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

2024年11月30日 03:24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两方面的用意: 

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

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东汉刘向的《战国策·魏策四》,题目为后人所加。

节选原文: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译文:

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

现在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国。安陵是附属于魏国的一个小国,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弟弟。当时,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灭亡,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王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出小诱而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此时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在这种情况下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与虎狼之秦作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这篇文章就是这次斗争的实录。

作品赏析

《唐雎不辱使命》记叙了唐雎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出使秦国,与秦王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的经过;歌颂了他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

文章最引人注意的是人物的对白。除了很少几句串场的叙述,几乎全是对白;用对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用对白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口锋锐利,义正辞严,秦王的骄横无理,无不跃然纸上。

全文不到四百字,前后层次井然而委婉跌宕。以“易地”起论,至”长跪而谢”,国绕着安陵国土的“易”与“不易”,通过“天子之怒”和“布衣之怒”的波澜起伏,展开了唇枪舌剑的激烈论战,塑造了一位威武不屈、见义勇为的侠士形象,寄寓了作者反抗强暴的理想。

同时也勾勒了秦王虚伪、骄横和凶暴的丑恶面目,从而阐明反抗暴秦、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正义力量是不可战胜的。这正是唐雎所以能够战胜强秦的精神力量,也是这篇文章永具艺术魅力的关键所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雎不辱使命

网友(2):

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用意如下:
1、针对秦王的轻蔑回复,进行反驳,说明庸夫之怒与士之怒的区别。士之怒,犹如彗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专诸、聂政、要离这些士们虽然牺牲了自己,但是也改变了国家的命运。
2、通过反驳,并向秦王发出警告,我唐雎将做上面所说的第四名不怕死的”士“,已经准备与秦王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3、在当时的情况下,唐雎作为了一下臣能通过”以死明理“,不畏秦王,以至于打动了秦王,体现了唐雎机智、勇敢、沉着的个性。

网友(3):

  1. 两方面的用意:

    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

    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2.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题目为后人所加。公元前225年,即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最终折服秦王,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唐雎完成使命的经过。文章内容精彩,情节完整,引人人胜;人物形象生动,秦王的色厉内荏、前倨后恭,唐雎的不畏强暴、英勇沉着,都写得栩栩如生。

网友(4):

是为了以他们为形来说明士大夫之怒的非同小可,同时也在提醒在秦王若再想逼他也会采取相同的举措,也就是刺杀。列举出这些事例之后唐雎就拔剑相向,正说明这点。另外应还有作为一个吓秦王的作用,以压秦王的凌人之气。

网友(5):

3、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

*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