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久天长》中每个人都躲不过历史的变迁,电影中你发现了哪些时代大背景?

2024年12月05日 02:44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横跨三十年的中国社会变迁,刻意打乱的叙事结构,《地久天长》借此透过发生在两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为观众所展开的是一场带有鲜明时代烙印,属于普通人的史诗画卷,而在这幅画卷里所能打动人的不仅是那质朴的点滴所凝聚成的生活,更是在生活中负重前行的信心。

《地久天长》对王小帅来说,可谓是他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在这部电影里,作为导演,他不再是像《闯入者》,《我11》,《十七岁的单车》等作品那样,单一的去表达一种感情或是一段故事,而是沉稳扎实的在属于中国时代的脉搏中去发掘属于小人物的故事,透过独生子女,严打和下岗潮一系列的中国历史事件,将一个中国家庭在时代变迁中的的爱与痛呼之欲出,并借此诱发着观众对过往时代百感交集,五味杂陈的共鸣。

在《地久天长》里孩子是剧情展开的契机,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不幸离世的长子,因独生子女被打掉的二胎,以及叛逆的养子,都使一个本当幸福的家庭历经了太多命运的苦难,而在这以亲情为纽带的剧情架构之下,电影中刘耀军与王丽云夫妇组成的工人家庭,他们的苦难不仅是因为命运痛失爱子与昔日的故交结下的仇怨,伴随着时代的脚步,电影中的工厂老一代都只能身不由已的被裹挟进历史的洪流里,成为时代的弃儿。

面对命运与时代的磨难,电影所聚焦的不仅是一个普通善良的家庭如何逐步走向了崩溃的边缘,在忏悔和追忆里,电影也让我们看到了面对沧海桑田的时间,他们如何逐渐学会与生活和解,当三十多载的岁月被浓缩为三个小时的电影,电影大量的运用了插叙与倒叙来去解构时代,其不断变化的时间和地域在为电影营造以戏剧性的同时,也在娓娓道来着王小帅希望一表的"地久天长"。

什么是王小帅的"地久天长"?在电影的最后并没有刻意的煽情,也没有含沙射影的讽刺,而是以”都挺好“式的和解为电影画上了一个句号,中国人对情感的表达一贯都是克制内敛的,面对无从改变的生死,无力阻挡的时代,善良淳朴,位居底层的他们只能在无奈中选择隐忍,这样的"地久天长"或许不能使电影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充斥多少叩问现实的力度,但却留给了所有观众一个近可能温柔的结局,留给了人性以近可能的光辉。

人生,其实就是在不断的失去中成长,在看似过不去的生活中学会生活,如同《地久天长》里刘耀军夫妇的丧子之痛,这样的伤痛其实纵然终其一生都无法真正愈合,但也希望终有一日你能与它坦然相对,地久天长。文/梦里诗书

网友(2):

自从王源在综艺节目中自爆参演王小帅导演作品的“爆痘”经历之后,影妹就对这部号称为三十年“史诗级”容量的《地久天长》充满了期待。《地久天长》上映后的口碑还算是不错,尤其引发热议的关于《地久天长》中那些划时代意义的背景。

  • 第一时代大背景是故事开篇的知青返城的情节,对于50、60后来说是非常熟悉的。

那时候知青上山下乡是非常艰苦的岁月,很多用盼不到头来形容那段日子。在80年随知青返城的正式文件下发,又随之迎来了人口迁移与安置等问题。历经心路转变的知青们回到家中心情也是五味杂坛,而剧中的刘耀军和沈英明两位主人公都经历了这个特殊的辛酸时代,也因患难而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 第二个时代大背景就是计划生育!

现实生活中,正成为社会栋梁的80、90后,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也正是因为这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产物。而片中王丽云的悲剧,就是因为遭遇了计划生育时代最可怕的事情——失独。

  • 第三个时代大背景就是“下岗”。在90年代初期,对于早已习惯了国企铁饭碗的人来说,面对“下岗”二字都是谈之色变。

面对狂涌而来的“下岗潮”,很多被迫下岗的人一时间为了生活开始忙碌的奔波,也正是因为下岗政策,打破了“大集体饭碗”的固有现状,才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而《地久天长》中的王丽云就有类似的经历。

  • 时代大背景就是“下海热”,这是继下岗热潮后延伸出的必然结果。

失去了铁饭碗的职工们,为了生活开始投奔向经济特区,开启了他们或是打工,或是创业的新生活。在众人眼中,经济特区就等于是遍地黄金,吸引了一批接着一批的人士前往淘金。而《地久天长》中的刘耀军夫妻南下,也有另一种原因,就是彻底想离开故土寻找新的生活。

  • 最后一个时代背景就是房地产热了!

就现在的眼光来看,如果当时抓住了这一波购房机会,现在都妥妥的变身百万富翁。从90年代初期,商品房交易开始活络起来,一平方米不到四位数的价格,现在想来完全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地久天长》中由沈英明提到了新建楼盘一说,而刘耀军也戏言自己买不起了。

虽说这些划时代的背景都只是通过细节化处理的手法呈现出了,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熟悉的场景而打动了观众,让我们忆起了曾经的峥嵘岁月。回顾往昔,珍惜当下……我想这也是《地久》吸引观众的特别之处吧!

