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小说大师写信

2024年11月19日 13:31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关于空气的化学论文:

空气的成分

空气的成分之一

在远古时代,空气曾被人们认为是简单的物质,在1669年梅猷曾根据蜡烛燃烧的实验,推断空气的组成是复杂的。德国史达尔约在1700年提出了一个普遍的化学理论,就是“燃素学说”。他认为有一种看不见的所谓的燃素,存在于可燃物质内。例如蜡烛燃烧,燃烧时燃素逸去,蜡烛缩小下塌而化为灰烬,他认为,燃烧失去燃素现象,即:蜡烛-燃素=灰烬。然而燃素学说终究不能解释自然界变化中的一些现象,它存在着严重的矛盾。第一是没有人见过“燃素”的存在;第二金属燃烧后质量增加,那么“燃素”就必然有负的质量,这是不可思议的。1774年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才否定燃素学说。拉瓦锡在进行铅、汞等金属的燃烧实验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金属变为有色的粉末,空气在钟罩内体积减小了原体积的1/5,剩余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动物在其中会窒息。他把剩下的4/5气体叫做氮气(原文意思是不支持生命),在他证明了普利斯特里和舍勒从氧化汞分解制备出来的气体是氧气以后,空气的组成才确定为氮和氧。

空气的成分之二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氧气为主,是长期以来自然界里各种变化所造成的。在原始的绿色植物出现以前,原始大气是以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和氨为主的。在绿色植物出现以后,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放出的游离氧,使原始大气里的一氧化碳氧化成为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成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氨氧化成为水蒸气和氮气。以后,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持续地进行,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在植物发生光合作用的过程中被吸收了大部分,并使空气里的氧气越来越多,终于形成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的现代空气。

空气是混合物,它的成分是很复杂的。空气的恒定成分是氮气、氧气以及稀有气体,这些成分所以几乎不变,主要是自然界各种变化相互补偿的结果。空气的可变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空气的不定成分完全因地区而异。例如,在工厂区附近的空气里就会因生产项目的不同,而分别含有氨气、酸蒸气等。另外,空气里还含有极微量的氢、臭氧、氮的氧化物、甲烷等气体。灰尘是空气里或多或少的悬浮杂质。总的来说,空气的成分一般是比较固定的。

由于地球有强大的吸引力,使百分之八十的空气集中在离地面平均为十五公里的范围里。这一空气层对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影响很大。人们通常所说的大气污染指的是这一范围内的空气污染。工业的发展,向空气排放了有害物质,污染了空气,使空气里增加了有害成分。当空气里的有害物质达到一定浓度后,就会严重地损害人类的健康和农作物的生长,破坏了某些物质,又会使人的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安全等等。因此,必须大力防止空气的污染。

排放到空气里的有害物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粉尘类(如炭粒等),金属尘类(如铁、铝等),湿雾类(如油雾、酸雾等),有害气体类(如一氧化碳、硫化氢、氮的氧化物等)。从世界范围来看,排放量较多、危害较大的有害气体是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是煤、石油在燃烧中产生的。一氧化碳主要是汽车开动时排出的。从全球估计,一氧化碳的排出量超过二氧化硫的排出量。

防止空气污染,保护环境,是关系到保护人民健康,关系到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工农业生产的大事。我们一定要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同时,解决好环境保护的问题。

网友(2):

母亲对父亲的文学影响不大,她是助手,但是主要的成绩还是靠老舍先生自己的天才、靠他自己的勤奋、靠他自己写作的本事,他是文学大家,靠自己的努力做到。

妈妈是一个很好的助手,可以负担起他的家庭、他的子女、他的生活,让他放心做自己的事情,这方面绝对是功劳非常大,而且里里外外都打点,甚至有时候替他抄稿子。

但是有时候无意中给点帮助,比如说妈妈带着我们三个孩子由北平逃出来,1943年,到重庆跟他团聚,来了很多人,那些人的家眷还留在北京,过来问妈妈的情况,母亲就非常详细的讲了北平的情况,讲了很多之后,提供了很多细节,这些细节对老舍先生写《四世同堂》特别有帮助,因为这些细节不到那里不会了解,而细节对文学太重要了,我觉得这可能是对老舍先生很大的帮助。

网友(3):

