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的巴特勒上尉。。简介

2024-11-01 01:25:35
有1个网友回答
网友(1):

(一)生字、词语:

1. 生字注音:

绸缎 琉璃 晨曦 珐琅 箱箧

制裁 赃物 缀满 恍惚 朱鹭

掠夺 ü 挽手 瞥见 荡然无存

2. 形似字:

3. 同音字:

4. 解词:

眼花缭乱:眼睛看不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不可胜数: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富丽堂皇:雄伟美丽,气势宏大。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都没有了。

晨曦:晨光。

瞥见:眼看见。

(二)作者介绍:

雨果(1802—1885),全名维克多·雨果。法国著名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著作有小说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三)背景知识: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1850~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5月攻陷大沽炮

台,逼近天津,6月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四国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再组联军,扩大战争。8

月,攻陷大沽,进占天津,直攻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后签订中

英、中法《北京条约》、中英、中法《天津条约》。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法国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

但雨果是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代表了人类的良知,爱憎分明。中国是被掠夺的,我

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设身处地替雨果想想,一位法国著名作家能这样说,实在是

非常了不起的。雨果是在强盗统冶的国家里发表他的言论。如果雨果有一点奴颜媚骨,迎合巴勒之流,迎合

政府当局,就不可能仗义执言。雨果是在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他不顾个人安危,公理至上,是很

有骨气的。

圆明园:在北京海淀附近,清代名园之一,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

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

处,其中除具独创形式的庭园建筑外,长春园中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并利用长廊、墙

垣、桥梁与自然景物相联系,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清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物,并

纵火焚毁。

(四)文章结构:

1. 划分一:此封信的正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巴勒特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看法。

第二部分(2~4段):圆明园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第三部分(5~9段):英法联军掠夺圆明园中珍物,并纵火焚毁。

第四部分(10段):照应开头,极富尖锐的嘲讽意味。

2. 划分二: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巴特勒上尉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

第二部分(2~4段):雨果称圆时园是“世界奇迹”,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

第三部分(5~11段):雨果对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的罪行给予谴责。

(五)写作特色:

1. 铮铮铁骨,爱憎分明。 2. 结构清晰,有条不紊。 3. 运用反语,尖锐辛辣。

(六)课本习题提示:

1. 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

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

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

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

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

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

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

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丰功

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

地回到了欧洲。……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2. 可从以下几方面启发学生

——你对雨果的观点如何评价?你对雨果产生了什么感情?

——英法联军的罪行,其根源是什么?

——雨果希望有朝一日法国政府将赃物归还中国,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有了什么觉悟和进步?

——雨果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创造力作了高度评价,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雨果的

评价对坚定我们民族的自信心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题。

生死攸关的烛光

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

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⑵ 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方

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

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的搜查。

⑶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

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

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

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松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⑷ 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

也好嘛。”他说。

⑸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

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

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

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等着。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

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⑹ 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

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

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⑺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 根据上下文选词填空:

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______(A. 严谨 B. 严峻 C. 严密D. 严厉)的搜查。

2. 第⑸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加点的词“厄运”在文中具体是指:

(1)______。(2)______。

3. “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保持原意,把这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______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文中用

反问句而不用陈述句,是为了表现那个中尉______的态度。

4.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

两句句子分别运用了夸张和比喻修辞手法,表现了伯诺德夫人此时既______又______的复杂心理。其中的比

喻句写出了德军的______。

5.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那天晚上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具体行动。如:大儿子杰克借口搬柴,

端走烛台。

① 伯诺德夫人______,______。 ② 小女儿杰奎琳______,______。

6. 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的行为表现出他们______的优秀品质。

答案:

1. C

2. (1)蜡烛的秘密被暴露,秘密情报站遭破坏。(2)她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3. 你可以不用蜡烛。粗暴(或:凶狠、凶恶)

4. 紧张(或:担忧,惧怕)憎恨(或:仇恨)凶恶

5. ① 取出油灯,吹熄烛蜡;② 推说睡觉,拿走蜡烛

6. 机智 勇敢(或:英勇,勇于牺牲)镇定(或: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