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的问题

2024年11月23日 03:28
有6个网友回答
网友(1):

鲁迅的语言风格是独特的,独特到别人难以摸仿的程度。鲁迅的语言不是象毛本《三国演义》式的语言那样文白相间,也不同于我们平常所说的白话文,而是自成一体,别具特色。鲁迅要表达的思想,是老成厚重的,必须用鲁迅风格的文字去表达才能达成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内容和形式的和谐之美,这就是鲁迅所追求的文学的最高境界。每读到鲁迅的文字,“文不惊人死不休”这种强烈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鲁迅杂文形象性很强,他文章中的说理、论辩、批判、驳论等逻辑力量都是透过鲜明的形象来体现的,因而他的杂文具有浓郁的艺术色彩。鲁迅杂文的文体自由多变,短评是他常用的形式。他的文风或严峻凛然,或清新隽永,或锋芒毕露,或泼辣犀利,或意味深长,多姿多彩不拘一格,冷涩精悍,没有废话水分。爱与恨、讴歌与抨击,旗帜鲜明犀利泼辣。沉郁中有诙谐,幽默中见辛辣,一针见血。他的杂文是现代文学中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文体。仅从语言形式来看,鲁式文法最大的特征,就是句子的结构上给人一种沉实稳重,张驰有度,语气内敛之感。如果把一排排句子看成是一支整齐有序的军队,那么,有时候鲁式文体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用“的”字和“罢”字及分号来“压住阵脚”。分号可以看作是“中军”,“的”“罢”字则是“前锋”或“后卫”。分号的作用不仅仅是划分句子内容的层次,它更象拔河比赛绳子中间那个标记,把上下的文字紧紧地拧成了一股绳,字里行间隐藏着一股无形的力量,逼迫读者不敢小觑这些阵容整齐的文字。至于“的”字和“罢”字,鲁迅更是用得出神入化,令人击节,拍案叫绝。在鲁迅笔下,“的”字和“罢”字,一个简简单单的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其作用被发挥到了极致,使鲁式文体在内容和形式上浑然一体,深沉厚重。鲁迅的文笔,没有扎实的知识做底子,就算是摸仿,也只能是鹦鹉学舌,得其表而难入其里。

虽说你还是初三,但也不算小了呀,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也应该随之成熟了才对,你不喜欢鲁迅的风格,难不成说你喜欢现代的那些写的朦朦胧胧的,堆起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章吗?鲁迅先生与我们本就不是一个年代,在那个年代写出来的文章放在如今,怎么会没有区别呢?但是如果用心去品读文章,让思想回到过去,文章中所蕴含的真理与哲学立刻就跃然纸上了,这样还会感到平淡无奇吗?我本人认为现代的文艺作品反而大不如前,像鲁迅这样的文学家已经不复存在,所以每每读到这样深刻而老成的文章,便徜徉与文学的海洋之中,不能自拔。愿你在今后的路上也能体会到这一点。

网友(2):

我一直都很喜欢鲁迅,可能是因为我本人比较喜欢历史,所以他笔下的主人公形象我都很身受感动,诸如他最早写的狂人日记,后来写的阿Q正传,他写的散文也很好,不过我比较喜欢他写的杂文,他写的娜拉走后,是反映女性很现实的问题,即使现在这个问题依然困扰这个社会,以及他写的历史题材的短篇小说,也很有意思,不过他写的杂文是最好的,很多描写中国人弱性即使到现在都存在的,我有这样的感觉,当我看现在发生的很多事件,想起他写的内容来,就很有感触,觉得简直是一针见血!我是这样了解鲁迅的,可以给你提点宝贵意见,也许对你有用.

网友(3):

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鲁迅的文章都不是孤立的一片文章而是与当时的一些事件和社会背景有联系的,要注意这些。

网友(4):

鲁迅的文章很深刻,反映的是当时民不聊生的社会状态,可能你还很稚嫩,不能读出鲁迅文章里的深沉的基调,也许等你中考完了,会有新的认识,你觉得鲁迅的文章肤浅,是别人深挖的,那红楼梦呢?红楼梦的故事岂不是更加无趣,但后人对它的评价确是相当高的,如果曹雪芹,鲁迅平铺直叙的描写批判性的文字,也许,他们不是招来杀生之祸就是不会得到这样的成就。
药,阿Q正传,孔乙己,范进中举,狂人日记,建议你静下心来读读,我想读懂了你的内心是不会平静的

网友(5):

现代文学史上很多有名的作家都是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里去理解的,在五四那个张扬的时代,民族矛盾尖锐,只有置身于那个时代才能体会出鲁迅文章的真谛,年纪越大越能体会出鲁迅文章的思想,不过最好少读鲁迅的文章,在他的文章里看不到希望,只会让人绝望.

网友(6):

是你没有别人阅历丰富,根本不知道其中蕴含的层层意思。
你应该多揣摩,就懂了。
不过你才初三,越长大就会越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