中学化学“探索性”实验初探

摘要:探索性实验能提高实验的教学效果,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启发他们对现象和测定数据进行分析,经过抽象概括、总结和归纳,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以形成化学概念和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中学化学;探索实验�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0627(2003)03-0138-02
��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中学化学实验是学生有效地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思维和科学抽象,概括和归纳出课本所得的结论,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利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造力。�
��一、运用“探索性”实验掌握“双基”�
��化学概念和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实验的探索和发展促进了理论和概念的发展和完善。因此,在中学化学课本里有关化学概念和化学理论教学中的演示实验都可改为“探索性”实验。例如: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一节的教学中,具体做法是:第一,让学生观察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盐酸、氨水、醋酸、氢氧化钠、氯化钠五种水溶液的导电性和灯泡的明亮程度。第二,学生记录实验现象:都能导电;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钠三种水溶液导电时灯泡明亮;醋酸、氨水水溶液导电时,灯泡较暗。第三,教师启发学生分析其原因,启发问题一: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弱与电解质溶液中的什么因素有关?引导学生分析出溶液的导电性强弱与单位体积溶液里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有关?引导学生分析出溶液的导电性强弱与单位体积溶液里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少有关。二:应用电离理论和应用事实,分析五种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多少及电离情况?学生在解决第一个问题后,对第二个问题的思维兴趣大增。引导学生写出五种物质的电离方程式,分析其电离情况,应用假设法。若五种物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即电离方程式相同,电离出的离子浓度相同,导电能力也相同,这与事实不符。从而分析推理归纳出盐酸、氢氧化钠、食盐三种电解质的电离能力大于醋酸、氨水的电离能力。学生很自然地归纳出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进而分析出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区别。一堂课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到分析基本质原因,从提出问题开始到形成概念、解决问题为止。学生始终处于独立思考、积极求索的学习情景中,实验的成功:现象的分析和处理:结论的得出和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能初步尝到科学探索的乐趣。它把学生的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有机结合起来,这无疑会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化学原理的教学中,将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理论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如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观察浓度、压强、温度对平衡移动影响的三个实验,记录现象。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教师启发提问一: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正逆反应速度有何影响?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正、逆反应速度影响关系。教师启发提问二: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体系中的浓度、压强、温度有何变化?学生分析增大某物质的浓度,平衡向减少该物质的方向移动。增大体系的压强,平衡不是向继续增大体系的压强方向移动,而是向减少体系压强的方向移动。升高温度,平衡不是向体系温度升高的方向移动,而是向体系温度下降(即吸热)的方向移动。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分析探索,从实验现象出发,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这种实验在前,化学概念及原理的形成在后,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实验所产生的现象和提供的数据为学生形成理性认识打下了感情认识的基础;为学生透过宏观现象揭示事物本质运动规律提供有利条件。也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原理的形成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建立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总结得到的。这使学生重视实验,增强对实验现象的探索研究,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二、运用“探索性”实验掌握实验技能�
��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的建立离不开化学实验,在实验设计、仪器选择和改进上同样离不开实验。在化学实验复习中,也可采用探索性实验。例如:在复习气体制备装置后,向学生展示烧杯,球形干燥管、单孔橡皮塞、导管、铁架台。教师提问:和上述仪器能否组装一套随时使反应发生,随时使反应停止的制CO�2的装置。学生由于好奇性和求知欲的激发,兴趣大进,讨论激烈。教师启发提问一:CO�2中可随时使反应进行和随时使反应停止的常用装置是什么?学生马上会联想到启普发生器;教师启发问题二:上述仪器能否组装成原理与启普发生器相同的装置呢?学生从启普发生器的构造出发分析、探索。用什么装置代替启普发生器的容器呢?用什么装置来盛放大理石、盐酸呢?气体如何排出呢?当气体关闭后,液体与固体如何分开呢?带着这些问题思考组合:否定肯定。当他们组装出CO�2的装置时,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兴趣大增。教师继续启发,除上述仪器外,你还可设计出几种原理与启普发生器相同的装置?
��当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有的学生马上提出用底部有小洞的试管代替球形干燥管;用U形干燥管代替烧杯与球形干燥管等一系列原理与启普发生器相同的装置。学生从中得到启示:在学习中要解放思想、善于思考,利用已有知识仪器,进行知识迁移,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探索性”实验的优点�
��在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实验复习等教学中,应用探索性实验其主要优点是:�
��(一)从提出问题开始到形成概念、原理,最终解决问题为止,学生始终处于独立思考、积极求索的学习情景之中,实验的成功,数据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迷惘到解决,最终结论的得出,使他们能初步尝到科学探索的乐趣,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这种实验教学的基本过程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提供的数据为学生形成理性认识打下了感情认识的基础。学生由表及里,从现象提示事物本质,以形成化学概念和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为学生透过宏观现象揭示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提供有利条件。
��(三)能积极引导学生思维,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系统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运用“探索性”实验应注要做好探索性实验,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一)设计实验。
��教师要在认真分析教材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和实验教材的基础上,在不变动教材内容的前提下设计好探索性实验的内容和步骤,其一般步骤是:第一,教师在备课时,设计实验中有关启发性问题,创造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情景;第二,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所收集的化学现象和化学事实或实验数据,做好实验的各项记录;第三,让学生对所收集到的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和处理;第四,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在分析、研究和处理材料、数据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概括、归纳得出结论,形成概念或认识规律。�
��(二)掌握时间。
��课堂教学中,实验是基础,教学是关键。所以一定要掌握好实验设计所需要的时间,每次实验的时间不宜过长,较复杂的实验也不宜超过5分钟,教师在不失科学性的条件下,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可进行必要的简化。如在做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实验,可将热水瓶带进教学,节约加热冷水所需时间。也可在一个烧杯中加固体氢氧化钠,在另一个烧杯中加固体硝酸铵,以达到节约时间的目的。�
��(三)合理安排。
��中学化学中的验证性实验不能全部改为探索性实验,在教学上教师不能强求。教师只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安排,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循序渐进地进行,不可求之过急和要求过多。
��中学化学中的“探索性”实验教学,能充分发挥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积极参与到求知活动中,做到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统一,可以让学生比较好地掌握化学概念和理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师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和适用中学化学“探索性”实验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网友(4):