网友(3):

这一部电影的评价非常好,在国际上也是拿了奖的。正好我前段时间有幸观看了这部电影,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确实在一个小家庭里浓缩了一整个时代的背景。仿佛我们又回到了那段难忘的岁月。

电影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计划生育”这一个在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也是当时让很多家庭过得非常惶恐的一个时代大背景。对于计划生育,现在的大部分人都有受到过它的影响。电影里刘耀军、王丽云经历的种种悲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计划生育带来的一个后果。


虽说现在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放开了,但是那段时代给现在的人们留下了比较深的影响。我觉得这也是这部电影令人反思的一个点。也许在几年以前,计划生育政策没有放开的时候,这部电影有没有人敢拍,能不能过审,还是个问题。



网友(4):

本周一,观影团刚刚和大家一起观看了今年柏林载誉归来的《地久天长》,并有幸请到了新科影帝王景春与大家共同回首电影里那些难忘的岁月。

这真的是一部很好哭的电影,不是说它会用一些手段刻意戳你的泪点;相反,《地久天长》的手法显得极为克制而写实。

可是恰恰是这份写实,让那些已经过去的日子显得如此贴近,令我们想起自己早已忘记的生活,和那些父母曾无数次欲言又止的往事。

渐渐的,银幕上的刘耀军、王丽云,变成了我们每个人父母的样子。而我们,也真切地体会着那些已经湮没在历史尘埃里、却曾给所有中国人带来过巨大改变的事件。

《地久天长》的叙事容量,绝对称得起是一个中国家庭三十年的史诗,而这首史诗里的所有背景,有些已经成了历史名词,有些更是这一代年轻人很难投射情感的往事。

如何完全理解电影的故事?这就带大家重新回顾那些曾经深刻影响过每一个人的历史时刻,解锁那些年我们的情感密码。如果你曾是那时的亲历者,也请一定在评论里告诉我们你的故事啊~

1

知青返城

(1977-1980年代初)

片中在几家人聚会的时候,美玉放起了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让刘耀军和沈英明不禁回忆起两个人从插队的地方离开时,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情境。

这为我们勾勒了两个人的前史,也交代了刘耀军和沈英明两个人的深厚友谊。他们在同一个地方插队做知青,返城后又分配到了一个工厂,同时结婚,甚至同年同月同日生了孩子。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让从1966到1980年十几届高中毕业生经历了人生中极为难忘、也极为困苦的一段岁月。

1980年,中央正式下发文件,通知下乡知青可以返城,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人口迁移和安置问题。那些终于回到了家乡的知青,回首过去的日子,都带着庆幸和五味杂陈的味道。

1966年的北京知青下乡车队

而共同经历过那段岁月的刘耀军和沈英明,绝对是共过患难的挚友,他们最终竞走到“找不到可说的话”的地步,着实令人惋惜。

2

计划生育

(1982年起)

对于所有80、90后来说,这都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话题,毕竟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第一次被冠以了“独生子女”的称谓,并且从小到大都伴随着全社会担心我们会被宠坏的担忧。

而片中的刘耀军、王丽云的悲剧,是因为他们遭遇了“计划生育”时代最可怕的灾难之一:“失独”。

1982年,计划生育已经作为基本国策在全国实施。那些年,其实许多家庭都遇到过可能的超生问题。

1990年元旦晚会的小品《超生游击队》,就是讲一对为了超生而到处躲躲藏藏的夫妻,并描述超生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压力和各种政策性惩罚。在那个时代,计划生育真是生活中绕不过的关键词。

《超生游击队》剧照

3

国企改制/下岗潮

(1990年代)

对于许多现代人来说,“下岗”之痛似乎是不可理喻的,但是对于1998年以前的人来说,工作就代表着稳定、代表着不变的舒适区。

在小编家乡的工业区,至今还能看到当年数万人的大厂里,有着如食堂、幼儿园、学校、文化宫等设置,几乎等于一个城市。在那个时代,端“铁饭碗”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生活。

传说中的“下岗证”

1998年国企改制后的三年“下岗潮”,造成了全国超过2000万无业人口,被迫下岗的人根本不知道该如何继续生活,而为了完成下岗指标,许多企业都首先说服“先进工作者”这些优秀工人下岗,这就有了片中王丽云的经历。

1999年的春晚,黄宏和句号演出小品《打气儿》,就是那年下岗工人的集体写照,那一声“我不下岗谁下岗”的呐喊,和随之响起的爆胎声,是满满的担当。

也正是这次改制,真正带动了国内市场经济的大繁荣。许多当年的下岗职工,成为新一批创业者,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打气儿》剧照

4

“严打”

(1983)

1983年的“严打”是改革开放之后,为了稳定社会秩序进行的全国性运动。后来,各省各地在不同时期都进行过名为“严打”的行动,很多电影作品里也有过表现,比如《小武》里,就有男主角被铐在市中心的情节。

