、群体条件下,心理、动机、人际关系发生发展及其规律。

对于目标的第一步,也就是弄清楚它“是什么”,《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大有助益,它们是可以帮助了解基本的人性的。而《社会心理学》又可以更多的帮助了解人性“社会性”部分。但这些作为心理学的分科,要学好又必得先学好心理学的入门学科——《普通心理学》。至于那个“怎么样”的问题,基本上在弄清楚了“是什么”之后,也就大抵该会“昭然若揭”了。不过在第一个问题还不明朗的情况下,现在也不好就定,等到一边学习再“随机应变”就好。

所以,《普通心理学》要摆在最前面,这是基础。而后,再循着从“是什么”到“怎么样”的解决路线去学习。现在看来,我那时所读的那本《心理学》,就是一本“普通心理学”的很好教材,这正合着这个顺序。

在学习的过程中,关键还是要提出问题,再去以学到的东西来解释这问题,这是检验自己学习程度最好的办法,所以,学校的那么多答卷与作业,也是有其道理的。当然,单从书本里找问题再回答问题还不够,还要结合自己的目的,去提出一些自己的探寻里的一些问题,再看看能否以学过的东西去解答,譬如从人性各个方面去发问,最终把全部解答组合一起,基本上就可以大致了然了。这样,不单可以复习巩固知识,还可以检验学到的东西是否对于自己的目标有所助益。

当对着一本书的时候,也不能像我以前似的一路“平白无故”的读下去,先要了解全本书的结构、组织方式,也就是要寻出全本书的骨架来,有些书作者会交代一些,有些就要自己从目录去寻。在了解了一个整体的结构与组织方式之后,再去循着它的脉络去读,同时,也可以判断这本书对自己有多大的助益。

其实,问问题以及解答问题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写出成篇章的东西来,标题就可以是一个大问题,或者这问题的答案,接下去就可以在文中展出各样小问题,理清这答案怎样得来,是否可靠。在这个过程中,批判性思考是很重要的。它是我们检查自己所获信息、并在这种检查的基础之上进行批判和决策的过程。当我们批判性地思考问题时,会确定问题,检视事实,分析假设,酌情其他因素并最终确定支持或反对一项观点的理由。要进行批判性思考,就必须进入一定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包括客观,谨慎,挑战他人观点的意愿和——可能是其中最困难的——将自己深信不疑的信念置于仔细检视之下的意愿。

就我的探寻“人之本性”的目标来看,我是要寻求一些原理、理论或者各种学术观点,来弄清楚这本性“是什么”和“怎么样”,并非专去研究心理学的“专业问题”,所以,那些统计、分析、自然观察一类的方法就没有必要。所以,学习的程度也要把握好,否则,一头钻进去,也终将是“迷惑而无所得”。

网友(2):

首先,请你回答,你学心理学的目标是什么?一是增加知识,即属于业余兴趣性质。二是学以致用,即准备做为职业。三是研究学问性质,即希望成为探索心理学奥秘的科学家。每个目标都有不同的学习内容,区别是很大的。例如目标是一,为了能察言观色?为了洞察别人的心理?为系统的研究工作作探索?等等。又如目标是二,准备做咨询师?准备做博士生?准备做精神病医生?等等。又如目标是三?那么,所有计划和步骤都有很多不同,学习重心也不同,这些计划步骤都必须适合你现在、将来的生活状况,才有可能实现。所以,能告诉你的现状和目标吗?我可以为你量身订造一份合适的方案。

网友(3):

你看看这里讲的

我不赞同什么“单纯兴趣”与“专业导向”的说法。学心理学就是学心理学,就是为了学事实、学真理。人生精力有限,那些娱乐大众的伪心理学何必浪费时间学呢?

如果真的想了解心理学,建议首先掏空自己,抛弃和忘记头脑中所有的有关心理学的模糊的认识,因为这个世界就不存在什么书籍可以告诉你“如何解梦?”、“如何催眠?”以及“如何看透别人心理?”的答案。如果抱着上述目的来学,会很失望的。

当你掏空了自己,并准备接受心理学本来的面目的时候,其实你已经学会了1/3了,接下来的1/3需要阅读一些有关心理学的专业书籍,这些书籍包括但不限于:

《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可配套看《影响心理学的40项研究》)、《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看懂这些书的一个好方法就是——每类书不要只看一本。比如看《普通心理学》,最好准备两三本同时看,这样效果奇佳。如果只看一本,恐怕一辈子也看不完,因为没有知识的相互补充,头脑中总是有疑惑。

如果看完了以上这些书,基本上就算打好了基础。剩下的1/3,需要你不停地阅读文献,以及观察生活,这是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难的。学了心理学之后,对于周围的事物都有了特别的看法,请不要吝啬用心理学的思维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因为这是锻炼思维的最佳时刻。时间长了,你就学会以科学的角度看到人的心理问题,并且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各种复杂的问题。如果可以做到这一点,恭喜你!你已经成为一名psychologist了!

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783679

网友(4):

有个笨方法,
第一步 先看心理学的书(最好有关的都看)
第二步 找一个场合和时间用一下,
第三步 总结经验
第四步 重复这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