培养化学阅读能力3步曲
化学阅读能力是指学生通过阅读化学资料,获取化学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卷中,由于试卷长度的增加和信息给予题的大量使用(约占试题总量的35%),对学生化学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呢?本文就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谈谈自己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化学阅读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课前阅读,重在培养阅读习惯
课前阅读,就是我们通常讲的预习。对于预习,我们绝大多数化学教师都非常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则往往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而难以落实。为此,我们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课前阅读的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进行阅读,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要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在给学生布置阅读作业时,可结合课文,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提几个有吸引力的问题或做几个现象十分明显的实验,从而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在心理上对要阅读的课文产生兴趣,并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布置学生阅读“氯气”一节时,可先给学生讲一讲下面的史实:1915年4月22日,德国军队在比利时战场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氯气,导致英法联军1.5万人中毒、5000人死亡。又如,在布置学生阅读“氯化氢”一节时,可给学生观察一瓶氯化氢气体,并做喷泉实验,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氯化氢气体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在课前就会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

其次,要循序渐进,不断地提高阅读要求。阅读要求要十分明确具体,不仅要使学生明确阅读范围,更要使学生明确通过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在开始阶段,可将这些要求编成具体的问题并印成讲义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完成。一段时间后,可将讲义缩简成阅读提纲,写在小黑板上布置给学生。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就不必再发讲义和布置阅读提纲,可逐步要求学生通过归纳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从而自己提炼出阅读提纲。

再次,要加强检查,使学生逐步养成阅读习惯。为了使学生在课前能认真阅读并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严格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开始时,教师必须亲自一个一个地检查,不让任何一位没有完成阅读要求的学生蒙混过关。一段时间后,教师可通过同学相互检查、教师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习惯后,教师可采用学生自我检查、教师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课本及阅读笔记,也可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这样,经过一个时期的严格要求,学生的阅读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二、课堂阅读,重在教会阅读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一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已广泛地被我们广大教师所接受。那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又怎样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1.要重视文字叙述,但更要重视表格、插图。不少同学在阅读化学课本时,往往对课本中的文字叙述十分重视,能仔细阅读,但对课本中的表格、插图就不太重视,眼光一扫而过。而实际上,化学课本中的表格却十分重要,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材料,而这些数据、材料往往是说明化学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据。化学课本中的插图则由于简单明了,突出重点,比起实物来往往更能使人一目了然,从而更能使人容易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中的各种表格、插图。此外,我们还应给学生介绍各种化学工具书,并教会他们在阅读中能正确查阅化学工具书中的各种表格、插图。

