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对答案满意,请给予默默采纳,谢谢】 《史记》读书笔记
《史记》是中国纪传体通史的开山之作,鲁迅曾对《史记》感叹不已,称其为“史家之绝
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司马迁一生的创作结晶。集中著述,花了
15
年左右,如果把资料的准备工作算
在内,全部时间要超过
20
年。《史记》记录的历史,是从传说中的皇帝开始,到汉武大帝太初
年间为止,大约
3000
年。其体例为纪传体,多以人物或家族为单位展开,故事性很强,文笔出
众,是后代传记文学的先驱和样板,影响至深至远。
这样优秀的史学著作、文学作品,其孕育和创作的过程也非同一般。据史学记载,司马迁
从小聪颖过人,
“年十岁则诵古文”。父亲是汉武帝的史官,因此,司马迁很早就受到了扎实的
史学训练。长大之后,遵从父亲遗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遍了大江南北,获益良多。
38
岁的时候,司马迁成了汉武帝的史官。官阶虽然低,但司马迁仍然感到非常荣幸,于是
谢绝了宾朋交往,抛开了自己的家业,
全身心投入到史学专著上,
以求建功立业,为君主和国家
造福。几年后一件大事深深影响了司马迁。
当时匈奴经常侵略汉朝,汉朝大将李陵进军匈奴,
寡
不敌众而且没有后援,兵尽粮绝投降了匈奴。
汉武帝大怒想重罚李陵的族人,
群臣争相附和,
大
说李陵的罪过。
只有司马迁为李陵辩护,
说李陵为人正直,
其叛逃事出有因,
希望皇上能够宽恕。
但汉武帝不为所动而且迁怒于司马迁,司马迁为此受牵连被处以“腐刑”。司马迁悲愤至极,曾
经想自杀雪耻。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他还是决定坚强的活下去,决心要“弃小义,雪大
耻,
名垂于后世”
。
于是他历经艰辛完成了
《史记》
一书,
希望能够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读完《史记》,合卷之后觉得收益良多。主要体会有以下三点。
一是钦佩司马迁敢于说真话。在当其他同僚为迎合汉武帝的情绪大加贬损李陵时,身为一
个小小的史官,
位微人轻,
面对因李陵的叛逃而愤恨不已的汉武帝敢于直面呈理,
这需要巨大的
勇气。敢于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受其他人的影响,
没有一丝为己的私心,
冒着触怒掌握生杀大权
的皇帝为别人争取合理的判处。以现在很多人的眼光看,司马迁的确很傻、情商太低,
在不适当
的场合做了最不适当的事。但是,我认为一个人一生能坚持自己的想法是难能可贵的。说真话、
干实事、
做真人九个字说起来简单,
扪心自问,
是不是每个人能够真的做到呢?说真话,
干实事,
做真人,是做人的起码要求,更是我们这个时代当前所迫切需要的,也是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树
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但往往有些人抱着“事不关己”、
“明哲保身”的处世原则,做
暑期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精选
读书笔记 影视剧点评 书评 舞台艺术点评 读后感
“违心”的事,结果损人不利己。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需要伪装,不需要戴着假面具,
不需要做“伪君子”。做一个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好人,才是人之本。
二是敬仰司马迁的执着。在汉代,腐刑是羞辱之刑,受腐刑之人通常会受到社会的鄙视和
嘲笑,是可耻的。司马迁自己也以“刑余之废人”自称。但是司马迁并没有因此而颓废,没有因
为受到腐刑而被彻底击倒。尽管刚开始时委屈、愤懑、耻辱,甚至一度想自杀,但是最终还是痛
定思痛,
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自己终生热爱的事业当中去。
没有把受过腐刑当成甩不掉的思想包
袱,反而激励了自己“舍小义,雪大耻”的决心,最终通过《史记》这部巨作执着地表达了自己
的思想。甚至汉武帝在看了《史记》之后也为司马迁所感动,特别是在汉武帝晚年,经过“巫蛊
之乱”
之后,
他对以前的所作所为进行了长时间的反思,
最终向司马迁委婉表示了李陵当年之事
确实有可恕之处,实际上是对司马迁间接地道歉。
从某种程度来讲,司马迁最终取得了胜利。
当
今社会,
执着实际上也是做事的根本。
从小方面讲,
我们从事的水利事业需要执着才能完成各项
艰巨的科研任务,才能真正做出成绩;从大方面讲,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新局面,更需要数代人的执着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三是《史记》中“以人为本”思想。在思想上,司马迁因为自身的经历,对“人”的思考
要超过当时那个年代,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思考问题,这在当时是很罕见的。
《史记》突出
了以人为中心的史学模式。
它选取人物的原则是以人体现的价值为本,
不以成败论英雄,
不随世
俗论是非,
充分肯定人物的历史作用,
表彰个人奋发有为的精神。
这充分体现了司马迁以人为本
的思想理念,弘扬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当前我们社会也提倡“以人为本”,但是正
如胡锦涛同志所说,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
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
益出发谋发展、
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
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因此《史记》的“以人为本”是以单个人为本,
是小为本,而胡总书记提的“以人为本”是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本,是大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