《小武》剧照

《地久天长》里,追求时髦的新建就在参加“黑灯舞会”的时候,被抓住判刑。从时间上看,应该就是在83年之后,而给“黑灯舞会”定性为“聚众XX”,也非常符合特殊时期从严从重的处理意见。

也就是这一次,彻底打醒了浑浑噩噩的新建,出狱之后,他远赴南方追求美玉,找到了心灵的归属。

5

南下淘金热

(约1982年起)

改革开放之后,1982年在南方开放了四个经济特区,吸引了大批南下打工的人,而这些人回家之后把特区吹得金银遍地,进一步点燃了许多人的南下热情。

其实片中的新建,很符合那个时代很多南下者的形象,首先吸引他们的未必是钱,反而是通过广东传进来的音乐、服装等文化产品。穿喇叭裤扛卡带机的新建,那时候叫“弄潮儿”。

而刘耀军夫妇和美玉或许代表了另一类南下者,他们是无所牵挂的,希望离开自己的故土换一个生活环境。美玉后来和新建回到了家乡,而刘耀军夫妇先去了海南,后来定居在福建沿海的村庄里。

6

下海潮

(1980年代起)

再说说“下海”。现在的小朋友不知道还是否了解“下海”的含义,但在1990年之后几年,这绝对每年都是年度十大热词!

其实如果按照“下海潮”的说法,具体的时间至少是在80年代中后期了。在私有经济刚刚开始向个人放开的时代,许多人辞掉了在国企、学校和政府机关的铁饭碗,开始创业找自己的“金饭碗”。

《博鳌观察》所谓的“92派”创业者们

沈英明就是如此,他和刘耀军本来一样是包江制造厂的员工,从电影里的时间线来看,他在90年代前后出来创业。

在90年代后期,也就是在刘耀军远赴南方前后,他跟新建说“现在生活好了”。而再过十多年,刘耀军重回故乡时,他已经成为房地产大老板。

7

出国热

(1980-90年代)

根据时间推算,片中沈茉莉出国的时候已经大概到了21世纪,出国热最高潮已经过去。其实要想了解这段时间,《中国合伙人》里的描述其实更加有趣。

1980年代的开放热潮,让大家看到了国外更加先进的经济和文化氛围,吸引了如孟晓骏这样不惜一切也要出国的人,也造就了成冬青这种靠培训考托福的行业。

后来国家发展越来越快,选择出国的当然越来越理性,就如沈茉莉,就是想换个生活环境。远隔重洋的她,也成了刘耀军五味杂陈的惦念。

8

房地产热

(1990年代后)

从80年代划分“内销房”和“外销房”的时代,房产交易就已经开始。但民间房地产交易的这一波高潮,是开始于1998年《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推行之后的高潮。还记得那个时候,一平方才800元……

远离家乡多年,刘耀军再回来的时候,新建提到沈英明已经新开了楼盘,而刘耀军也开玩笑地说,自己已经买不起了。

9

换发二代身份证

(2004-2013)

非常喜欢最后的这个点,养子离家多年之后,称自己是为了换二代身份证要回家找刘耀军夫妇,但背后那种克制而深刻的情感,简直澎湃汹涌到极致。

2004年开始,全国开始换发二代身份证,这个过程延续了十年。而我们这一代领身份证的时候,很多都是直接拿了二代证,没有过持有一代证的经历。

2004年一位换证的阿姨

而“刘星”回家找父母的时间,大概是在2010年前后,二代证换发已经多年,他会宣称自己不得不回家。但那颗雀跃的心,还有刘耀军夫妇接电话时候颤抖的手,都有太多的情感借机表达。

在电影《地久天长》中,我们见证了一个家庭在时代的变迁里如何不断转向,也见证了一代人逐步改变的生活。

有太多的细节都值得回味,那个在城市化进程中拆掉的大礼堂,那双因为或许第一次坐飞机紧紧相握的手……

这些三十年里的大事件,还有电影里极为精致的细节,是否也勾起了你关于那些岁月的听闻或者经历?不要吝啬,赶紧在留言里告诉我们你的故事,分享关于你的“地久天长”吧~

网友(5):

这个剧很佩服导演的拍摄手法,把时间线拉的很长,所以在这30多年的时代线里,主要的时代背景有知情返乡、计划生育、下岗热、下海热等等。

因为知情返乡,两个普通的家庭变成好朋友。继而引发接下来的一些列的剧情。

影片中主角王丽云她的孩子在去水库的时候淹死了,她本来可以再生一个小孩。但是在计划生育的这一时代背景下,她被强迫着打掉了自己的孩子,也从此失去了生育的能力。

而在下岗热的这个社会环境下,她又被下岗。我觉得可以这样说,主角一生的悲剧都是时代的产物。

我觉得这个影片布局很大,把这个家庭中的一生几乎都演进去了,里面涉及的时代背景又是那么的真实。这个影片布局又很小,基本都围绕这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失去孩子之后的生活。

说的都是我们小老百姓的悲喜,但是影片的观众也是我们这些小老百姓,所以这个电影还是很值得一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