2.要重视普遍性,但更要重视特殊性。在课堂阅读指导中,我们教师要十分重视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事物的规律。例如:①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时,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同一类有机物的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而增大这一规律;②在学习卤族元素时,可指导学生找出可用金属卤化物与浓硫酸共热反应来制取气体的一些规律。找出事物的普遍性规律十分重要,然而,对事物的一些特殊性,由于学生在阅读时常常不十分注意,所以,我们教师在阅读指导中更应要求学生引起重视。例如,上面讲的例①中,卤代烃的密度变化就不符合上面讲的一般规律,它的密度是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多而减小的。上面讲的例②中,用CaF2与浓H2SO4反应制HF时,由于HF腐蚀玻璃,所以必须在铅皿中进行;而制HBr,HI时,由于浓H2SO4能氧化HBr,HI,而最好使用浓H3PO4。这些问题的特殊性学生往往容易忽视。所以,我们在阅读指导中,应要求学生学会使用比较的方法,对同类事物不仅要比较它们的相似之处、联系之处,更要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特殊之处。

3.要重视结果,但更要重视过程。许多学生在阅读化学教材时,十分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化学概念、化学原理能熟记,但对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引出过程、推导过程不清楚;对化学实验的结果(但对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及操作原理记不清楚等。

例如,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这一化学原理,学生对结果(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使化学平衡向着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使化学平衡向着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记得很牢,但如果不知道压强变化引起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压强变化引起浓度变化,浓度变化引起正逆反应相对速率的变化),那么,下面的问题往往不能正确回答。在一个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N2和3molH2,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此时NH3的体积分数为a%,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改变下列条件,NH3的体积有何变化?①充入4molAr;②充入1molN2和3molH2。(答案:①不变;②增大。)又例如,乙醛和银氨溶液反应,学生在学习中非常重视结果——有光亮的银镜生成,但对银氨溶液如何制取及为什么要这样制取就非常模糊。又例如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这一实验,学生对实验结果非常清楚,但要是问他们:铜丝在伸进硫蒸气前有没有在酒精灯上加热?为什么?许多学生就答不上来。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实际上是很肤浅的。所以,我们教师在阅读指导中,必须要求学生十分重视对化学过程的正确理解,看书不仅要知道结果,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过程。

三、课后阅读,重在提高阅读能力
课后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我们教师同样也要十分重视对学生
指导,并着重把握好下面三个关:

一是归纳总结关。学生课后阅读的第一关是对已学化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在上完一节新课后都必须在课后认真阅读课文,并对本节课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从而非常牢固地掌握好本节课文的知识重点、难点。在学完一章后,必须对全章知识进行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总结,从而使知识条理化、网络化。要注意的是,我们教师在布置学生做这样的阅读作业时,一般不要再布置其他书面练习,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思考、归纳。教师对学生归纳总结的作业本要认真批阅并写出评语,对总结得好的同学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发散思维关。学生课后阅读指导的第二关是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指导。一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疑点、发现问题。例如,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为什么在同周期中不是最小?为什么碳碳双键的键能不是碳碳单键的两倍?对学生发现提出的问题,老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独立思考、集体讨论等方式解决。二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要多联想、多角度思考。例如,在学习焦炉气时,可指导学生联想到石油气、裂解气、高炉煤气等,并从它们各自的来源、成份、用途等方面加以比较。在学习NH3的溶解性时,可联想到HCl气体的喷泉实验,同时思考Cl2,SO2,CO2等气体能否做喷泉实验。这样,通过在阅读中提出疑点、发现问题、多联想、多角度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使他们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得到增容,思维过程也逐渐立体化。

三是分析应用关。学生课后阅读的第三关是分析应用关,让学生从知识的掌握过程逐渐过渡到知识的应用过程。在这个阶段,我们仍要十分重视循序渐进。一般情况下,应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习题,然后再利用有关课外阅读材料及信息给予题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信息给予题,由于题目给出的信息往往是学生在课本中没有学过的,如化学科技最新成果、化工生产原理、某些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内容等等。配合有关教材内容,让学生阅读、练习这类题目,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这些题的求解,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判断、推理等心理活动,从而提高了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总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是化学教学中一项长期的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始终抓住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对学生进行从慢速度到快速度、从低要求到高要求、从扶着走到放手走的训练,逐步使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得到稳步提高。

更多请参阅http://www.zuowenw.com/jiaoxuelunwen/hxlw/

网友(5):

相信我. 没人会为了那区区150分,甚至更多. 去耗费时间为你写一篇参考作文. 除非也是从别的网站上ctrl+c ctrl+v过来的.. 绝对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